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使鹿鄂温克族二元现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鹿鄂温克族二元现象浅析孔繁志使鹿鄂温克族是我国鄂温克族三支族群之一。在历史上被误称为“雅库特人”,亦即鄂温克“使鹿部”。1992年人口为159人(不包括散居外地人口约20人),居住在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主要从事狩猎业和驯鹿业。直到本世纪...  相似文献   

2.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为30505人。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  相似文献   

3.
鄂温克族传统的冬季捕鱼建军鄂温克族自古以来就依山傍水而居。他们不仅从事狩猎、牧业和农业等,其捕鱼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本文仅对鄂温克族冬季捕鱼的方法和特点,作简要的论述。一、鄂温克人的冬季捕鱼方法1、叉鱼(斯热热仁)。鱼叉(斯热)是铁制的,有三齿或四齿,...  相似文献   

4.
“注”、“提”实验教学与讷莫尔河流域鄂温克族学校教育的发展涂雅军,李源鄂温克族是我国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人口26315人,其中,黑龙江省有人口1000人左右。主要居住在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一九八九年,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学校在全省少数民族甚至可...  相似文献   

5.
略论鄂温克族的来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温克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白较少的民族之一,全国共计七千七百余人。近三、四百年,他们曾被称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等不同名称。解放后,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于一九五七年底,正式规定统一称为鄂温克族。一九五八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鄂温克自治旗。关于鄂温克的民族来源问题,国内外有不少人在关心,曾作过一些有益的工作,但还没有具体结论。我个人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和初步研究,认为鄂温克族主要来源于靺鞨。当然,这也是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只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也许人们对我们鄂温克族感到陌生,但它却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我们民族只有2万人口,大都分布在内蒙古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和8个民族乡内,从事农、牧、林、猎和渔业生产。我们有自己独具的民族特色,生产特点、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并通用蒙、汉语文,没有文字。历史上,我们的先人曾被误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索伦”是满族对  相似文献   

7.
一内蒙古自治区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六十余万平方公里是牧业区。在牧业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有三十五万蒙古族牧民和一部分鄂温克族牧民。解放前牧区各族人民饱受日寇及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残酷盘  相似文献   

8.
吴刚 《民族学刊》2022,13(9):100-107, 163
中国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的氏族组织由“哈拉”构成,而且都有“乌力斯哈拉”。文章结合博穆博果尔、卜奎这两个历史人物,探讨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共有的“乌力斯哈拉”的关系。经研究认为,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共有的“乌力斯哈拉”属于“民族互渗”的交融现象,博穆博果尔、卜奎是这两个民族共同认同的历史人物。博穆博果尔和卜奎的事迹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生动实例。这充分说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融汇聚的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事实组成的。  相似文献   

9.
清初 ,由于沙俄的入侵 ,黑龙江流域索伦部的鄂温克人南迁到嫩江流域。清政府将嫩江流域的鄂温克族编旗设佐 ,由布特哈衙门管理 ,令他们披甲驻防、贡纳貂皮、进行渔猎牧垦。在与满族、汉族及达斡尔族等的交往过程中 ,嫩江流域鄂温克族的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由于鄂温克族精于骑射 ,清政府常常抽调他们出征作战 ,于是“索伦劲旅闻天下”。长期征战虽然给鄂温克族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但他们在清代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进程中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10.
鄂温克族世居祖国东北的高寒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从事渔猎经济,使鄂温克族的大多数人形成有吸食烟的习俗,他们认为吸烟不仅可以提神、解乏,而且还具有驱蚊虫、防寒冷的作用。 一、烟的生产与加工 居住在农区的鄂温克人,从长期生产实践中学会了种植烟草的一套细密的管理方法。为了确保烟叶丰收,在每年寒气未退的早春,他们便把选好的优良烟籽撒种在室内特设的盆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境内的鄂温克族,共有六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喜桂图旗、陈巴尔虎旗和额尔古纳旗,以及黑龙江省的讷河、富裕等县。解放前,统治阶级为了便于分而治之,曾将鄂温克人分为三部,即“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现在,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已恢复了他们原来的名称,统一称做“鄂温克族”。这篇文章所谈的,就是分布在额尔古纳河一带的鄂温克人(“雅库特”)。1957年5—7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鄂温克小组在额尔古纳旗对他们的社会历史情况进行了四十天的调查。参加调查的有郭布库、鸟云达赉、吕光天等同志。这篇文章是吕光天同志根据这次调查的材料以及近来的情况编写的。  相似文献   

