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依字声行腔”的传统曲唱建立了声韵基础,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等将曲韵、曲谱、声乐、唱论等纳入戏曲音韵学体系,促进北曲更加成熟.明代的曲学变迁以何良俊推崇北音和沈璟强调音律为主体,徐渭、王骥德力挺南曲民间声腔,祁彪佳单立“杂调”一品,构成了明清传奇南北对峙、“官腔”、“诸腔”、“北腔”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词乐雅唱”与“剧曲俗唱”矛盾冲突,并形成了“依字行腔”和“以腔传字”的痛苦扭结.  相似文献   

2.
徐沁君先生在《元曲鉴赏辞典》和《中国曲学大辞典》中发表的《元北曲曲谱》和《北曲曲牌》、《南曲曲牌》是曲牌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前人的研究有了重大的超越。不仅对常用曲牌的选用别具慧眼,而且制作曲谱及解说曲谱更是匠心独运。他对曲牌所作的说明是他长期研究的结果,既能准确地阐释曲牌知识,又能对相关问题作深入的辩识与思考。可以说,这些"曲牌例话"是一篇篇独具创发性的学术文章。我们可以把徐先生编写的曲谱作为研习曲牌的绝好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3.
“乌浒”是东汉时越人的别名。民族史学界普遍认为,乌浒人与壮族有渊源关系,但对“乌浒”这一名称的语源却是众论纷云。有说源于酋长之名“无余”的,有的说是“骆越”音转的,也有说得名于楚国方言“于菟”的,各持己见,分歧不一。笔者亦就提出一孔之见,就教于大家。 历代史籍对“乌浒”一称,有过不同的记载。万震《南州异物志》:“乌浒,地名也,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读史方舆纪要·广西五》认为,乌浒人得名于横州之乌浒山。杨孚《异物志》则说:“乌浒,南蛮之别名”。范晔《后汉书·灵帝纪》“玉林乌浒民相率  相似文献   

4.
据文献记载,“嬲”为“娆”字之异体,有“纠缠、戏弄、扰乱”之义.但《何典》中的“嬲”字并非此义,它是个动词,意为“缠绕”.通过对明清及近代方志中方言材料的考察,结合当时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佐以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发现:“嬲”是“绕”的方言记音字,“绕”又可写作“裹”、“掇”等形式,这反映了清代吴方言中存在日母字读为泥母字的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5.
两军交锋,输了的一方称“败北”;运动场上的竞技,负方也是称“败北”。是否失败者都向北方逃走呢?当然不是。非但如此,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大战役,逃跑的方向向南者居多。负者为“败北”,胜者是否就“胜南”了呢?也不见得。从未听说有“胜南”的说法。可知这“败北”之“北”,并不  相似文献   

6.
“唱在气息上(singing on the breath)”是传统意大利美声唱法中一项高规格的演唱技巧,是获得美好声音的必要前提。本文从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唱在气息上”的本质与内在规律,希望可以帮助声乐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唱在气息上”技巧,提高歌唱水平。  相似文献   

7.
一、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及正确的方法  歌唱现象从生理角度出发,可分为:发声器官、呼吸系统和共鸣腔体。歌唱呼吸的掌握和运用,在歌唱技巧训练中尤为重要。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唐《乐府杂录》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鼓之妙也。”元《唱论》中道:“歌之格调:抑扬顿挫,………爱者有一口气。”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形容歌唱时的生理状态和主观感觉为:“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声乐教育家王品素教授在教学实践中则强调歌唱呼吸的抗坠之意,她用…  相似文献   

8.
嘉靖本的《荔镜记》已形成自己独立的声腔,这种声腔在南戏常用曲牌基础上变调而歌并吸收闽南民歌等当地音乐入曲,以闽南方言创作戏文曲词说白,并以闽南方言演出;这种声腔又有潮州腔与泉州腔之分,因两种声腔的音乐、语言、受众很接近,因此可以合腔,《荔镜记》就是使用潮泉合腔的戏文。《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不论是潮腔还是潮调,都见出至迟到明中后叶一种独立于正字戏、也独立于闽南戏的潮州本地声腔已经成熟地运用于潮州、海陆丰的戏曲舞台。这些潮州戏文虽然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然而其体制则秉承南戏的长篇巨制、七角行当以及基于曲牌体的灵活自由的演唱形式,甚至还有一些唱正音的遗存。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与当地乡社祭祀小戏结合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戏曲音乐若干基本概念界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腔为口中所唱 ,或为语音、乐音合一 ,或仅为乐音 (旋律 )。其使用单元为腔调 ,腔调族群为声腔。戏曲原指戏中之曲 ,后指唱曲之戏。戏中之曲初为南北曲 ,后逐渐扩大。南北曲的使用单位是曲牌。不同曲牌各有“特定样式” ,经文人规范的曲牌主要“特定”在文词格式而不在腔调。板式既指板眼形式 ,也常指“板腔”。“板腔体”强调以板式变化推动音乐展开 ,其音乐发挥胜过“曲牌体”。乱弹可泛指清代民间俗腔俗戏 ,也有种种狭义用法。现行“剧种”划分因“戏”、“曲 (腔 )”两种成分的交错而显得复杂 ,地方观念更对剧种划分有过很大影响。地方戏多属外来之戏“地方化” ,但该种地方化常不彻底。  相似文献   

