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8):15-20
马克思文本中的消费与当今通常使用的消费是一个意思吗?这是研究马克思消费思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消费从一个贬义词到中性词,现在甚至带一点褒义,词性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的内涵也从单一的消耗、用尽、浪费到如今的多种意思,其内涵也经历了嬗变。消费概念的嬗变主要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19世纪,消费开始从一个贬义词成为一个中性词,并作为经济学的概念出现。20世纪开始出现关于消费的反思,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环境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消费概念相继出现。马克思生活于19世纪,这决定着他的消费概念还没有当代如此丰富的内涵,但没有丰富的消费内涵并不等于没有丰富的消费思想,马克思的消费概念仍具有独特性,有必要研究清楚。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消费方式是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健康型的消费方式.它是保证人类生态能源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等各个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消费形式和方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可持续消费是契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消费方式.它把消费纳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考量,采取符合自然生态演化规律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实现,需要让人们从思想上逐步认同,行为上逐渐践行.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建构需要内在、外在和软约束、硬约束同时发挥作用.因此,实现可持续消费方式的支持体系包括观念意识培育体系、行为约束监管体系和供给保障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布迪厄“惯习”理论作为研究家庭消费问题的理论支撑点,首次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消解“惯习”家庭消费理念及其思维方式,是从根本上反思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性消费,引导人们科学认识“消费惯习”、确立科学健康消费理念的理论基础等思想,填补了社会学领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肖平容  程舫 《学术交流》2012,(8):131-135
当前,我国食品消费安全保障措施缺失,除了经营者不法经营与监管者监管不力外,未充分发挥消费者对经营者的制衡也是其重要原因。我国传统消费文化所蕴涵的某些消费审美、消费心理等消极因素极易诱发不安全食品的生产和供给,公民社会的消费文化的缺失是食品安全隐患产生的重要诱因。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应加强公民社会的消费文化的培育,消费者应树立为自己的食品消费安全承担责任的意识,培养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参与意识,增强防范不安全食品的忧患意识,营造公民社会的消费文化氛围,筑牢消费者自身安全防线,推动食品消费安全。  相似文献   

5.
李锦生 《学术交流》2006,(10):120-123
消费需求是对国民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的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具有典型的内陆型经济特征的国家更为显著。加强消费预警研究,掌握消费需求的发展规律,编制消费景气指数,建立科学的消费预警机制,对于准确判断社会消费的变化趋势,引导企业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实现与国际惯例有效接轨,有效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消费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影响我国消费和谐的两大根本层面的问题是:消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消费公平受到挑战、消费诚信体系欠缺,造成消费环境的不和谐;奢侈性消费及攀比消费蔚然成风、消费过程中浪费严重,致使社会消费理性的迷失。培育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及消费文化、维护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加强消费和谐诚信体系和消费行为双方的制度建设,以此,树立可持续的理性消费观,选择符合国情、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消费和谐,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消费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加速了消费社会的到来,致使消费出现了异化,即本来是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消费变成了一种违背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利益的消费.如何消解异化了的消费,使消费回归理性,从而促进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这正是消费伦理的理论指归,也是对消费合理性进行追寻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消费社会,处于其中的人们不仅被物品所异化,还被符号所异化,符号体系成为新的控制力量。鲍德里亚看到了消费社会符号对人心灵与精神的控制和危害,通过对消费内涵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其独具特色的消费批判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消费已成为主导性的力量,并以符号的方式控制着整个社会,制约着人的生活,人生活的真实世界被遮蔽。鲍德里亚的理论深层次地指出了消费社会带来的不只是经济形态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而符号对人的控制,恰恰是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当然,由于他过分强调了符号的功能,漠视了符号所代表的物的使用性和功能性,从某种意义上也走向了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9.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现象,是一种价值取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西方消费方式的交融,尤其是受西方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影响,在我国引发了消费伦理的变革。传统的节俭型、分配型和储蓄型的消费伦理,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物质的相对匮乏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消费伦理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享受型、信贷型、绿色型和符号型消费伦理观产生。从国情出发,我国现阶段消费伦理要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相适应。构建国人自己的消费伦理观应着眼于:消费者肩负起合理的消费责任;通过消费伦理体系的正确导向,对青少年进行消费教育;构建适度消费的消费新观念。  相似文献   

10.
