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语言信息单位是科斯托马罗夫近年来语言国情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该单位具有文化符号和语言符号的双重性质,从内容上看是一个浓缩的文本,在交际中有潜在的文化语用功能。当前研究者主要以“词汇背景理论”和“言语交际策略”为基础、初步构建语言信息单位理论。对它们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完善语言国情学理论,而且能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
“X门”作为一种新兴的修辞表达,在新闻报道与网络论坛中不断“繁殖”与演化。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表达需要对已有模因进行重复使用。对“X门”现象的来源、复制与传播、以及模因变异过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言使用者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赶时髦心理等因素都会引起语言现象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3.
按照符号学的一般概念,可以把词的语用意义或词汇意义的语用方面定义为:说话者在言语实践中固定下来的,对所使用符号的态度,以及这些符号对人们的相应作用。意义的语用方面(语用意义作为“内容实体”)指的是词义中依靠有标记的单位对所指作出评价的独特语言表现,也即词汇意义中具有评价情感色彩和起修辞鉴定作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最近,编写一本《(语文)课本里的辞格》小册子,引发了对修辞的许多思考。“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这个题目很大,本文“大题小作”,着重从理论上谈谈修辞在语言里的价值问题。修辞的基础是语言,但修辞不是语言本身。修辞是语言的“表达术”。修辞,有人说是调整修饰语言,有人说是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的活动,有人说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从本质上说,修辞是实际运用语言的艺术。修辞是实际运用语言的艺术,所以,修辞的基础是语言,离开语言的材料和规律就没有修辞。修辞必有语言形式。但修辞不是语言本身,不…  相似文献   

5.
<正> 修辞行为发生在言语表达中,是言语交际的一个方面,处于言语交际的“表达——领会”这一链条中.它不仅与交际环境(语境)、交际目的密切相关,而且与言语领会紧密相联.所谓修辞的立体研究,就是要将修辞现象还原于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实际位置,从言语的表达到领会这一完整的交际过程中,分析修辞行为的发生、调适和修辞功能实现的原因条件,进而总结修辞的一般规律.这不同于一般所说的对修辞进行全方位研究,它只在言语交际这个范围进行.超言语范围的探讨修辞所蕴含的文化、审美价值,以及探讨修辞所具有的逻辑、哲学、政治、民族、人种、地理、社会学等学科价值,不属于本文所指的修辞的立体研究范围.对  相似文献   

6.
语体交叉渗透的语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 ,各类语体在语言的运用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系列 ,形成语体规范。但在语用实践中 ,由于语境因素的影响 ,也存在着不同的语体要素、语体手段间的“交流”和“借用” ,形成了语体的交叉渗透。语体的交叉渗透现象 ,与人们的语言效率意识、语言审美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语体的交叉渗透 ,能产生特定的修辞效应和美感效应 ,创造出丰富的言语表达的新形式 ,具有明确的语用价值。本文主要从语言表现价值、语言美学价值、语言创新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语体交叉渗透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对“能表达的言语”与“被表达的言语”做了区分.这种区分体现了言语和语言的身体性,也揭示了言语表达的特殊性,即可以沉积为独立的语言世界和文化世界。“能表达的言语”和“被表达的言语”的区分虽然没有克服主体和客体的两分法,但却触及到了梅洛-庞蒂中后期哲学的问题,一是“能表达的言语”和“被表达的言语”相互依赖和转化,二是“被表达的言语”同样被赋予身体性。  相似文献   

