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学田”的来源途径主要有:朝廷的赐予、各级官府的拨付与购置、民众乡绅的捐赠及书院创办者的自置。其中朝廷赐田、官府拨田及购田为官学学田的主要来源途径,而民众乡绅的捐赠及学校自置则为书院学田的主要来源方式。学田的出现,为宋代文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  相似文献   

2.
福建古代的学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至清时达到顶峰.而福建学田的设置,也具备同样的特点,有一定的典型性.学田作为中国古代各级各类学校治下的田产,是其办学治学、养赡诸生的重要经费来源,尤其受到清朝官府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这一时期,福建学田来源广泛,除官府拨置外,以个人捐助为主.学田的管理经营,亦趋于精细化,并出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相关分散的史料搜集、探研,对宋代陕西官学的具体情况加以考察:诸如宋代陕西官学有哪些,是否府、州、军、县都设有学校,这些学校由谁创建、为何创建,是大学,还是小学,学生人数有多少,学习哪些科目,学校规模有多大,学田、藏书情况等等问题。通过这些微观要素的考察,形成对宋代陕西官学的基本认识,进而可以分析其在全国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清代时期,丰城县堤防设施主要分为石堤和土堤两种形式。在这两种堤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国家和地方社会各种力量都参与其中,他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其中代表国家的地方官府在石堤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土堤建设则以地方力量为主。这种状况反映了清代官府对基层水利设施的成本化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度量衡行政管理机构,在中央为户部,在地方则为诸司府州县官府.而清代度量衡的行政管理部门也主要是户部,到清末时改为度支部,并新增度量权衡局,地方管理部门亦为诸司府州县官府.  相似文献   

6.
北宋的官学系统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在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中,地方官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由于朝廷对其发展的重视,到北宋末年,地方官学已相当发达。北宋地方官学从教师选聘、学生管理、教学方法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此后地方官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对北宋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代州学教授设置、选任与职掌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地方官学在三次兴学运动中得到迅速发展,地方官学教授的设置逐渐普及;选任制度随之不断完善,由朝廷特注转变为举辟、考试学官,并根据不同情况实行指射、定差法等任学官法;州学教授除了传道授业、管理州县官学外,还主持并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有的还直接参与地方政务,职掌的逐渐多样化,凸显了他们在处理地方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提学官制是明王朝监察学政、羁縻人才的重要制度。本文认为,明代提学官制的设立不是明代官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而是明王朝为了应对官学制度的弊端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明王朝试图通过提学官制对官学教育进行管理和整顿,扭转并再度振兴官学教育,以维护其文教统制政策的稳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提学官制在实施过程中,其职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也未能阻止明代官学教育的进一步衰败。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由于果洛地方"夹坝"横行,不利于青海牧区社会的稳定,乾隆年间,清政府通过对果洛地方"夹坝"案件的治理,逐渐完成了国家力量在果洛牧区社会的进入,从而在形式上完成了对牧区社会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官府驻军、设立台站、分封土目成为清政府管理果洛牧区社会"夹坝"案件的主要形式,由此形成了"官土共治"的局面,密切了牧区社会与官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山西义学起源于宋代,在明代曾一度取代地方社学。清初义学在明代基础上有所发展,直到康熙时期才初成规模。由于清代官学已失去教育功能,私学成为清代基础教育的主力军,而义学作为清代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其他教育形式的受众面更广,成为清代基础教育的主要承载体。义学既属于私学,官府不甚注意,义学背后的基层教育权力便成为地方精英竞争谋取对象,地方绅士、商人纷纷参与义学以谋求在基层社区中更大的话语权提高社会地位。因此,山西义学的沿革史又是地方官、绅、商、学等阶层的演变史。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鄱阳湖区介入圩田管理的组织有官府、乡里、乡绅耆老、圩长与普通圩户等。圩田管理组织模式是:明代官府主导,乡里组织,乡绅倡修,圩户参与;清代仍以官府为主导,但更重视民众主体作用。该模式对新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启示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明晰产权主体,分清管理责任"。  相似文献   

