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的建立是新时期文学制度现代化探索的重要面向。在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下建立的针对各种体裁的全国性文学评奖,体现了文学场与权力场之间共同的逻辑规范。80年代中后期,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下建立的各种全国性文学评奖的沉寂,喻示了形式的审美性成为文学场中占支配地位的逻辑。自90年代以来,经济资本成为社会场和文学场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本类型,并改变了80年代建立的文学场等级秩序及已建立的文学场逻辑,文学评奖成为体现不同位置的文学活动博弈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中国文坛,各类文学评奖名目繁多,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但众多的文学评奖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成为一些参与文学生产者沽名钓誉、争权夺利的名利场。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作家阿来在文化媒体上怒批国内文学评奖现象:"国内有的文学奖项到后来都不是在评作品了,有点像在评先进。"候大伟、樊曦(2013)也认为:"一次得奖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大家就可以拿着证书去评职称、调工资了。这样的文学奖对个人有好处,对文学却是一种伤害。"其实阿来所揭发出来的现象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问题隐匿在文学评奖的制度设计和操作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政治倾向与商业力量是过去30年文学评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不同话语权之间复杂的博弈常常使文学评奖过程具有妥协游戏的特征,平衡各方利益的中庸趣味占据了主导地位.创作主体为获奖而写作的倾向,推动了史诗情结和宏大叙事的风行,文学的多元性和独立性成为被牺牲的代价.文学评奖要找回失去的尊严,必须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确保程序公正,坚守自己的独立品格,拒绝把评奖当成追逐现实功利的工具;而文学创作要确立自己的尊严,必须拒绝为获奖而写作,坚守自由与独立的文学立场.  相似文献   

4.
当下中国文学面临着深刻的精神危机,作家普遍脱离社会现实,处于自我封闭的创作状态,同时也表现出严重的市场化趋向.这种危机也渗透到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使之丧失了重要的文学导向作用.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文学大奖推崇的是提升人类社会的文学表现力和人文理想的文学,而不是迎合当下读者趣味和市场的文学.有鉴于此,茅盾文学奖要实现国家最高文学奖的价值,需要接受一次"休克治疗",重新确立评奖的核心价值,建立"推动民族文学经典创作"的评奖机制--文学创作的核心价值不是迎合市场化和影视化世界的大众趣味,而是提升大众文学趣味从而促进社会精神的发展."国家最高文学奖"的宗旨不是促进文学作品的市场营销,而是激励作家创作"最杰出的作品",从而推动文学创作的经典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4):107-120
1976年初《人民文学》复刊是中央高层政治斗争的产物,体现了转折时代文化领导权的争夺与意识形态的裂变。无论该刊掌握在谁的手里,对短篇小说创作的重视是一致的,只是重视的方式和重点不同。1977年《人民文学》召开的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开启了新时期文学大戏的幕布,会议成果影响深远。《人民文学》主持开展的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活动,正是政治转型期间文学领导权更加集中和统一的必然结果,而评奖过程中对"群众话语"的强调反而更有利于文学权力的集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评奖一直颇多争议。较早以调侃的方式把中国评奖乱象搬上银幕的是米家山导演的《顽主》(1988年),借"三T"公司替三流作家宝康操办文学奖发奖大会道尽文坛评奖荒唐之事。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文学评奖成为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也独特地“介入”到了当代文学评价活动之中。虽然文学奖的影响、级别乃至评奖的意图和效果差异较大,但“介入”的途径、方式、特质、意义及其局限却有着相当的通约性,要辩证地对待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学评奖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性活动,具有三个必须理清的理论问题:一是需分辨评判的对象是作家还是作品;二是应拥有怎样的评判标准;三是文学评奖作为一种什么样的活动、能发挥怎样的作用。理清上述问题,能突破对文学评奖的现象式表面认识,实现较有学理性的理论探求。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5,(9)
对于文学评奖机制的研究是伴随着文学评奖活动的文学影响、社会影响日益强大而来的。90年代以来的文学评奖,接续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的评奖活动,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活动,并在文学生产机制由传统向新型过渡之际,依托以出版为中心的畅销书生产机制及以网络等新媒体为平台的新型生产机制,向多元化、多样化、立体化等方向发展。在文学的生产、流通、评介、接受的几个环节中,文学评奖决定着文学生产的评介价值与接受意义,90年代以来市场化背景下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使文学评奖机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表现为读者文学活动主体性地位的凸显,民间文学奖与"官方"文学奖双星互耀格局的形成。而市场化背景下大众传媒的深度介入,使得文学评奖活动走向立体化,表现为网络与电视为文学评奖活动的信息发布提供双向渠道,而报纸、期刊等传统纸媒为文学评奖活动扮演组织传播的把关人角色。市场化背景下文学评奖活动对文学阅读和文学消费产生了新的较大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引领新的阅读风尚和激励文学消费行为上,无论哪种影响,都能够促进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翻译文学是世界文学从文学理想成为审美现实的"流通模式"和"阅读模式",是民族视野下的世界文学景观。翻译文学并非本土文学,也非外国文学,其自身的逻辑发展和逻辑建构使得翻译文学表现出相对于外国文学和本土文学的"双重拒绝",而作为一个独立场域存在的事实也摒弃了认识论上传统的二元对立,超越了结构与历史的割裂,翻译文学兼具外国文学、本土文学两者的特点,是"亦此亦彼"的"双重结构"。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术界借助"社会理论"对文学所做的种种政治色彩浓厚的分析,有相当一部分既无真正的政治目标,更无实现这些目标的依托,而这关键是缺乏对文学整体的尊重与信心。文学不只是形象化地反映时代,更是开拓着时代的可能性,因为文学的历史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起源与目标。只有当文学研究者共同维护一个活的精神传统时,文学研究的政治期许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自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确定"反映时代、创作典型、引人深思、感人肺腑"的标准,并在具体评选过程中实行"群众、专家、领导三结合"的原则,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评奖便在最高荣誉奖项的评选过程中,确立其基本的"生成方式"。  相似文献   

