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澳门文学体裁发展中,小说"弱态中呈强势"(陶里语),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文体.本文就澳门作家对小说文体的认识、澳门小说创作的多样化格局、澳门小说的缺陷等作一番描述.尤其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门小说发展走向多元化格局作了较为集中的透视,试图让读者对澳门当代小说发展有一个相对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陈颖 《北方论丛》2002,(2):89-100,104
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是在近代反侵略战争背景和近代小说革命的浪潮中发端的,并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使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20年代末"反战"小说曾昙花一现;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的第一个创作热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各涌现了众多风貌各异的抗战小说,解放区战争小说则题材新颖、风格独特;50年代掀起了战争小说创作的第二个热潮;80年代中期之后战争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单一影响而走向了多元.  相似文献   

3.
肖莉 《东南学术》2007,(4):134-139
本文在语言学转向背景下,观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小说语言观念变异,剖析语言学转向前后的语言观、创作和理论的双重觉醒、重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等,以期管窥小说语言观念变异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的小说语言观念是传统的工具论,将小说语言视为开展思维活动、表达思想与交流信息的工具,对其研究也往往落在艺术技巧上。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小说创作中语言发生了变异和西方现代语言学、哲学与美学理论的译介,人们的小说语言观念从高行健的《现代小说艺术技巧初探》,到黄子平的《关于“文学语言学”的研究笔记》再到徐剑艺的《小说符号诗学》,渐渐地发生了变革,从本体论的高度认识小说语言,视语言为小说存在的理由与方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理论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华 《学术研究》2007,(4):132-13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理论研究是从小说美学研究起步的,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小说理论更多地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小说理论。西方叙事学的引入促进了中国小说理论的建构。然而,中国小说理论建设并没有完全遵循西方从经典叙事学转向之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对小说美学和叙事学的兼收并蓄中,一直自觉不自觉地走着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小说命名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考察古代小说创作、流传的特定视角,具有重要研究价值。20世纪以来,学术界有关古代小说命名的研究成就显著,值得我们加以深入总结与探讨。本文从古代小说命名整体、《水浒传》命名、《金瓶梅》命名、《红楼梦》命名、元明清其他小说命名等五个方面对此加以评述,并在文献统计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以来有关古代小说命名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轩红芹 《云梦学刊》2011,32(5):107-111
以基于"向城求生"的现代性焦虑为视角,探索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出现下的乡土小说对此的必然应对和反映,进而分析了现代性焦虑的三幅面孔,以此揭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诸多未曾显露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莹  冯菲菲 《理论界》2010,(7):144-145
被媒体喻为"超级女人"的赫拉·琳德是德国当代女性作家,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出版了九部小说,本文试对《超级女人》、《租来的男人》等小说进行解读,揭示其小说所蕴涵的女性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9.
官场小说起源于先秦文学。《史记》中的很多人物传记,其实已可视为官场小说。在唐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官场小说,薛用弱的《王维》应该是中国第一篇写跑官求官的小说。唐代之后,官场小说经历了宋元明几朝的缓慢发展,至清代以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为代表,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达到了新高度。现代官场小说的出现,主要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20世纪90年代迄今,官场小说以反腐的名义、以写实的风格持续繁荣,但繁荣的背后还潜藏着隐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由鲁迅奠基的宋代文言小说研究在资料的辑佚和考辨、历史地位的认识、艺术特点及成就、小说理论的深入阐发、具体作家作品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较大的进展,但这个领域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如宋代文言小说作家作品的研究还存在大片的空白,理学对文学创作积极意义的研究也还有待于拓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先锋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小说观念和小说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评论界对余华创作的探索性和先锋性所作的肯定性评价,也集中在对其创作意象的寓言性和象征性的研究和分析上。相比而言,对余华小说创作文本的生命内涵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阐释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从生命意识入手解读余华的小说创作文本,我们发现,余华的小说自始至终表现出站在“沉默的大多数”的立场上认同某种“宿命意识”的创作自觉,“宿命意识”的文化认同与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的现实情怀相结合,构成了余华小说的深厚的人生关怀,这是余华小说创作在世俗化意义上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2.
《西藏文学》作为西藏唯一的一份汉文版纯文学刊物,它见证了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它以纯文学的办刊理念和发展民族文学的信心,培养和带动了一批藏汉作家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西藏文学的发展。西藏新小说的发生、发展、辉煌无不彰显着《西藏文学》的扶持之力,它的兴起和繁荣与《西藏文学》的大力扶持与推介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至上世纪末,是重庆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小说创作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构成内容。本文从多个侧面对新时期以来至上世纪末重庆小说创作的发展态势作了提纲挈领的勾勒,对其中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她不仅师承了鲁迅等前辈作家自五四以来改造国民灵魂、重铸国民性格的探索,在她后期的创作中又把这种自觉的批判和深沉的民族忧痛寓于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抒情之中。  相似文献   

15.
李倞  王一冰 《理论界》2005,(11):175-176
自从20世纪80年代余华以小说创作的先锋姿态出场至今,他的创作始终是文坛的焦点之一,读者始终对他的小说作品充满了牵肠挂肚的期待,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余华完成他的三部长篇高峰之作以来,他似乎步入了创作"高原",我们已经六七年没有看到他的小说新作了,其中原因既有文学走向"边缘"等大环境的影响,又有余华自身的原因.本文试图以余华小说创作的主要技巧之一--想象为切入点,力求揭示余华继续小说写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16.
张治国 《江汉论坛》2005,(9):129-13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原、苏童、余华等青年作家创作了一大批显示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先锋(又称"后新潮")小说.他们醉心于文本技术操作实验,用形式构成论置换内容本体论,从而颠覆了传统小说规范,并以此表明其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其形式革命对以后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崛起的中国先锋派小说如今已烟消云散,但其留下的文学遗产甚至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结束,依然影响着人们对当下诸多文学问题的思索。仅就当下的网络小说而言,就有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值得探究:网络小说创作有没有先锋问题?传统的先锋文  相似文献   

18.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多元化的文学创作现状分裂了宏大叙事一统天下的局面。作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家 ,池莉的小说创作始终坚持着对日常生活的叙述 ,由此 ,形成了其小说文本的独有特征。池莉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各有不同但又有一以贯之的东西。她的创作尚存在着一种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和生活感受上的徘徊情况 ,这需要她在今后的创作中去超越。  相似文献   

19.
郑新安 《中州学刊》2006,(5):270-272
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作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叙事方式上,都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前期的“新写实小说”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着力于对现实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刻画。后期的“新写实小说”开始把目光转向对历史叙述的挖掘。“新写实小说”虽然也有着种种不足,但它毕竟把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创作回到日常生活现场,通过对官场日常生活的检视和重排,指认了官场亚文化、潜规则等官场"不成文规矩"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和绑架;体认了处在日常生活中的官场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灵魂处境;进而确认了官场中人生存的悖论和困境,构筑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官场日常生活的审美形式。这使王跃文的官场小说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官场小说中艺术风格较为独特的一种美学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