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转基因食品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益处 ,但也存在安全性问题。受机械自然观的影响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利用转基因技术开发转基因食品 ,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也存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2.
大多时候,我们的恐惧不是新事物本身,而是"不知情"。对于转基因食品这种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其引发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最主要原因是其标识不清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当然,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和检测评估体系不完善、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机会少,也是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产生恐惧的原因。我们应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欧盟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相关经验,健全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和检测评估体系、加强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强化政府信息披露力度和公众参与机制,从而更好的保障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3.
欧盟的宗教传统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传统食品的改造不可接受,“政教合一”的模式使得其宗教信仰成为公共政策得以表现;欧盟的伦理价值观使得欧洲国家宁可忍受国家失业率的增长,也不对转基因技术放宽限制;欧盟的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导致欧洲国家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规定存在较大漏洞;出于经济利益的角度,欧洲国家也往往通过对转基因食品的管制设置贸易技术壁垒。因此,一直以来,欧盟基于其宗教、伦理、法律传统和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对于转基因食品采取严格的法律制度进行管制。  相似文献   

4.
运用社会评价论和福柯的权力理论,对转基因食品社会评价的主体结构系统的管理决策系统、专家系统和公众系统等三个子系统的要素、功能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各个评价主体提出了若干建议,以使社会评价充分发挥其功能,真正成为转基因食品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其对生产方式的变革远胜于以往其他任何技术。由于各国国情及传统文化不同,使各国在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上也有所差异,这些差异对各国制定不同的转基因食品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概述了不同国家传统文化下的转基因食品发展,并基于此做出转基因食品政策的跨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6.
“无罪推定”和“有罪推定”不仅是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法原则,也是人们常见的习惯思维倾向。从逻辑理性角度讲,“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都是论证上诉诸无知的谬误,两者所蕴含的论证思路是通过强调对方缺乏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绝对成立,因而都不符合形式逻辑规律。转基因食品自问世以来,人们对于它的安全性争论就一直没有间断。赞成者和反对者都没有充分的证据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像“无罪推定”和“有罪推定”辩论一样,转基因食品应该被“无害推定”还是“有害推定”,这同样取决于我们的价值理性。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无论是从科技创新,还是粮食安全角度讲,都不能放弃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而任何技术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检验其价值,才能进一步完善。因此,作为认识论上的一种妥协,我们对待转基因食品应该采取“无害推定”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对转基因技术有进一步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  相似文献   

7.
欧盟转基因食品法律制度及立法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TO专家小组在2006年做出初步裁决,认定欧盟在转基因食品方面的禁令违背了WTO的贸易规则,但并未最终认定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法律制度违法。欧盟采取较为严格的政策是基于安全、经济、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WTO对欧盟政策做出否定裁决并不会因此使其基本态度有所改变。而随着我国生物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有可能成为继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之后新的转基因食品出口大国,我们应该采取符合现阶段情况的措施,以促进科技和贸易的发展,同时能够保证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利益。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是规范和管理转基因食品的重要手段,对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北京、上海、苏州、武汉、重庆、深圳6个城市的调查数据,建立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标识态度和管理期望的理论模型,运用Spss17.0软件对可能影响消费者的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个体特征、风险感知、信息可信度以及消费偏好等因素显著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态度和管理期望。由此,提出完善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制度的建议:坚持实施强制性标识制度;适时调整转基因标识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老树 《老友》2013,(10):10-12
2013年6月中旬,农业部先后批准了3种转基因大豆进口的安全证书,即巴斯夫农化有限公司申请的抗除草剂大豆CV127、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申请的抗虫大豆MON87701和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三个可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无独有偶,英国政府批准将推进一项转基因小麦试验。一时间,转基因食品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0.
全球转基因食品研究最新进展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作为食品应用的转基因生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推广应用情况,纵观全球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态势及各国政府对发展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对我省应当如何开展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发展转基因食品产业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普及,人类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与此同时,网络犯罪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且危害性日益严重。令人忧虑的是,由于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的滞后,对一些新型的网络犯罪行为的定罪还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笔者试就几种主要的网络犯罪行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立法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法律均衡主要是指法律资源供求的均衡、社会主体的法律行为均衡、法律收益均衡以及法律结构与功能的均衡。法律均衡在法律发展过程中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状态,但又是法律发展的必要的一个环节。它既具有积极意义效应又具有消极意义效应。要实现积极意义上的法律均衡,必须建立良好的法律机制,即立法者要积极回应社会的立法需求,注意司法者、执法者本身的合理利益,尊重守法者的净收益等。  相似文献   

13.
在宪法意义上,对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处理,我国采取的是立法化的分权模式,在实在法体系中,《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也都有关于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分权的原则和具体范围的规定。但是,这些数量规模庞大的法律规范并没有真正建构起一个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的分权制度体系,而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在一些领域享有实质性界定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权力界限的法定权力.则进一步加剧了立法分权模式异化危机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修改相关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健全民族区域自治法律解释体制,完善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权限争议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分析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和法律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地方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指出在对辽宁省地方院校法律人才培养路径选择进行专项社会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地方院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目标定位与职业需要不适应、不能结合自身优势资源进行差异化培养、课程设计不合理且缺乏应用能力训练以及课堂组织和教学对于学生复合能力培养缺位等问题。地方院校应在厘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进行以创建网络化高校资源共享与教学跟踪延伸平台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定位下的差异化核心课程体系设计、兰戴尔教学法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与课程组织方式转变和创立高校与实务部门合作培养下的实践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新城规划存在的规划参与缺失、社会资源浪费及城市规划权滥用且缺乏监督等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行政规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指出在城镇化背景下新城建设的行政规划需要进行实体法与程序法规制,进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审计责任是指审计人员应履行的职业责任和未履行职业责任或因失职触犯法律而应负的法律责任.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自此,涉及虚假陈述的专业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成为证券民事诉讼被告并承担民事责任的日子已为时不远.鉴于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与风险骤然而持续的加重,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实质上把握审计准则的要旨,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探索有效的抵御分散执业风险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加入WTO后,切实履行与保险有关的入世协议,积极应对入世后世界保险市场竞争的挑战,需要按照市场化理念和国际理念,遵循透明度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不断完善我国保险竞争规则,克服现行保险市场竞争规制模式存在的缺陷。对于保险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要"标本"兼治。特别是对我国保险业垄断经营的问题,不能照搬他国经验,而应结合我国保险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实际,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从立法层面构建我国的风险投资法律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风险投资法律环境作为保障,而我国当前的风险投资法律环境存在立法层面的专门国家立法缺位、相关法的规范滞后以及已存制定法统一性差等诸多问题,有必要从立法角度予以系统性构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各省市湿地的地方立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当前的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意义的法律对策,希望对今后完善和制定湿地保护的地方立法有直接借鉴作用,同时推动湿地保护法律制定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基于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推进国家创新治理体系的建设需求,PPP模式逐渐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手段之一.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运用日臻成熟,但在教育类尤其是高等教育范畴中的应用仍处于初始阶段.文章在分析高等教育应用PPP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围绕法律进路和契约安排两条主线分别论述PPP模式在高等教育应用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及应对方式,试图为高等教育PPP项目的顺利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