12.
清代士子一旦中举,即失去了原有的官学学生资格,但举人仍有读书应试之需。于是,至清代晚期,各地出现由官府创建的专课举人的书院,专门招收举人,开展应试教育。与此不同,有的书院则兼课举人,并由官府设立孝廉课,专课举人。从总体上而言,专课举人和兼课举人的书院以培养生徒参加会试、殿试为目的,不仅在考课时模拟会试、殿试,而且在经费的投入、对考课的重视程度上,都超过了同一地区的其他书院,使肄业于书院的举人在竞争激烈的会试、殿试中脱颖而出的几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文人聚会论学的写照。文会在明清基层社会广泛存在,具有教育功能和应对科举的作用。就国家教育体制而言,官学与社学、义学是从上到下的教育体系。县、州、府学及以上为官学,县学以下由官方提倡、民间合设的是社学和义学。官学有学田,学生要通过考试才能取得入学资格。社学和义学由于财政有限,多由民间自行筹资兴办。在学校不多的乡村基层,文会由乡族人等自发设立,灵活多样。这种组织弥补着教育资源的不足,对应着国家教育制度的下行。  相似文献   

14.
清末学田出现了危机,对此政府采取了三项举措,一是劝置学田,主要是四川为代表,并落到了实处。二是查办学田案,包括侵夺学田及学田纠纷两类,其数量之多也体现了清政府对解决学田问题所做的努力。三是拨田和学田充费,拨田就是划拨田亩作为学田,或将学田的收入划拨为教育发展经费;学田充费就是将原来的学田作为新兴学堂的经费,以免资源流失。在今天看来,清政府的应对手法并无大碍,只是效果不佳。民国时期,学田危机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北魏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中原 (大致相当于今河南 )地区的官学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地方官学在政府的提倡下 ,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地方官学体制 ,为隋唐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 ,中原地区的私学也方兴未艾 ,实施不坠 ,呈现出新的特点 ,对我国专门学科的研究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 ,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两宋时期实行酒类专卖制度,其目的在于由国家最大限度的垄断酒课征收.因而宋封建国家不仅干预商品酒的生产、销售和分配诸环节,而且对非商品酒的生产和使用也实行严格的管理.本文拟就宋代非商品酒的生产和管理作一初步探索,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一 官府酿造的非商品酒官府酿造非商品酒又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情况.中央主要是专指宫廷皇室祭祀、宴飨饮用的法酒和供御酒,这些酒是由法酒库和内酒坊生产的,南宋时期则称为内酒库和甲库.地方则是由州军府一级官府按规定酿造的公使酒.下面先说中央官府酿造的非商品酒.  相似文献   

17.
元明以来,处于长江口外的崇明地区的开发渐渐受到本地居民、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由于此前这里长期属于农业文明的忽略区域,人口也较为稀少,但到元明之际,海运、捕捞乃至沙地开发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于是最能显示当地特色的社会矛盾的“争沙”现象之表现状况及其处理结果就变成了衡量乡民在当地社会中所处地位、官府对当地社会管理有效程度的重要指标。由于沙地享有较轻的赋税负担,乡民们多趋之若鹜,乡民的家族势力大小、与官府关系亲密程度高低是“争沙”成败的重要决定因素。对于这一危及地方社会秩序的矛盾,官府也曾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但因为对海洋特殊环境的漠视,所定政策措施往往并不切实,收效固然不大。  相似文献   

18.
宋代军资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资库是宋代州一级官府主要的存储日常经费的仓库,是宋代地方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宋代军资库的储藏、支出及管理进行了探讨,有助于对宋代中央与地方财政权限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观过不少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对人类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我国教育史上,官学发展时,教育理论出现低谷;反之,官学衰落寸,教有理论却异常的活跃,兹就其原因探讨如下: 一、政治经济对官学与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周是我国古代礼乐教育勃兴的时期,与土地"国有制"和宗法分封制相适应,音乐教育形成了以官府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这种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维系并巩固了西周贵族的统治,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并为后世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从经济、社会、政治等角度,分析了西周"学在官府"现象产生的原因,阐述了西周等级分明的礼乐教育制度以及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