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就"失独"家庭建立了相应的一些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这些制度和措施存在法律政策规定空泛、帮扶主体单一、帮扶内容狭窄等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失独"家庭的困境。因此,国家应从关注民生和维稳角度,将"失独"家庭帮扶工作提到社会建设的高度,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积极开展全方位帮扶和分类帮扶,建立健全"失独"家庭养老体系,最终构建我国"失独"家庭帮扶制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失独"家庭的增加,"失独"家庭问题开始成为大庆提前5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征程上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大庆社会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从"失独"家庭的数量、增速和构成等方面介绍了大庆"失独"家庭的现状,总结了"失独"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阐述了"失独"家庭的现实诉求,即放宽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发放年龄限制、提高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发放标准和水平、对"失独"者养老给予倾斜和特殊优待、为"失独"家庭人员提供看病就医的特殊关怀、政府应为"失独"者提供相应的服务等。着重提出了"失独"家庭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设机制健全、功能完善、紧接地气的政府帮扶体系;建构"失独"家庭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方位、专业化、科学化、项目化的社会支持体系;营建"抱团取暖、克服自我"的自救体系。  相似文献   

3.
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失独家庭的养老不能依靠家庭,只能依靠政府和社会。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失独家庭养老政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失独家庭的养老需求。从失独家庭产生的原因来看,失独家庭是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产物,因此政府在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中要起主导作用,把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纳入公共管理的范畴,做好顶层设计,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使失独老人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8):5-9
"失独者养老问题"已经演化为重大社会问题,需要及早妥善解决,早为之谋。本文区分了政策性失独和选择性失独,认为失独和独生子女死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失独家庭不仅是精神痛苦最大家庭,也是养老困难最大家庭。为政策性失独者提供福利性养老保障既是国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必须勇敢面对,建立共识。面对失独问题,首先需要的是国家态度,其次需要的是政府作为。  相似文献   

5.
失独改变了原有家庭成员的地位关系及性别角色。尤其对45岁以上中老年失独妇女而言,失独导致母亲角色的丧失、家庭地位的下降及其再社会化的消极应对,她们普遍产生了生活信心不足、自尊心受挫、人际关系紧张等自我认同问题。这就需要建立动态完整的失独家庭成员档案,为精准帮扶失独家庭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通过小组与个案工作恢复并重建中老年失独妇女主动中断的社会支持网,帮助她们重建社会关系与社会角色;开设涉及中老年失独妇女心理调适与危机干预方面的社会工作或心理学课程,增强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她们感到"失独"而"不孤独";重建失独家庭政策体系,让她们尽早摆脱失独后自我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6.
"失独家庭"指的是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家庭社会救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救助,其核心目的,是帮助失独家庭老人安度晚年。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失独家庭的社会救助已渐成体系,但无论在失独家庭层面,还是在政府和社会层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政府必须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失独家庭基本信息档案,实现精准救助;在不断提高经济救助水平的同时,重点做好失独家庭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工作,切实做好失独家庭老人的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7.
失独家庭养老困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生子女家庭是一种高风险的家庭型态,承受着家庭中唯一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伤残、患病夭折等风险,以及家庭结构的缺损甚至瓦解的风险。丧失独生子女的父母,不仅面临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精神缺失、经济返贫,还担忧未来如何养老、由谁养老等现实问题。虽然国家针对失独家庭给予一定的扶助金,但随着物价的高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生活情况,国家给予的扶助金根本无法解决失独父母的医疗、养老保障问题,这也是失独父母最担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两个视角分析失独家庭主要面临养老困境,并提出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提高扶助标准、建立健全的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及服务体系、放宽收养政策等相关政策建议,以更好的解决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8.
一孩生育政策的执行,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这项政策也形成了较多的失独家庭,这种失独家庭群体在计划生育政策普及率高的城市之中尤为庞大.社会工作服务要充分发挥正式社会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以及失独家庭自身支持体系等多个方面的作用,来构建和完善失独家庭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支持体系,进而帮助城市失独家庭摆脱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6,(8):17-24
在全面剖析失独家庭四种养老模式及其弊端的基础上,基于养老服务提供者、养老服务接受者以及成本——效用的视角,比较分析了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以及集中养老模式的异同。最后提出从构建政府主导与多方分责的责任体系、以失独家庭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及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完善失独家庭养老模式,以有效地提升失独老人的生活福祉与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15,(7)
"失独"给家庭带来严重的社会疏离感和养老危机,并导致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发生萎缩。适当生活水准权作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体现着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与保护,意在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国家保障失独家庭的适当生活水准权,是宪法和相关法律的内在要求,是履行国家的政治承诺,也是对制度风险的积极回应。从失独家庭的普遍需要出发,国家可以通过提高扶助水平、加强医疗卫生投入和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从而保障失独家庭的适当生活水准。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组在2009—2011年间,对我国34家省会电视台的网站进行了慈善需求报道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仅仅地方电视台报道的慈善需求有据可查的就有将近1.3万条,而这只占到所调研电视台实际接收慈善需求总量的3.1%,96.8%的慈善需求报道信息没能得到满足。该调研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慈善供求的严重失衡。本文依据供求平衡理论,在分析我国现有慈善供需失衡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当前现状的"哑铃式"慈善供给模式、"下传上达"式慈善需求表达机制以及建立慈善供求交流渠道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胡云晚 《云梦学刊》2007,28(4):139-142
介词“把1”、“乞1”、“把乞1”的语法功能主要是构成给予句式,这些句式的句法特征、句式来源和语言地位各不相同;三者在句式中的不同表现预示着它们语言地位和发展趋势的不同:“把1”和“乞1”的竞争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句式优势决定了“把1”的竞争优势;“把乞1”词形受“把1”和“乞1”的类化,暂时没有被排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喻遂生 《兰州学刊》2009,(10):158-160
文章对《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疾”字的字形、词义和语法进行详尽研究,认为“疾”共有4种字形,“疾”在甲骨文中除常用义“生病”外,还有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看待民间组织的功能,常被看成是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有益补充,能够增强社会资本的储量,是民主的治理方式或是对国家的替代甚至抵制。基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战略下的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政府应对慈善公益类、经济类、科技类、社区服务类民间组织采取多样化的培育支持策略,针对民族政治色彩浓厚且以社会自治为目的的民间组织采取不鼓励、限制其发展的分类实施控制。  相似文献   

