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寤”     
殷墟甲骨文有字写作(甲骨照片见《甲骨文断代研究法的再检讨》附图2.4和《京人》Plate246。拓本见《京人》S.3099,又收入《合集》20966。摹本有二:一为《京人·本文篇》图109;一为严一萍先生所摹,见《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附图11.37,以及《甲骨学》下册第七章“断代”图37),日本贝冢茂树先生和伊藤道治先生释为客字的异体,与宾字同义,殆作动词用。严一萍先生隶写为寤,无说;丁驌先生从之。  相似文献   

2.
结合甲骨学发展的"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深入发展时期""全面深入发展时期",系统梳理了胡厚宣先生在甲骨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特别是伴随其参与的《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释文》的面世,为新世纪甲骨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宇信先生的《甲骨学通论》一书出版了。这是我国学术界的又一喜事,故略事评介,以荐同仁。90年来的甲骨学研究,硕果累累,名家辈出,商代历史文化的原貌因此日益清晰,甲骨学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海外学人,并已日趋国际化了。但在国内,一般人往往认为甲骨学深奥难治,视为畏途。虽有年轻学子有心于此,不晓门径,往往事倍功半。甲骨学究竟是怎样一门学问?是否如人们所理解的那样艰难?其发展历程如何?现状怎样?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重镇——安阳师范学院韩江苏、石福金先生潜心研究近20载,吸收了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而撰著的《殷墟甲骨文编》,在学人的殷切期待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问世,这是甲骨学界值得庆贺的一大盛事!甲骨文字形的整理与研究,发轫于1916年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待问编》。100年来,投入此项研究的海内外学者不计其数,早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孙海波1934年出版的《甲骨文编》及1965  相似文献   

5.
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既是甲骨文初学者的良师,也是甲骨学研究者的益友。 由于甲骨学目前尚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索,《甲骨文字典》(以下简称《字典》)当然也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想先就《字典》卷一“一”部“从五至九,则利用假借字”的说法,提出一点个人拙见。笔者以为五至九与一至四同样都是表示数目的指事字,而不是假借字。 首先,文字学家们对五至九几个数字的析形、释义以及  相似文献   

6.
正甲骨学大师董作宾1949年去台湾以后,曾在《甲骨学六十年》(1959年)中无比感伤地说:"展望世界,甲骨之前途至为暗淡","今日环顾宇内,则此学颇冷落"。虽然如此,一些外国学者把发展甲骨学的希望寄托于留在大陆的学生胡厚宣身上。日本著名学者佐藤武敏教授说,虽然董氏去了台湾,"然而中共方面可以胡厚宣氏为代表,可能会后是中共方面甲骨文研究最有希望的人"。而胡厚宣先生果然不负众望,他在甲骨学五十年  相似文献   

7.
刘季富 《殷都学刊》2004,(4):111-112
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盛事 ,并由此诞生了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甲骨学 ,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一个世纪以来 ,甲骨学研究在几代学者锲而不舍的努力下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甲骨从被发现开始 ,就受到普遍的重视 ,全国许多有关学者都投入了考释研究 ,日本和西方人士也很快参加进来 ,使甲骨学形成有国际性的学科。”[1 ] 据宋镇豪、常耀华两位先生在《百年甲骨学论著目》一书中的统计 ,截止于上世纪末 ,中外甲骨学者有 3833人 ,论著有 1 0 946种。[2 ] 在这众多的学人当中 ,河南大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甲骨学家、商史学家。河北省望都县人。193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参加殷墟甲骨文字的发掘、整理。1940年后任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大学部教授,并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及中国历史社会系主任。1947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数授、教研室主任,兼暨南大学教授。1956年后任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片学术委员。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胡厚宣先生对商代卜龟来源、记事刻辞、四方风名、农业生产、宗法制度等有关甲骨学和商史作过精深研究。同时,还积极从事甲骨文的搜集著录工作,为甲骨文的流传作出了贡献。先后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殷墟发掘》、《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等,并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以及论文百余篇。自1950年代始,胡厚宣一直主持《甲骨文合集》的编纂工作,任总编辑,从材料的汇集到整理组织编排等都作出了贡献。他开创的分期、分类的甲骨著录编纂体例,为科学的甲骨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其著作《甲骨学商史论丛》,荣获教育部全国学术审议会议的科学发明奖;《甲骨文合集》,荣获吴玉章奖金历史学特等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第一届全国古籍整理国书奖特别奖。  相似文献   

9.
黄奇逸先生的大作《商周研究之批判》一文(以下简称《批判》)刊载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作者在文章结语中写道:“我们虽然好象建立了一个甲骨学的新体系,其实,我们破坏得多,建设相对地来说要少一些。”,然而,遗憾的是,拜读《批判》之后,我们感受:它对于以往商周研究的丰硕成果既未能“破坏得多”,对黄先生所谓的“甲骨学新体系”也谈不上有什么“建立”和“建设”。《批判》一文中需驳议的问题不少。现仅选择其明显而比较重要的几点,分别辨正于下。  相似文献   

