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伐树故事虽情节简单却意蕴丰富,其主要情节是伐树中出现的怪异现象,如伐树出血、树创随合等。这些怪异现象不是古人的凭空臆想,而是根植于古老的巫术观念和当时的民间信仰,伐树出血是建立在血崇拜以及古人生命理念之上的;树创随合的奇妙想象背后是古人对不死的崇尚和追求,是不死树信仰的又一体现;朱丝绕树一方面是对巫术灵物"朱丝"的崇信,另一方面也与"朱丝营(萦)社"的习俗有莫大关系。探究伐树故事的民俗文化渊源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对环境恶化的忧思。  相似文献   

2.
圣经文学的奇幻版本——解读C.S.路易斯《纳尼亚传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S.路易斯的七卷本奇幻巨著《纳尼亚传奇》,是圣经文学的一种奇幻版本。将《纳尼亚传奇》的人物、情节等与《圣经》文本进行比较,不难看出,C.S.路易斯借儿童奇幻文学的形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展露其基督教信仰的创作手法,作品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是体现福音派基督教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醋葫芦>是明末清初的一部以"疗妒"为主旨的劝善类世情小说,其中有占两回文字之多的游冥情节.这些游冥情节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的冥界信仰.在小说功能上,游冥情节作为小说情节链条,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主人公死而复生的冥府游历过程也成为主人公性格转变及解决矛盾的契机,帮助完成作品的大团圆结局.<醋葫芦>地狱受罚的的"疗妒"手段在明清妒妇题材小说中很有代表性,超现实的"疗妒"手段表明多数男性对这一普遍存在的家庭现象的无奈.  相似文献   

4.
以潘家、伍家为代表的十三行商人,他们的俗信是多元的,属泛神信仰,其俗信风水、仙道神佛与报德,既有神秘的古香,也有浪漫的洋味;他们或出于自愿,或出于无奈,都以温和的方式出现,其旨在自保,求得心安理得和满足精神安慰,其实质是极端功利主义。但有些俗信表现出来的感激之心、报效之沈、乐善好施、厚积阴德等,作为民间俗信的有益成分,是应该继承和弘扬的。  相似文献   

5.
韩晓时 《理论界》2010,(8):155-156,62
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如春节期间若将碗碟摔碎,被视为大不吉利;农历正月初一下大雪,被认为是一年的好兆头;人的眼皮跳,被认为是一种福祸的预兆。这些丰富多样的信仰,在民间被广泛运用,已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C.S.路易斯(C.S.Lewis)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奇幻小说作家,同时也是基督教护教学家和中世纪、文艺复兴文学学者。路易斯认为神话是关于真理的言说,是连接神与人的中介,也是人摆脱自我的执迷,获得救赎的空间。路易斯所使用的"神话"概念更多地指向一个独特的文学类型,即路易斯本人所热衷创作的奇幻小说。因此,他将奇幻小说创作本身就视为自己分享信仰的途径。C.S.路易斯以其深厚的文学积淀和对于基督教的虔诚信仰进行奇幻小说的创作,并将奇幻小说视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重新找回古老神话,并在其中摆脱现代困惑,获得真理性认知,恢复人神关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河湟皮影戏与河湟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能满足河湟民众多方面的需求,在祈福禳灾、酬神还愿的宗教俗信与寓教于乐中成为了河湟民众表述村落信仰、实现族群教化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具有信仰、教化、传播、调节等四个方面的民俗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论东巴教中的生命树与死亡树杨福泉一树木崇拜是东巴教信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普遍反映在纳西族的各种民间礼俗中,体现在纳西人的生死观中,于是,在东巴教中就产生了生命树与死亡树这两种生命观的具像符号。在东巴教中,有几种贯穿整个东巴教信仰体系的神秘崇拜物,一...  相似文献   

9.
张涛 《晋阳学刊》2014,(3):35-39
社群文人的潜在门户意识,使得他们极力排斥来自他社的不利因素;但相对社内文人群体而言,此种门户意识更易导致他们思想行为的趋同倾向。究其因,主要有三:(一)文社领袖一般具有杰出的文学才能,他们所倡导的文学思想为社内文人所尊奉;(二)同社士子多由亲属或者师生组成,在文学思想上,彼此之间往往具有渊源继承关系;(三)同社文人大多为本乡、本县或者本郡之人。这种趋同倾向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得极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他们的集体创作成果——社稿方面。同社文人的门户趋同意识容易导致他们的文学创作在题材、体裁、思想、风格等方面趋于一致,这对形成某一文学流派,掀起某种文学思潮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夸大同社文人趋同意识对文学的积极影响,有时同社文人在"过分"强调创作一致性的同时,也会忽视他们的独创精神而导致模拟倾向。  相似文献   