15.
张媛媛 《兰州学刊》2010,(7):163-166
祈使句的第一人称主语形式是“我(们)、咱(们)”,指代对象可以是发话人和受话人,也可以只是受话人或者发话人,还可以是泛指。实现的语用功能是“请求”、“商量”、“建议”、“柔劝”和“号召”。“让我(们)+VP”句式可以用来强化“请求”和“号召”。“柔劝”句中多用“不”作为否定词。祈使句的语用功能和主语选择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16.
“忧患”意识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亦是一种历史思想。它最早渊源于《尚书》,与“殷鉴”思想、“先王”观念紧密相连,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尚书》历史功用思想,予后世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冯惟敏231首南曲的韵字进行归纳后发现,冯氏南曲用韵并非依据《洪武正韵》,而更接近《中原音韵》。但和《中原音韵》相比,语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表现在《中原音韵》的寒山、先天、桓欢、廉纤四部已经合并,廉纤的-m韵尾已经消失,且-m韵尾的消失具有不平衡性等。  相似文献   

18.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1,(3):102-110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殹"和"也"不是一个词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而是两个不同的词:"也"属通语,"殹"为秦国方言词。"殹"有用作句末语气词和句中语气词两种用法。句末语气词"殹"可用于陈述句之末(包括单句、复句、分句之末),表示判断、确认肯定的语气;用于疑问句、祈使句末的"殹"也是如此。句中语气词"殹"可用于主语、状语、定语之后,也可以用于转折短语之中,都表示停顿语气。  相似文献   

19.
《离骚》作为赋体文学作品,继承了荀子《赋篇》的“隐”的传统,以“历数”为隐,寄寓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以及改革、更新政治的主张.《离骚》的作者是淮南王刘安,不是屈原,《离骚》是作者应汉武帝之命而作.《离骚》的写作时间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其写作关乎武帝时代诸侯王地位日益微弱,朝廷疑忌日深的形势;作者作为“反王之后”的诸侯王忧谗畏讥,希望武帝消除对自己的疑虑,这是《离骚》题旨的重要方面.《离骚》之被认为屈原作,大约源于刘安的托名,托名他人,一方面这是一种文化传统;另一方面,由于《离骚》的以历为隐,表现了作者“改正朔,易服色”的主张,而当时的实际掌权者窦太后反对这种主张,为避不测,作者于是既托名屈原又将“历事”隐去.  相似文献   

20.
对改革当代中国学术期刊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才高 《云梦学刊》2010,31(2):27-31
我国学术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稿选文缺乏健全的制度保证;办刊主体的行政化:编排规范不当导致以人取文,也导致读者看人读文;因科研评价机制不科学所致的学术腐败使学术期刊深受污染;经费缺乏明确政策规定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学术期刊宗旨,必须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1)加强审稿选文的制度建设;(2)实行实职主编制,扩大主编与责编的自主权;(3)改革编排规范:增加编者按(重点论文导读)与作者自述的“课题价值”与“创新点”,取消“作者单位”与“作者简介”;(4)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加强学术腐败惩治力度;(5)创办多家学术批评专刊,改革学术期刊评价方式;(6)明确学术期刊性质和经费来源及额度,确保经费足额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