8.
“淘宝体”这一来自于淘宝网的语体,常见于淘宝网上卖家与买家之间的交流,是在特定语用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淘宝体”不仅风靡于网络,并正在渗入到更多的社会生活语用领域,比如大学招生广告、警方交通宣传等等.试用语言模因理论分析“淘宝体”这一语言现象,并对其复制和传播的形式及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语言模因论不但可以揭示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更可为预测今后语言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常格修辞和变格修辞的区分,是从修辞手段与语言、言语规范的关系角度研究修辞现象的结果,这种区分,对于深入探索言语表达规律,是很有意义的。所谓变格修辞,是指那些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下,对语言、言语规范有所突破,而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的表达手段。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想引入合格性这一概念,并将它定义为:对话语是否合乎语言、言语规范所作的评价。衡量一句话合格与否,要看它是否符合某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和该语言社会所共同遵循的表达习惯,是否符合逻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二年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通感》,认为修辞学应该研究这种语言现象。随着修辞学的繁荣和发展,修辞学界对“通感”的探讨和研究逐渐热烈起来。已发表的许多文章,观点的分歧明显而又突出。我们认为“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应当加以总结和探究。但是有些同志却认为“通感”不能构成辞格,是修辞的心理基础,这可以以秦旭卿同志的《论通感——兼论修辞的心理基础》为代表。本文拟就秦旭卿同志所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英语移位分两类:一类是语法移位;另一类是语用移位。语法移位是强制性移位,不移位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规范。语用移位是选择移位,其转换规则受语用修辞原则支配,语用移位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强调所表达的语言信息的极其重要的手段。对英语语用移位的翻译,应广泛采用改变词序(inversion)技巧及汉语的语用移位手段来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三一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体系,包含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关于语言的本质认识,关于语言的功能价值认识,关于修辞理念的认识。“三一语言学”四个世界理论中语言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关系,言语修辞的社会和道德教化功能,以及所包含的“修辞以立其诚”的精神,等等,都丰富发展了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语言的模糊是表达含蓄言语的重要手段,具有维系人际关系的功能。模糊修辞有效地运用语言的模糊性在言语交际中发挥委婉、礼貌、幽默等语用功能,使人们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更为合适得体。  相似文献   

14.
语境,成为现代修辞研究中引人注目的课题。早在三十年代,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便创见性地提出了题旨情境说,并将适应题旨情境提到修辞“第一义”的高度。五十年代王德春撰文《使用语言的环境》,指出分析言语环境是建立修辞学的基础,对语体、修辞方法、文风和风格等修辞领域的研究都要以分析言语环境为基础。许多修辞专著把适应具体语境视为修辞的重要原则,不少人呼吁建立语境学,以深入探讨语境的新领域。本文也想参加这一时髦课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中存在“灰色收入”,日常言语中使用“灰色收入”,政府贴近民生,首次在政府讨论报告中提出“灰色收入”词语。但因其新生流行性、认知模糊性、色彩主观性、语言家族性以及语用日常性等语言属性,使其难以成为法律语言,而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6.
“关联谬误(Fallacies of relevance)”是谬误研究的英语文献中广泛使用的谬误论术语之一。随着学术交流,该术语已在各种语言的谬误研究理论中得到确认。“关联谬误”是一组谬误的总称。它概括了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提出的有关“使用表示感情的语言”的谬误、罗吉尔·培根《大著作》论及的“真理的四大阻碍”、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中分析的“四种幻相”以及被洛克《人类理解论》引述的几种谬  相似文献   

17.
模糊修辞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艺术.模糊修辞研究的对象是交际过程中的模糊言语问题.以特定语域英语课堂教学为交际情景,从模糊语用的新角度,探讨教师如何巧妙利用多种模糊手段使用英语教学语言以适应语境需要,达到提高多种语言表达效果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受电视连续剧《甄嬛体》的影响,近来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甄嬛体”来陈述观点、传达信息、表达感情。语言顺应论可以为这种语体的理解和创作提供理论基础。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甄嬛体”在语音、词汇、句法、风格等方面具有一些特点,体现出人们对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等语境选择的顺应。分析得出结论,“甄嬛体”的使用反映了人们对当前社会、心理语境的顺应,体现出追求语用和谐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9.
歧义是一种模糊语义形式,把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语言研究者却甚少涉及。通过对英语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歧义这一现象的分析,论述了人们在言语行为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借助多层语义所产生的施事效果;简单回顾歧义的性质和分类、从语用角度探讨歧义在社交互动条件下对语言交际行为的意义和效用,这对语言研究与外语教学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误解”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人们在说话和写文章的过程中,为了使语言明确、生动、具体、形象,经常采用一种通过言语交际的接受者对发出者原语义的无意误会,将一种言语形式分解成两种不同意义的方法,来组织故事情节,刻划人物形象,表达说写的意图。这种以言语误会为基本条件,使一种言语形式具备两种不同意义的修辞方法,我们称之为“误解”。例如: ①凤英对他说:“水生,你当心呵,人家说你闲话。”何水生呐呐地:“闲话……”凤英走远了,何水生就神经质地猜测“闲话”的内容,猜下去,就想到把他和她连在一起,越猜越有味道,他对凤英于是隐藏了一种美妙的心事,一种意外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