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李自芬 《江汉论坛》2004,(11):138-140
母亲形象的塑造历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然而,由于母亲作为女性同时也作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养育者,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在对母亲形象进行阐释时总充满矛盾.综观当代诗歌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在阐释"母性"价值观时走过了一条曲折道路,母亲形象逐渐从由50-70年代建构起来的一种单调的刻板模式中突破,从纯粹的精神化想象向人性的物质化转移,变得有血有肉,具有了人的多重性和可能性.这一过程实质上折射出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2.
张婧磊 《理论界》2005,(12):158-159
在新文学史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经历了从政治文化到社会文化表意符号的转变过程,女性形象的主题和意义趋于多样化。透视由母女关系折射出来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到文化观念的差异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女性形象的塑造在文化观念的流变上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陈晓伟 《东岳论丛》2012,33(1):65-68
国家形象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如何在文化、意义、行为系统都存在巨大差异的跨文化语境里建构国家形象,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议题.明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符号,不仅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个体,而且还是一个承载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的表意符号,它不仅可以通过塑造国民形象、建构中国特色文化符号、传播历史传统文化来实现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而且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4.
谈凤霞 《江淮论坛》2008,1(3):170-175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的女性童年成长叙事中,对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表现呈示出与之前迥异的风貌.这种文学书写相较非关童年的其他叙事中的母亲形象塑造,有着更为特殊和深广的文化意蕴.关于成长中的女儿对母亲这一"镜像"的审视、背弃与另寻的叙述,其实质是一种关及自我认同的文化叙事,揭示了主体(不仅是个人,也可延及文化)建构过程中隐藏的困境及其突围的可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形象的可持续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形象已成为热门话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由硬形象和软形象两大因素构成,通过形成城市构成性的知觉形象升华为城市艺术形象。由城市文化、媒介文化和消费文化三者合力塑造的城市形象带有商品属性,在其消费过程中呈现欲望和虚荣、复制与炒作、大众化和时尚、消费图像与符号等现象,就其深层原因是对手段或外在目标的过分强调,背弃了环境的现实存在和丧失了生命体验的自觉。并提出可持续消费城市形象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母性认识和母亲形象塑造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初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和母爱讳莫如深,中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和母爱渴慕向往,后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及母爱极尽讴歌与赞美之能事。从不同的创作阶段可以明显地看出作家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由此使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形象工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弘扬、塑造文化的过程。城市形象工程应突出城市文化形象建设,而城市文化形象又是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兰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是东西方文化进行交流的桥梁。塑造其城市文化形象意义重大。一、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本内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城市文化形象就是人们对城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构成的城市文化氛围的特有印象。它渗透于城市软硬件建设的全过程中,体现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女性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燕 《社会科学》2005,(12):105-111
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是男性塑造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所以,这种形象不再被看成是单纯对现实的复制式描写,而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投射。在这种意义上,形塑者的深层心理及其所属的社会文化便构成了女性形象研究的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9.
莫里亚克和张爱玲的作品都塑造了很多畸形的母亲形象,给人们呈示了一幅非常态的亲子关系图景。而这些"恶母"及其种种扭曲变态的心理和行为都是女性作为亚文化群体被强大的父权制文化异化后的精神病态的展现。同时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也是他们颠覆传统母亲形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当代华裔女作家塑造的母亲形象颇多,也颇为成功。文章结合社会性别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勇兰”和谭恩美《喜福会》中“琳达”两位母亲形象,探讨母亲形象蕴含的对于女性社会性别重新阐释的特质,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对两性差异的认识以及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的性格刻板印象,建构了融合男性特质的新女性形象以及属于华裔女性独特的社会性别和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塑造“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必须基于文化基因、媒介传播与文化认同三个维度的互动.根据媒介形态,“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塑造具体表现为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和文化空间形态三种形态,此三方面互为依托、紧密联系.新时代“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塑造需要从形象定位、内容创新、符号编码、业态与产品、渠道融合等多层面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12.
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个关键维度,而大运河对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它历史悠久、沟通南北,蕴含联通价值、大一统意识以及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等文化内涵。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富矿促使大运河作为特殊的巨型文化符号,在当下时代精神的征召下积极建构国家文化形象,有助于我国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陷阱中寻回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进而担负起新文化使命的价值引领。符号是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大运河这个巨型文化符号进入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实践场域,可具体分类为“联通性文化符号凝聚文化认同”“凝缩性文化符号建构记忆之场”“转换性文化符号推动现代转型”三重面向,并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多重张力中将深刻的文化主体性意识浸润到国家文化形象传播中。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王小波形象十年来的接受境遇考察,在"文坛受难者神话"、"知识分子神话"和"中国文化神话"三重意义上,揭示文化场域内各种话语力量对王小波形象的改写企图,特别是"媒体"对"王小波"话语权的篡夺。媒体正是通过对王小波三重形象神话的塑造,人为制造文学消费热点,来实现自我形象的构造和符号消费利润。  相似文献   