10.
王襄及其甲骨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以来,已经整整83年了。随着甲骨文的搜集、整理、著录、研究而发展起来的甲骨学,俨如一座巍峨的大厦,耸立在文化领域之中。它是许多甲骨学前辈、学者共同建造的。王襄是其中著名的学者之一,也是甲骨学奠基人之一,他在六十年前写成的甲骨文字典《簠室殷契类纂》,推动了甲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99年是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100周年。河南省不仅是商代甲骨卜辞的出土地,也有董作宾、孙海波、朱芳圃等一批学者从事甲骨学和殷商史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这里公布的一批殷墟甲骨卜辞,原为孙海波先生旧藏。孙海波先生(19095—19722),河南省潢川县人,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长白师范学院、云南大学和河南大学教授,后任河南省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治学严谨,勤于著述,其代表作《甲骨文编》是一部研究甲骨学的重要工具书,至今仍享誉海内外…  相似文献   

12.
郭昱 《殷都学刊》2002,(1):38-38
董作宾是一代甲骨学大师,殷墟发掘第一人。董先生一生专注于殷墟甲骨学研究,在甲骨文的分期断代、殷商历谱及甲骨文自身规律的研究上都有卓绝的贡献,享誉海内外,深受学人景仰。  相似文献   

13.
中国著名的甲骨学家王宇信先生于 2 0 0 2年 3月 1日 ,在东洋文库 (东京 )进行了演讲。他回顾了迄今为止甲骨学的研究状况 ,特别强调了其在1 978年以后的显著发展 ,以下 ,就其演讲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一、甲骨学百年———回顾与展望中国甲骨研究的历史大体可以新中国成立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大时期。而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甲骨研究 ,又可划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甲骨被盗掘而流散于世的时期 ;后一阶段则是从 1 92 8年开始 ,国民党政权中央研究院在安阳进行考古发掘时期。而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甲骨研究也可以《甲骨文合集》(全十三册 )为分界线分…  相似文献   

14.
暴希明 《殷都学刊》2011,(4):155-156
董作宾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学术大师,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年代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殷墟考古和甲骨学上的贡献最为突出,被学术界誉为"殷墟发掘的开创人,一代甲骨学大师",是我国近代考古学和甲骨学的奠基人之一,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列为"甲骨四堂"。1963年董作宾  相似文献   

15.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伊藤道治先生50年来,孜孜不倦地进行甲骨学和殷商史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和信服的成果。本文从“甲骨文的整理与著录”、“《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等著作中的学术体系”、“甲骨论考与考古学研究”等方面对伊藤先生的研究轨迹及重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这些观点在殷商文化研究中所占据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刘正 《殷都学刊》2008,(3):20-23
《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一书中第1506片甲骨刻辞涉及到所谓的“家谱刻辞”,对其真伪的研究,在过去的百年甲骨学史上,一直是甲骨学界和殷商史研究中争议不决的热点问题。而且,明显地形成了观点截然对立的以于省吾先生和胡厚宣先生为代表的真伪两派学术阵营。本文在认真考证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这片甲骨为真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刘体智、罗振玉、明义士三家旧藏甲骨现状的说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37年,我写过一篇《甲骨文材料之统计》,登在天津《益世报》《人文周刊》第13期,转载在开明书店出版胡愈之先生主编的《月报》第1卷第5期。1944年,我在成都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一书,又写过一篇《甲骨文发现之历史及其材料之统计》。这书在后方印数不多,但后来在台湾、香港都有翻印。解放后,很兴奋,1951年根据新的情况,我又写了《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一书,几年之间,一连印了3版。  相似文献   

18.
定州《论语》分章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若晖 《齐鲁学刊》2006,16(2):20-23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简《论语》之性质约有二说,李学勤先生以其为《齐论》,刘来成、单承彬先生则认为是《鲁论》。实际上,王素先生已经指出,由于郑氏注本以及传本或今本都是融合本,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齐论》和《鲁论》,根据这种比较是无法确定简本《论语》的性质的。王素先生认为简本分章一般较今本为少,从而否定简本为《齐论》说。但考今本章数,三十章以上凡六篇,而简本虽已残缺,其残存的十枚章数简高于三十章者即有五简,简本最高章数四十七章也高于《集解》本最高章数四十四章。因此,王素先生根据古书《齐论》章数多于《鲁论》的记载所判定的简本和今本《论语》归属,恰恰是南辕北辙。有学者认为汉代《论语》文本的出现都是在《古论》发现之后,本文不能赞同。武帝时经学出现由齐转鲁的倾向,以《鲁论》为主,融合《齐论》的文本应在张禹之前就已出现。因此,八角廊汉简《论语》很可能是与古、齐、鲁三家《论语》并行而内容互有同异的一种文本。  相似文献   

19.
田静  史党社 《人文杂志》2002,(4):159-160
本文通过介绍最近在秦俑博物馆展出的“董作宾先生手稿墨迹暨董作宾商文化学术研究展” ,主要探讨了董作宾先生在甲骨学、考古学方面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刘梦溪 《云梦学刊》2015,(3):157-158
本书文字原为我的研究陈寅恪专书的一章,初稿成于1991年,首刊台湾《书目季刊》,1991年第四期和1992年第一期连载。1994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王永兴先生编)收录。北京大学已故王瑶教授主持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项目,此文作为其中的一章,199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文章题目为《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