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经济与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的基本国情,我国现行的补缺型、济贫型的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已经不能够适应现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已十分必要.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从补救型救助到发展型救助、从单纯物质救助到多元化救助、从微观层面救助到宏观层面救助;基本构想是救助理念的人性化、救助手法的多元化、救助资源的社会化、救助管理的效率化,以形成一个科学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2.
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都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两者的平衡只有在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才能找到。构建中国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不仅要重视具体的政策思路,更要坚持以公正为基础、以民主为手段、以自由为目的的社会政策原则。  相似文献   

3.
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中国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历了30余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正处于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福利制度特征与政策模式。2007年以来兴起的“包容性增长”主张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促进社会福利,解决社会问题,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理论符合“包容性增长”理念,克服了以往社会福利政策中带有的滞后性、缺少包容性与政府干预短期行为等弊端,从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致力于对社会成员的人力资本投资、上游干预、积极就业和人文关怀,认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强调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社会阶层,努力为社会成员发展构建新的社会福利政策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福利的实现,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仍将发展的内容局限于经济增长,且把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尺度,忽视社会福利的改善,导致"扭曲的发展"问题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社会福利的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路径脱颖而出。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倡导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来解决扭曲发展的问题,实施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导向的政策,构建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福利服务均等化,实行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家庭等福利供给多元化策略,推行社会福利专业化服务模式,从政策视角回应了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诉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生存型社会救助制度已经无法顺应“后小康时代”农村贫困形式变化的需要、无法满足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无力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迫切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后小康时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应该向积极和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转变:价值理念上,从消极被动的事后补救转向积极主动的事前预防;制度目标上,由满足贫困群体低层次需求转向兼顾高层次需求;救助主体上,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参与;救助对象上,从政策受益者向政策边缘人延伸;救助方式上,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救助体系上,由“碎片化”到“整体化”。转变。  相似文献   

6.
随着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与丰富,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进,“小公主”与“小王子”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感受到很多的儿童过着无人能及的幸福生活。但是反观另一方面,缺乏家庭和社会关爱的流浪乞讨儿童也在大规模的形成,这不仅影响了流浪乞讨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的实现。关注流浪乞讨儿童,为其构建完善的关爱系统是相关工作机构的工作之重,同时也是社会各界人士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7.
构建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有明显的缺陷,其主要原因是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中立法的空缺、体制的限制、权利意识的淡薄、非政府组织等社会支持系统发展不完善,完善农民工社会救助的制度、落实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依据、加强农民工权利的行政保护力度、重塑农民工权利的司法救助机制、建立专门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等是完善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贫困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社会救助是人类应对贫困、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安排,立法先行是世界各国建设社会救助制度的共同经验,完善社会救助立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现行社会救助立法严重滞后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鉴于此,加快社会救助立法研究,成为和谐社会视野下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福利政策作为经济政策的附庸,呈现出渐进性、保守性的特征。与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不同,"包容性增长"注重福利项目的生产性和投资性取向,认为经济和社会是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社会阶层。"包容性增长"理念从中长期发展战略角度出发,致力于对公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及上游干预,有利于克服政府短期行为等弊端。具体而言,我国社会福利政策制定前提应向"社会投资"转变,调节重点应向"初次分配"转变,政策过程和政策形式应向"权威化"转变,运营主体应向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0.
以自由主义思潮为理论基础,以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转为主要目标,以选择性支付为给付原则的补缺型社会福利制度既满足了社会成员对基本福利的需求,维护了社会稳定,又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因而应该成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具体而言,在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过程中,政府不仅要运用有限的资源构筑一道完善的应对社会风险的安全网,而且要重视家庭和市场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成员从家庭和市场获取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相对贫困将成为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重点。相对贫困具有主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多维性和长期性等多种特质,与绝对贫困治理重在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不同,相对贫困治理更加侧重于缩小收入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降低福利不公平等问题。本文以英国为例,对其通过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治理相对贫困的实践进行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对贫困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河南社会救助的款物逐年增长,直接拨付资金比例也呈上升趋势,省级财政的转移资金有效弥补了市县财政支付能力的不足。但社会救助中仍存在诸如覆盖面窄且城乡差别大、法规不完善且立法层次低、市县财政筹资渠道单一且利用效率低以及救助决策不够科学等问题,应优化制度设计、扩大资金规模、拓宽筹资渠道、实施有效监督,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河南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英国、美国和德国社会救助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动力因素进行比较发现,来自底层群体的压力、社会运动与阶级斗争、福利理念与意识形态等对三个国家的救助体系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不同国家救助体系发展的动力不同。研究发现,英国来自社会底层群体的压力、混合的福利理念是该国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的动力;美国的动力因素则是来自社会底层群体的压力和社会运动与阶级斗争;德国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保险体系的补充,其建设更加依赖福利理念与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安乐死和社会福利的定义入手,指出目前安乐死呈现扩大化趋势的原因在于社会福利资源的不足。作者在考察安乐死与社会福利历史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6.
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8.
汉代社会福利诸形式包括对孤儿的抚养救助。执政者多有对“孤”赐帛、赐粟的政策,法律也有关照“婴儿无父母亲属”者的规定,民政事务中的“慈幼”原则也要求“养孤”、“矜孤”。当时民间对孤儿承担了一些抚养责任,而亲族成员的相应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无子的家庭也可以依照法律收养孤儿。这些情形都对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政府对暴力恐怖事件中的受害人及其近亲属施以行政救助在实践中已经存在,但在现实中却缺少法制的考量:一来无明确的法律规范,欠缺法定的义务来源;二来无相应的具体制度和应急机制,无法保证救助行为的有效落实。面对现实与理想、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巨大反差,行政法学界有必要对我国暴力恐怖事件中的行政救助进行适当的质疑与反思:质疑其是否有存在之必要,反思其是否有改进之方法。如此,方能使法治理论契合现代社会发展之迫切需要,以突显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价值意义和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超常规转型.寻求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不仅是对新常态的回应和适应性选择,也是其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要求.本文通过梳理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考察其在当前中国面临的困境,指出加强人力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流量”的供给,分类有序地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是新常态下发展型社会政策在中国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