14.
动画文化:动画形象的符号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涛 《江西社会科学》2007,(10):196-201
动画文化的精髓通过动画形象集中体现,动画形象是典型的文化符号文本。本文通过梳理世界动画文化理论,指出应在批判性的动画理论基础上,建构实践性研究,为动画理论研究开创一个新层面。导入符号学的研究方法,从符号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角度切入研究动画文化和动画形象,可以探究动画文化的深层结构和动画形象的符号意义,也可为当前的动画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由实体形象、虚拟形象和公众认知形象共同组成,这三者之间往往并不一致,有时甚至发生重大的错位。由承载文化内涵的各种媒介符号构建的国家虚拟形象对公众认知形象的建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媒介符号、传播方式的变革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带来重大影响,从13世纪到21世纪,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文字媒介、视听媒介以及新媒介的变迁中经历了由崇拜到贬抑、由单一到多元、由政府主导到民间参与等多方面的嬗变。  相似文献   

16.
文化形象是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内涵.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地区之间的影响力不再简单地以经济发达程度和物质丰富与否来决定,而更多的依靠文化形象来体现.当代福建的文化形象,并不是一个既定的存在,而是当代福建人正在参与塑造且不断完善的工程.文化形象可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来塑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哲学基础、情感态度、文化成因三个方面,以“五四”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作参照系,考察了近期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变异现象。文章认为,无论是以怨恨为核心的母亲形象,还是令人厌恶的非常态母亲形象以及放纵生命的母亲形象,究其实,都是对“五四”小说中母亲形象的一种逆向补充。  相似文献   

18.
“父亲”形象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文化符码化的“父亲”转化为潜在想象 ,对文学中“父亲”的形象塑造产生影响 ;而文学塑造一方面突出、强化了关于“父亲”的文化想象 ,另一方面又不断将时代语境中的新文化因子注入“父亲”想象 ,衍生不同的意义元素。文学文本于此参与着文化符码的演化、积淀过程。启蒙语境下的创作为“老国愚民”式的父亲形象在原有的文化内涵上增添了“非现代”的、“反进化”的否定性元素 ;革命文学中“父”“子”形象的对应或“父子兵”的模式 ,同样具有特定的文化符码意味 ;而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对父亲形象或神圣化或颠覆、解构等 ,也无不映现着历史流动中文学塑造与文化想象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张春风 《理论界》2012,(10):177-179
城市形象塑造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文化背景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本文在界定文化管理内涵基础上,探讨城市形象塑造与文化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沈阳市形象调查问卷结果,提出城市形象塑造中运用文化管理对增强城市软实力,提高市民素质、改善政府管理行为等的重要意义。论文提出了文化管理应用于城市形象塑造主体和城市形象塑造过程的应用做法,对城市形象塑造中运用文化管理模式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包括以整合和设计城市理念体系为出发点,将城市理念具体化为并广泛传播,形成城市形象塑造全员参与的氛围等建议,旨在提高城市形象塑造效果,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池莉的近作《生活秀》和《看麦娘》都是塑造了两个并非母亲的母亲形象 ,这个特别的现象 ,表明作家对母性问题的关注。相比之下 ,《看麦娘》的母性主题 ,其意蕴更加丰富。小说将几位不同类型的母亲放在不同的社会转型期当中去表现 ,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政治环境与个体心理结构所产生的碰撞和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