10.
昆曲的曲调有南北之分,其组合的形式有不同的特征。南曲有引子、过曲、尾声之分,按曲调的性质、结合版本同脚色与具体剧情来组合;北曲沿袭了元杂剧的曲调组合形式,但因昆曲上场脚色皆唱,其套式的稳固性受到削弱。昆曲南北曲合套的组合形式,实是受杂剧一人主唱的影响,北主南从。  相似文献   

11.
尚本色,为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但曲学“本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古代论家没有确定界说,今人定义亦歧异不一。拙文试作一辨。一今人对曲学“本色”的内涵的界定,最具代表性者有二:其一,为1980年版《辞海》“本色”条⑤之释义:(本色)指戏文质朴自然,接近生活语言,而少用典故或骈俪语词的修辞方法和风格。  相似文献   

12.
“整”不仅词义丰富,有22个义项,语法功能较强,在组构方言基本句型方面有很大功劳,而且还有一定的修辞作用。它囊括了诸多动作动词,“足可居于所有汉语方言动词之冠”。从探讨汉语方言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讨论“整”一类的动词,其意义不可低估;从推普的角度出发,方言区的人找准对应规律,将方言中的“整”改为相应的普通话的同义动词,这样才能加速推普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前语法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把“了”分为“了1”“了2”,“了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一般认为是动态助词;“了2”用于句末,表示语气,是语气词。但在临淄方言中,“了”却呈现为三分样态,无论在语音形式还是语法功能上,都有不同的特点。现代汉语其他方言和近古汉语也都有支持将“了”三分的语言例证。最后,我们倾向于普通话的“了”也应该三分。  相似文献   

14.
“给力”是保留于汉语方言中的古词,本意为“出劳力”.“给力”如今有了动词和形容词的双重词性.作为动词,有“给予帮助”、“使……精彩”等语义;作为形容词,有“牛的”、“棒的”、“好的”、“酷的”、“精彩的”等语义,这说明“给力”语义有了新发展.如今所使用的大多是它的形容词含义,反映了人们利用“给力”这个词宣泄情感的需要.从修辞分类上可以把它视作是兼有中性词色彩的标准的谈话体词汇,是方言词的升格.“给力”在一些权威正式报刊中的出现,标志着“给力”作为古词的复苏.“给力”的双重词性加上使用者的主观性,使之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模糊性,有着独特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华夷之辨”是儒家文化核心观念,有种族之分和文化德性之分。清末满汉对立思潮崛起,强调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辛亥鼎革后,清遗民一方面反对这种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从文化德性之分的角度强调清朝统治的正统性,并且从金、元等历史资源中寻求支撑;另一方面,他们强调“君臣大义”的绝对性。与此同时,他们将民国后国内外的混乱皆归咎于西学,认为让世界久安之道必然还是“莫备于周孔”的中学,至此在他们视野中,中西夷夏地位逆转。清遗民的“华夷之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政治上的君主制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合二为一的道德主义论述,虽然其与具体的历史语境已然“错置”,但作为一种文化思潮,还是对后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后期,戏曲美学界发生过本色论、情趣论、折中论的论争.其中,情趣论以汤显祖为代表,崇尚不拘理法之“至情”和“趣味”,主张为了戏文的“意趣神色”,传奇可写虚构之情,“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后来王思任、茅元仪、茅暎等人加以声援和继承.如茅氏兄弟声称:“事不奇幻不传,辞不奇艳不传.”情趣论的曲学主张既有合理之处,也有片面之处.作为明代曲论三派之一,明代情趣论的曲学主张具体是怎样的?得失如何?试加检讨甄别.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古诗里,时见四方四维的方位词。提到四方的,有下列各种情形:一,东、西或南、北对举,表示分离或相去遥远。如“东飞伯劳西飞燕”,“君居北海阳,妾在南江阴”。二,四方悉举,表示处处皆然。如“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三,确有所指。如“北方有佳人”,“种豆南山下”。“北方”指李延年的家乡中山,即今河北定县。“南山”指庐山,因在陶渊明故乡浔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地吹起了一股“藏族音乐文化热”之风 ,主要表现在 :一是传唱传播范围广 ;二是歌唱“队伍”庞大 ;三是屡屡获奖 ,影响扩大 ;四是走出国门 ,唱遍世界。这股音乐热产生 ,实为国际国内“藏学热”的伴随物 ;也是藏族音乐文化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所致 ;同时又是经济和文化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弋阳县位于赣北地区,归上饶市管辖.弋阳县人多数使用弋阳话,弋阳话属于赣方言中的弋鹰片.弋阳方言是弋鹰片中的一支典型方言,很多语言现象都非常具有特色,研究价值很高.在弋阳方言当中,“滚”多用为表示物体的温度比较高,不同于汉语普通话中“滚”字多数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在阳方言中“滚”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表示温度高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葱岭”之名,早见于《汉书》。在古代,这个辽阔的高原地带,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向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我们从正史中的史料看,它是否曾归属过北天竺乌苌国?此疑点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其实,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辨证的重要问题。这里,要辨明的是《魏书·乌苌国传》。该传说:“乌苌国,在赊弥南,北有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