12.
鄂温克人的祖先远在二千年前即居住于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以后向东发展,其中一支来到黑龙江流域。我国的鄂温克人主要即起源于这一支。据史书记载,他们长期以来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和中游的辽阔森林中,从事着狩猎和捕鱼生产鄂温克人的祖先并非以“鄂温克”这一名称出现于古史籍中。在我国古代史书中,与鄂温克人有起源关系的古老部落,特别是北魏时在今黑龙江流域一带出现的“室韦”所包括的若干部落与鄂温克人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清代鄂温克人农耕的土地经营方式杨淑芳,那晓波清初南迁以来,伴随着黑龙江地区驻防八旗制的确立和驻防官兵旗地的相继设置,编入旗籍的鄂温克人自然也就在旗地的圈拨过程中获得了从事农耕的土地。”随之农耕经济逐渐成为鄂温克族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于是便在更为广...  相似文献   

14.
仙人柱     
仙人柱鄂伦春语和鄂温克语的音译。意即“遮阳光的住所”。中国北方狩猎民族的一种游动性帐幕。汉名“撮罗子”。《北史》中早有“用桦皮盖屋”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族的游猎者尚居此种帐幕。它用木杆搭架,高约一丈,直径大小不等,呈伞形...  相似文献   

15.
驯鹿又名角鹿、“四不象”①,是一种体形中等的鹿科动物,分布在北半球北部的答原地带和森林中有苔燕生长的地方。驯鹿文化就是围绕着猪取或牧放驯鹿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有三个类型:一是宫原和森林猎捕野鹿类型;二是音原牧鹿类型;三是森林牧鹿类型。中国鄂温克族②的驯鹿文化属于第三种类型。本文仅就与鄂温克族驯鹿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鄂温克人的驯鹿生产习俗鄂温克人饲养或牧放驯鹿的方式方法。鄂温克人对驯鹿的牧放一般采取自由牧放的形式,即让驯鹿自由觅食,不派专人去看管。夏天蚊虹多,白天驯鹿主要聚集在猪营地…  相似文献   

16.
萨满教是一种以口传心授、灵活多变为特征,以“万物有灵”思想为基础的原始宗教。在北方诸民族中流传较广。萨满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皆称其巫师为“萨满”,突厥人“呼巫为‘甘’”。而蒙古人称巫师为“奥德根”或“勃额”。对超自然力、超自然生物以及“灵”的崇拜,在蒙古人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在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曾以行政命令禁止萨满教,称萨满教为“黑教”,然而,蒙古人信奉已久的萨满教  相似文献   

17.
婚姻 鄂温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直到解放前,婚姻形态还保持着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氏族外婚制”和“姑舅表婚”的风俗。所谓“氏族外婚制”,即一个姓氏的鄂温克人只能寻找另外氏族的异性为婚配对象,严禁在同一氏族内部通婚。如果同姓之间婚配,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姑舅表婚”指的是表姐妹在选择配偶时,必须首先征求表兄弟的意见,若对方不  相似文献   

18.
仙人柱     
仙人柱鄂伦春语和鄂温克语的音译,吕光天先生理解为“遮阳光的住所”。中国北方狩猎民族的一种游动性住所,又谓“撮罗子”。历史上就记载着“用桦皮盖屋”。建国前,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族尚保留此居住方式。它用木杆搭架,高约一丈,直径大小不等,呈伞形,夏天用样树...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始终从事游猎生产,号称"使鹿部落",他们以其独特的驯鹿文化和优良的生态习俗,践行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善待自然的民族心理告诉人们,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绿色文明才是人类追求的真正文明.  相似文献   

20.
清代布特哈打牲鄂温克人的八旗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立八旗前的社会 自崇德年间,鄂温克各部落便以氏族为单位编成佐,任命了佐领“达如汉”管理鄂温克族,按时向盛京纳贡,统属于乌喇(吉林)章京,不设兵额。当时每个男丁要向满族统治者献一张貂皮为公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