10.
笼统地说,"五色"即指"五彩"。"五色"信仰在中国古代谶兆迷信中占重要地位,主要以五色云、五色水、五色鸟、五色灵芝、五色笔等形态出现在物兆或梦兆中。"五色"信仰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从这一学说引申出来,"五色"不仅成为祥瑞的象征,还可以代表个人的尊贵。这一信仰是其他单色信仰所无法匹敌的。  相似文献   

11.
唐朝李朝威撰《柳毅》[1 ] ,作为唐传奇的优秀作品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设置的故事情节 ,叙述的悱恻缠绵的爱情故事 ,多为后人所摹仿 ,直至清代仍可在《聊斋志异》一书中窥见其痕迹。同时 ,对《柳毅》艺术特点作全面的研究 ,是唐后乃至现今许多学者的方向 ,且硕果累累。然检诸研究成果 ,对《柳毅》中扣树情节作一深刻阐释的 ,还较为少见。《柳毅》是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 ,扣树情节是其神异性之一表现。书生柳毅巧遇洞庭龙女 ,为其传书龙王 ,告其不幸 ,而柳毅作为一凡世男子 ,与洞庭龙王联系的方式 ,便是扣树。“龙女告…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活动,迎神赛会具有全民性、反规范性、迷信性、奢靡性,对政府的威权统治构成潜在威胁,禁止迎神赛会、规范民间俗信行为遂成为政治统治的内在诉求.民国时期,上海地方政府禁止迎神赛会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7),从严禁到弛禁;第二阶段(1927-1934)"毁庙"与"崇神";第三阶段(1934-1937)禁者自禁,迎者自迎.地方政府在党国权威的长效利益和地方秩序的眼前急务权衡中选择了后者,禁止迎神赛会的努力并没有取得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3.
吴广义 《阴山学刊》2001,14(3):37-38
李渔以其戏剧理论指导小说创作,形成了与他的戏剧基本相同的艺术风格,情节上出奇出新;"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语言风格俗中求雅.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迷茫.究其原因,主要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国内腐败现象以及市场经济浪潮中价值取向的偏差和以前信仰教育的问题等.基于此,并考虑到现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根据信仰教育的"认识--信念--行为"的规则,提出了"懂、信、行"的教育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欣雯 《家庭科技》2009,(5):11-11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一种民间俗信.许多地区的人们认为,老人70岁以后,如果到亲戚或朋友家,主家不宜强留其住宿;到了80岁以后,便不要强留其吃饭;而90岁以后,要是老人自己想走,则不要再留他多坐.要是违背了,可能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利.尊老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俗信,看似与传统美德相违,但从中国传统养葬习俗和人的生老规律来看,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6.
从美德论、生存论和宗教现象学等维度来看,基督教伦理中"信"、"望"、"爱"三主德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信仰、希望与爱都是人的精神意向和生存规定,三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盲目的信仰和虚幻的希望与爱是相悖的.概言之,正是由于"信"、"望"、"爱"之间的道德悖论,使基督教伦理呈现出超越性与虚幻性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7.
遗嘱是自然人生前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处分并于死后发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民事行为.世界各国继承法都毫无例外地承认公民享有遗嘱自由权,从而遗嘱自由成为了各国继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然而,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有限制的,遗嘱自由作为继承法确立的一项原则和制度,也不是绝对的.本文从"泸州遗赠案"引发的争议入手,分析出学术界之所以对这一案件存在如此大的分歧,就在于我国继承立法缺乏对公序良俗原则的明确性规定.通过比较各国立法例中公序良俗原则对遗嘱自由的限制和我国立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提出我国应当确立公序良俗原则对遗嘱自由限制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妈祖信俗的性质及中国学术与宗教的多元互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路评有关妈祖信俗的性质的歧见论争关于妈祖信俗的宗教属性及社会性质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分歧较多、争论较大。例如:李四思《妈祖信仰》说:妈祖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海神,也是万能之神。但是,她属于什么宗教?具有什么性质呢?目前学术界有几种观点,一种认为属于佛教,一种认为属于道教,一种认为是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合一。从某些现象上看,三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细推敲,她又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宗教,而是一种民间信仰,但她深受佛教、道教、巫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①其实,上述观点包括李露露的看法,都未能正确全面地…  相似文献   

19.
上博简《孔子诗论》第八章云"邦风纳物也博,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诸家考释多有未确。此简之"物"是礼、德、政的表征形式,"邦风纳物"说,则是在继承春秋时期"以物观礼、以物观德、以物观政"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邦风作品的实际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揭示这一命题的思想根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先秦诗学相关命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为,大禹铸鼎一事值得重新思考."铸鼎"实现了先民信仰对象向中央政权的集中,而"象物"是灵的形象化,所象之物则使原来信仰的无形象的"灵"转变为有形象的鬼神.中国的国家雏形就是依靠这种对信仰的控制出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