杨洋 《社科纵横》2006,21(5):58-59
通过对后消费时代品牌的重要性分析,来进一步诠释品牌及其内涵,找出品牌DNA,从而为品牌构建提供可行的方案:积极选择符合市场文化的品牌名称定位;树立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化品牌形象;不断经营品牌建立情感性品牌关系,使之与消费者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11.
藏晓雯 《社科纵横》2014,(9):138-140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根据中国的80后青年作家郭敬明小说《小时代》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电影中所呈现的社会状态可以归为消费社会。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批判式理论。而其提出的消费理念值得借鉴。本文将从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理论视角出发解读电影中所呈现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2.
李东旭 《学术交流》2012,(8):124-126
资本概念原初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术语,特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提出,扩大了资本的内涵,资本成为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所有资源的代名词。但社会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是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一种特殊资本,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上,它除了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客观性、无形性、生产性和非均衡性。社会资本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其与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一般来说经济资本比较容易转化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化过程对于最终消费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之所以表现出城镇化与最终消费率反向变化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城镇化与一般国家城镇化过程不同.抑制城镇化促进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效率差距以及产业要素背离等.因此,要使城镇化真正拉动最终消费,就应该在保持国民经济迅速、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中,关键在于实现城乡要素、商品市场一体化,用现代化改善传统农业,扭转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类型,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在社会文化以及消费文化的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基础性的角色.当代信息技术革命,不仅给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使其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趋势与特点.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前的后现代社会及其消费文化进行了较系统的概括和论述,然后着重阐述了信息技术革命对后现代社会产生的新影响以及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社会关于"消费社会"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关于"消费社会"多有论述.人们认为,消费社会是生产社会的延续,西方社会已经步入了与传统社会明显差异的消费社会,高度物化、大众消费、个性化消费、消费者主权以及妇女的主导地位等等是其特征.同时,消费与生产的矛盾、生态危机、价值观念以及消费主义全球化等严峻的问题仍是西方社会的困惑之处,"消费社会"的思想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从根本上探究近年来企业经营的本质,考察在就业意识与购买动机中又逐渐成为议论主题的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的需求论。该理论主要由需求阶层与自我实现这两个概念构成,两个概念存在一定的演变过程。本文重点针对自我实现这一概念,按时间顺序进行考察,重新审视马斯洛理论中经营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波德里亚的消费理论与烟袋斜街的消费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都市消费场所,烟袋斜街印证了波德里亚的消费理论,但在其规划和发展的实践运作过程中,结合中国北京的传统与民俗产生出本土化风格,超越了既定的消费理论。由此可见,人们虽无法脱离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但也不完全是被动的,通过参与消费过程和选择特定商品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起新的消费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天皇制"概念由日本共产党最先提出,是该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近代日本国家体制和政权结构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日本共产党与党内的解党派和劳农派进行激烈政治斗争的产物。二战后,日本共产党"打倒天皇制"的呼吁引起了日本社会对"天皇制"的激烈论争和反思,使得"天皇制"成为日本社会各界共享的政治术语;但"天皇制"的原初概念被有意肢解,最终演变为"以天皇为最高权力者的日本国家体制"的广义性概念。与此同时,随着日本国内外政治形势的纷纭变化,日本共产党由反对和否定"天皇制"转变为认可并尊重"天皇制",但仍不放弃在恰当时机"废除天皇制"的战略目标。重新审视日本共产党为反对"天皇制"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或能为我们清醒把握和研判"天皇制"的功能作用与发展走向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王新生 《求是学刊》2007,34(2):21-27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变化,对于认识消费社会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但消费社会的问题根本还在于它创造了一种使人类迷失了生活方向的物化的逻辑,其表现便在于文化上的衰败。公共领域及其创生能力的衰败,与科层制的现代组织原则对公共生活日益深入的宰制有着密切的关联,抵御这种宰制的希望在于建构起一个健康的文化批判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公共理性。它应是一个不同于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体系的社会生活领域,是一个超越了生产和交换的直接利益目的的伦理领域,是一个建构公共生活意义的社会领域。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与此同时居民的消费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市场三个方面问题的分析,以平衡与和谐为主线,尝试构建出我国居民和谐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