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影子银行体系是传统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具有资金来源多样化、灵活性强、监管缺失、风险抵御能力低等特性,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及时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积极作用,也有增加企业成本负担、引发次贷危机、实体经济受挫、影响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等消极作用。针对贷款规则滞后、监管机构缺失以及缺乏影子银行系统监管法律体系的现状,应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建立系统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  相似文献   

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蔚  苏振天 《学术界》2012,(4):59-65,284
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维护金融安全应当是各国金融市场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是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影子银行的范畴进行了界定,全面梳理了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的冲击,最后针对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有关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6,(12):33-42
对中美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和运作方式进行分析并比较了二者的异同之处,进而明确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与形式,从规模与利润挤出、共同贷款人、资产负债表直接联系、表外业务资金抽离与投资者信心渠道研究了银行和影子银行风险相关的作用机制。实证部分,在构造银行和不同类型影子银行体系价格指数的基础上运用自举滚动窗口格兰杰因果检验对银行和影子银行体系间的动态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银行和影子银行存在因果关系主要集中在2008至2010,2012至2013及2015年之后三个时间段。在不同的时间范围中,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和持续时间也不相同,但在这三个时间段中,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影响程度大幅上升,由此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也相应增加。最后,从宏观审慎政策视角,提出了阶段差异化监管策略以抵御跨部门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系统产生于实体经济增长需求、金融创新和监管套利相互影响的复杂社会经济背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凸显了影子银行在金融系统的发源和蔓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几乎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隐藏并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对于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应当在允许其发挥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对其设定事前和事后的监管机制,以有效地控制其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作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具有透明度低、结构复杂等特点,极易成为构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大隐患.基于2013-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度各省份影子银行规模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实证检验我国影子银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各组成部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呈现差异性;2)民间借贷是影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3)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营商环境是影响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4)保险业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影子银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徐海霞 《天府新论》2022,(4):99-109
与以往危机不同的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与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并不是传统金融机构,而是影子银行。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其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社会各界的担忧,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关键问题。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改革中应当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本文以影子银行为切入点,从影子银行的界定与规模测算入手,对影子银行如何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问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评述。基于此,本文发现,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与金融稳定,监管当局应当适时将影子银行纳入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并注重与货币政策在信息共享、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协调合作,最后还给出了这一研究未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作者系统梳理影子银行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以期科学、准确界定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及其构成.从广义角度,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和外部影子银行体系,并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测算进行了积极尝试.在理论分析和数据模拟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银行业稳定性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和银行业稳定性之间呈现负相关且存在倒“U”型关系,即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存在适宜规模的阈值(或最优规模).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内部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外部影子银行体系规模以及影子银行体系总规模在2000-2011年间基本都处于阈值以内,到2012年则全部超过其阈值,这表明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迅猛发展的弊端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认为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是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要求对其严格监管,限制过度膨胀。然而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规模较小,虽然对少数地区和个别领域的金融安全产生压力,但是对我国金融系统稳定还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建议在对影子银行实施审慎监管的同时,通过创新金融市场的风险对冲工具,提高金融的监管效率,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最终推进我国的金融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网络银行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冲击,其业务风险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使传统银行监管体系陷入了监管乏力的困境.我国应借鉴国际上较具代表性的网络银行风险法律规制模式,从加强对网络银行的全面监管、制定网络银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制度、加强对跨国网络银行的管理等方面构建多层次的网络银行法律制度,为有效防范网络银行业务风险、促进网络银行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0.
美国基金会的法律规制实践展现出以税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应成为基金会法律监管结构的核心。美国《国内税收法典》对基金会免税资格的认定、税收优惠的条件与内容、内部治理、信息披露与社会监督等方面的详尽而切实有效的规定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应当以税法规制为核心理念、以制定单行法为主要形式完善基金会的法律监管机制,并重点在认定免税资格、规制利害关系人交易、防止滥用免税地位等问题上推进相应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银行、证券、保险三行业因其业务特性不同,从而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风险表现的特征也不同。各行业的风险管理既表现出针对主要风险、服从业务特征的共性,也表现出在具体管理技术、方法上的差异性。因此,三行业的监管导向及监管实践都存在着差异和侧重:银行业突出系统性、监管协调和对资产的监管;证券业强调监管对象的多层次性、监管的透明性和对业务的监管;保险业以承保风险为核心,突出母国鉴定和对负债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黎四奇 《云梦学刊》2006,27(2):60-65
金融隐私权保护制度是银行与客户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英美等金融发达国家以深邃的法哲学思想为基础,并以成熟的判例为支撑已将这一制度作为银行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基于现实监管的需要,也针对该制度确立了一些例外性规则。系统化与成熟化为其立法的特点。相比之下,我国在此方面的规则便显得过于破碎,规则也仅停留于文本的意义,且例外条款与隐私权保护规则之间的配置亦有失衡之嫌。因此,对该制度进行反思,并提出立法建议是我国银行法律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李鹏 《理论界》2014,(10):21-25
综观金融发展史,金融创新与监管在相互"博弈"中共同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从业者和监管层的"斗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特点。近年来影子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也引发了普遍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规模的增大和影子银行产品和服务乱象百出,理财产品和民间借贷资金去向不明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曾在2011年年度会议指出影子银行是近年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所以深入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产生原因及其监管等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应以金融结构演进和创新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影子银行的问题,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使其规范化、安全化和效率化发展,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上银行的兴起和发展,如何构建和完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网上银行业务风险及其监管领域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重要原则,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一领域的积极探索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本文拟从理论上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网上银行法律监管的国际实践进行考察和分析,进而阐明这些网上银行法律监管的国际实践对于全面构建和完善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具有脆弱性和负外部性等特征,再考虑到信息不对称和众多中小债权人存在,政府便伸出援助之手对银行进行广泛监管,以免银行出现过度风险承担行为从而危及整个经济体运转。银行监管旨在限制银行机构风险、维持银行体系安全,但同时亦应有助于提升银行公司价值、提高金融和经济效率。本文着重分析了主要监管措施对银行风险承担和公司价值的影响,试图总结出各项监管措施的有效性。通过多国截面数据的实证模型我们发现,信息披露是激励相容的,资本充足要求和银行安全网有利于降低风险承担却不利于公司价值,而市场准入正好相反,监管权力、业务限制对两者均有反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个人银行业务的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银行业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个人银行业务作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经营业绩和生存空间。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产品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经验,在产品、服务、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逐步推出符合中国市场需要的个人银行业务服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各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将不断交叉、重叠,差异将日趋缩小,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分业经营的格局也将很快被打破,尤其是“入世”进程的加快将加速这一进程。该文在分析我国实行混业经营模式所具备的成熟条件的同时,提出了对策: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议修改相关法律,逐步放开业务经营限制;选择试点,以点带面,逐步实现混业经营;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银行整体素质;加强金融监管 ,为银行混业经营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8.
杨卫恒 《阴山学刊》2009,22(2):105-109,117
日本经济强大,银行业发展却存在巨额不良资产处置,公司治理结构落后,经营管理模式制约,业务品种少,信贷风险集中等问题。通过分析制约其发展的银行制度、金融危机诱因、组织文化以及文化理念和教育制度等因素。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加强风险与资本管理,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新型银企关系,加大业务创新力度,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