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牛僧孺和李德裕是唐代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由于受当时党争的影响,有关牛李史事的文献记载颇多歧异抵牾之处。赵吕甫先生所撰《牛僧孺、李德裕史事辨误》一文便试图对这些歧异抵悟之处进行一番考察订证,然而其所辨不仅未能一一中肯,而且还有许多误辨之处。本文通过考证有关文献记载,对赵文的诸多疏误作了纠缪辨正。  相似文献   

2.
“牛李党争”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著名的事件。多少年来,学术界对于“牛李党争”的研究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或认识,其中不乏存在对立或分岐,从扬李抑牛,到扬牛抑李,所谓聚讼千古,莫衷一是。无论人们对“牛李党争”持有什么样...  相似文献   

3.
于元元 《学术交流》2005,(9):145-149
牛李党争作为唐朝后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身处其时的唐代诗人产生了重大影响。白居易作为身处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牛李党争在其政治态度、诗作内容及风格的前后变化中同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扫历史尘埃还本来面目——丁鼎《牛僧孺年谱》评介樊文礼牛僧孺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但是人们对他的了解,大都仅局限于“牛李党争”这一事件上,并且其中尚有不少误解之处。丁鼎先生的近作《牛僧孺年谱》(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年出版),是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关于...  相似文献   

5.
曾大兴 《唐都学刊》2004,20(6):32-36
李浩教授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和《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是近几年来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这两本书,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运用“地域一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关中、山东和江南这三大地域的士族文学进行探讨,对与地域士族文学有关的士族的贯望、迁徙、婚姻、教育、科举考试、宗教信仰和文体改革、牛李党争等问题进行考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的实绩。  相似文献   

6.
刘晋华 《社科纵横》2003,18(3):68-69
明代内阁制是在废除传统的宰相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它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从它确立起 ,阁、部关系就十分紧张 ,阁臣之间亦勾心斗角 ,争权夺利 ,任用私党 ,排除异己。同时内阁与阉宦之间时而斗争 ,时而勾结 ,从而导致党祸绵延不断。故笔者认为 ,党争和内阁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这是明代党争激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苏颂论     
长期以来,人们对苏颂的评价,主要着眼于科技史方面。诚然,苏颂在天文学、药物学等方面的重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这些贡献,甚至在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有其显著的位置。然而,苏颂并不是一个埋头于实验室、不问世事的纯科学家,他首先应当是一个政治家。苏颂生活在北宋中后期,亲眼目睹与亲身参与了北宋两次重大的改革运动——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并被深深地卷入党争的漩涡之中。通过他,我们可以窥见北宋中后期政治史、特别是党争史之一斑。因此,研究苏颂,是不应忽视他的政治活动的。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对苏颂这个历史人物试作探索。  相似文献   

8.
董希望 《浙江学刊》2006,18(6):210-217
关于学术评价制度的研究,现有文献较多涉及单项制度的描述与评论。本文在描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阐明学术评价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就理解学术评价制度提出一个分析框架。首先需要对学术、学术作品、学术水平、学术贡献等进行定义,并对学术评价制度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可对各项制度分别研究,以及分析其相互影响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科学得到极大发展,出现了大批成果。但何谓“高质量”,怎样对成果进行管理和评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一段时间内,就社会科学管理问题在学术界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时至今日,人们似乎还没形成一致的认识。这一方面是因为成果评价确实较难,不容易提出准确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是成果评价要涉及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同时考虑,并相应解决,是无法形成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即是说,成果评价不是单方面问题,它属于成果管理中的一个问题,并且非常重要。么大中主编的《社会科学成果管理》一…  相似文献   

10.
真理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涉及认识论的唯物论和可知论,也涉及认识论的辩证法和实践论。因此,要想正确理解真理问题,就必须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否则,对真理问题就不能有正确的理解,其结  相似文献   