13.
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是两种不同的话语类型:前者的考察单位是整个社会,后者则聚焦于跟世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每一个具体的"人生"。历史话语描述了一个个宏大的巨型景观,文学话语更为关注普通的小人物和底层,对于日常领域的反抗能量具有超常的敏感。历史话语作为强盛的文化传统一度是文学话语仰视的对象,而文学话语的成功建构与"人生"范畴的浮现记录了两者之间漫长的观念角逐。  相似文献   

14.
文学社会责任是人们对于文学存在合理性的一种当然诉求,在古代中国,文学社会责任是通过对文学政教功能的讨论而建构起来的。作为文学社会责任话语的古代形态,对文学政教功能的强调贯穿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发展进程之始终,并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扮演了重要角色,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重提文学社会责任问题,与文艺界的创作乱象以及文艺批评的失语密不可分。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其意义决不仅限于文学领域,亦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先进文化的发展、民族优良传统的弘扬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后文学时代"的提出着眼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普及所导致的文学对人们新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文学新的态度,显然有其值得重视的一面。但是这一命题中对"经典文学"的笼统消解又有着对真正经典和真正创造的消解倾向。同时,对一些"后文学"现象的强调也可能遮蔽了这一时代应有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回到"人民-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破困自救的基本方向。"人民-文学"汲取了"人民文学"和"人的文学"的合理成分,确证了"人民"与"文学"的辩证关系,厘正了人民的真正需要与文学的现实发展之间的有机关联,是一个"以人民为导向"又不简单地"唯人民至上","以文学为旨归"但又不机械地"为文学而文学"的开放性范畴。在其指引下,中国当代文学有望"止溃向善"。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历史传统和研究中,文学始终是作为"经典文化现象"而被认识和理解的。我们是事实上的文学经典主义者。从文学的历史过程来看,过去我们是文学经典主义者,是文学的信仰者或信徒,是完全自然的事情。但是当人类社会走进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社会之后,如果我们再坚持文学经典主义,我们再坚持对文学信仰,就将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应当是一个文学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必需看到人类文学生存条件所发生的历史性交化。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文学经典时代了。因此,我们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再无可能去对文学加以信仰了。在一个文学"失仰时代"里,文学边缘化、文学社会教化功能的降低,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文学传播过程中 ,文学的评奖机制造成文学的名声放大效应 ,它使得作者由追求长远的影响转到关注当前的评价 ,也使得其他作者由仿袭前人转到追逐当今名人 ;当今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使得传媒对文学的影响极大地增强 ;电脑写作和影视艺术对文学也产生了诸多冲击  相似文献   

19.
张军 《学术论坛》2012,35(12):172-177
美国犹太文学在世界文坛占据重要地位。"历史母题"是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诸多母题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通过文内分析和文外解读,文章指出,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历史母题"既披露了犹太民族曾经屈辱的历史,又起到了督促主流社会反思自我的效果,还传递了美国犹太作家期望犹太民族树立"坚定的历史观"这一讯息;既揭示了犹太人尤其是美国犹太人历史意识整体缺失的状况,又向犹太民族指出了建构历史意识的具体方法;既道明了犹太民族加强宗教信仰,强化身份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为犹太民族历史意识的建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实现了"告诫犹太人,尤其是美国犹太人在建构历史意识时,应努力寻找引路人"这一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一 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盛典”落下帷幕不足一年(2008年10月28日),但却让人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一个代表国家“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每四年才评选一次。评完之后,关于此次评奖、获奖作家、当选作品,乃至对今后文学的启迪和影响,该有多少话题可议呀。但曲终人散,只听到几声“应景”的或喝彩或訾议.便戛然而止、悄无声息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