11.
杜敏 《唐都学刊》2009,25(3):1-4
以李白为中心所生发的李白现象,已演化成为历代对李白诗歌的习得与传播,对其传说的演绎与生发的文化现象。李白现象具有共时与历时相交融、生发形态多样化的特点。李白现象在当代的形成有其历史的、文化的基础。李白现象当代化须将李白从单纯的文学领域脱解出来,关注李白诗歌的接收群体,使受众在李白现象的接受中提升,在接受中发展。应当多主体地进行李白及李白诗歌的传播,既可以官方举行,也可在民间传播。既可搞多群体的竞技,也可以个体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2.
"谪仙"成为李白的社会角色既是当时所形成的"谪仙"形象与李白客观条件相契合的结果,更是李白主动投入其中并积极扮演的结果."谪仙"角色为建功立业的仕途雄心提供了合理化、使命化,长安三年和其后的二十余年李自在扮演"谪仙"角色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实现仕途雄心的机会,成为影响他命运的主要因素,也使得李白这一个体在当时和后世成为一个极具文化意义的符号.  相似文献   

13.
《后汉书》李贤直音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波 《唐都学刊》2006,22(1):14-17
李贤所注《后汉书》中直音部分除了注音目外,还含有其他信息。将其分为同声符的单纯注音、非同声符的单纯注音、协韵、读曰、古今字和借用字、其他等6个部分进行整理和分析,依据释例探幽索微,指认注者作注的依据和意图,从语意学、训诂学角度切入,对6大类直音注音予以精准确切的学术评价,对于研究唐代的语音系统资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四书反身录》为清初著名思想家李(二曲)晚年“心解”著作。与新兴起的经学注疏方式不同,二曲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心性修养为基础,以建立的工夫、本体、适用范畴框架为基本依据,对四书进行了高妙阐解,从而提升了其形上境界。  相似文献   

15.
王莲英 《唐都学刊》2007,23(2):81-84
李鸿藻是晚清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单纯的保守派,有人认为他曾与顽固派为伍。早期的李鸿藻由于受传统思想禁锢,对洋务派的很多活动进行过阻挠;甲午战败之后,晚年的李鸿藻切身体会到了敌强我弱的局势,开始改变西学观,主张采用“中体西用”的模式学习西方,实行军事改革,开始与维新人士有所接触,并用新人新法教育子女。他一生对西学有一由早期抵拒到晚年有所接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丁忱 《唐都学刊》2006,22(6):19-21
对唐初文坛华艳的文风,历来研究者们都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这种文风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文章也是华靡浮艳的。其实,唐太宗喜好美文不假,他的文学作品中也确实有风格卑弱之作,但其公文作品风格却比较质朴,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太一样。从公文内容与写作特色等方面对李世民公文文风的辨析,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岸挺 《阅江学刊》2010,(2):107-110
人类创造历史的前提是对于历史的自觉,这种自觉首先表现为科学、进步的时间意识。在李大钊的时间意识里,时间是一维的、向前的,人是时间的主体,人在时间的创造构成了历史和人生;“时间”“历史”“人生”是三位一体的;“今”和“新”是核心价值元素。李大钊时间观的理论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率先提供了现代哲学诠释的“大视域”,并将学术研究与民族独立、社会革命结合起来,从而超越了纯学术,为历史变革提供了批判武器。  相似文献   

18.
于锦恩 《阅江学刊》2012,4(4):113-117
黎锦熙先生在研究拼音规划的过程中,灵活处理标准音和方音的关系,客观处理利用汉字和走向拼音的关系,务实处理音节传统拼写法和现代拼写法的关系,辩证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黎先生不避俗浅,务求实用,热心语文普及运动的学风对当今的语言文字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保宁 《唐都学刊》2006,22(2):64-68
白描手法是李清照词作中最常用、最娴熟的艺术手法。李清照的词不仅用白描手法来抒发内在的情感,而且她的词的外在形式也是白描化的,这与她主张词要用典、铺叙等并不矛盾。李清照大量运用白描手法:善用动词白描,化静为动;善用叠字、叠句白描,情意缠绵;善用问字白描,语意深长;善用对话白描,形象逼真,善用本色语白描,亲切自然,填写出许多情真意切、哀惋动人的词作。她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其填词主张。  相似文献   

20.
朱康有 《唐都学刊》2005,21(5):151-154
明末清初思想家李二曲怀着强烈忧患意识,从心性实学角度提出深度意识内核引导,始终是天下治乱的关键;认为仁政实质上偏重于德治,在治理社会具体举措上,必须配合法的效力;所以,仁政的推展便是王道的施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