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按什么形态的“劳”来进行分配?长期以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潜在劳动论者认为应按潜在劳动即按才能分配,这已被过去的经验证明是行不通的。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形态只有流动劳动和物化劳动两种,而且指的是非商品经济中的“劳”的形态,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劳”是物化形态的社会劳动即价值,按劳分配是按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分配。按新创造的价值分配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按新创造的价值分配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2.
统购统销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短缺造就的制度产物,是国家主导社会资源配置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结果.为了使制度有效运行发展,国家在农产品资源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实行“定产、定购、定交、定消和定销”政策,当制度执行偏差影响到民众生产生活时,他们便会通过自主行为来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和对国家政策的不满.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统购统销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严重束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被市场经济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粮食生产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是困绕粮区的最普遍的问题。一般认为粮食是一种低效益的商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粮区应该放弃或缩减粮食生产,发展效益更高的其它产业。本文通过对粮区粮食与经济增长的四种具体冲突的分析,认为:1.资源配置冲突是粮区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粮食生产难以兼顾的根本原因。粮区资源配置冲突主要是资金和农户劳动机会冲突,它们协调的空间较小。而耕地和播种面积的冲突是可协调的冲突。2.市场经济中政府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协调好粮区资源配置冲突。资源冲突协调得好,粮区完全可以获得经济快速增长与粮食稳产、高产的“双赢”结果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材中,普遍认为按劳分配的局限性在于形式上的平等,而事实上的不平等。对于这一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我的观点是: 1.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也是事实上的平等。平等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竞争条件的均等。按劳分配是一种机会均等。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只要是为社会劳动,在作了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按照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就要求社会侧重的应是效率和竞争机会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按劳分配体现的是一种机会平等,是实实在在的平等,而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价值是凝练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活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最基本的观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用马克思的这一基本观点来科学地说明现实经济中的种种新现象新问题,这既是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提出的新课题,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要很好地解决这一课题和难题,必须跳出传统观点的框框,在深入挖掘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意的基础下,对创造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为此,笔者谈谈个人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计划经济体制在其主宰中国大陆社会经济生活长达卅多年后,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新的产业革命的汹涌浪潮,已日渐显示出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桎梏作用,当历史的时钟指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时,在中国这个广阔的政治经济舞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其不可抗拒之态,出现在十二亿中国人的视野里。它的最终建立成为今后几十年里每个国人必须以艰苦卓绝的劳动为代价所追求的目标。正象历史上每次大的社会变革一样,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给社会各个层面乃至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带…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是涉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本文全面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的条件下所面临的新挑战及其深化思路。  相似文献   

8.
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这一点上,经济学界没有任何意见分歧。但马克思讲过两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第二种是社会分配到各种产品的总量上的劳动时间。这是从马克思的下面这句话引伸出来的:“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9.
人们从事各种济活动都是为了谋求一定的经济利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首先都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然而,在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形态下,利益,特别是个体或群体的利益往往被抽象的“义”或社会整体利益所掩没,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形态下,利益,特别是个体或群体的利益被凸现出来,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1利益差别是市场经济前生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就其广义而言,就是指商品经济,吴敬班说:“市场经济一词,从一开始就是从经济运行的方式,即资源配置方式立论的。它无非是货币经济或商品经济从资源…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价值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都是首先用来说明私有财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前的思想家并非没有看到劳动在使用价值和财富形成中的作用。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与历史上劳动人民伦理道德中的价值观,存在相通之处。在近代,启蒙学者最先从理论上把财产权利的起源归结于劳动。把完全凭个人劳动占有的财产以外的财产看做社会公有的,这并非仅是社会主义者的主张。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的并不是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待的“公平”和“正义”,而是要根除私有财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分野在于是否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主张把他们的劳动价值论直接应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但却并非没有留下研究的余地。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出发,开展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破除“三铁”的改革要求建立企业与职工的新型劳动关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其现实意义。一劳动关系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反映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最先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及其劳动者之间所结成的劳动关系。人们为了获取生活资料,就要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形成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劳动结合关系;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人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裴汉青所谓资源,指的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所谓资源配置,指的是对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作出的选择,或者说是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以获得最佳效率的...  相似文献   

13.
使用价值、商品价值、人的价值关系相互作用结构的合理建构 ,是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环节。人的价值是人的直接生命生存状态与规定性的反映。三维价值关系相互作用根据于人的直接生命生存活动与劳动生产活动的相互作用。后者相互作用两个过程的“衔接性”与同一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二重性”也就是前者相互作用的环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应当在“制度”与“观念”层面上建构合理的动态平衡的社会三维价值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学的角度,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主要方式,因而其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引发的不足必须有另外的社会控制方式予以补充。市场经济要配置的资源,包括“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制度供给必须确保公共物品具有宣传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后工业社会”冲击,这场冲击在经济领域引起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经济国界模糊化,跨国公司做为世界经济的庞然大物其地位愈加重要。“没有跨国公司的大国就是小国,拥有跨国公司的小国就是大国”,这不但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社会、政治领域也成了不言自明的事实。随着初级阶段理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中国飞速增长的经济和迅速膨胀的实力,又为发展跨国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即将到来的“太平洋世纪”美、日、中三国抗衡中,中国最迫切的是“发展什么样的”和“怎样来发展”我们的跨国公司,这将最终决定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一封信中说:“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那么,这种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按比例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实现形式是什么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说明按比例规律的实现形式,是由什么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对此,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是由社会劳动的联系状况和对社会劳动的支配状况所决定的。因为:首先,马克思是根据这两个经济条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来  相似文献   

17.
论市场经济与民族文化的接轨赵秀兰党的十四大庄严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这一目标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是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  相似文献   

18.
障碍之一:市场经济意识模糊。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按“非此即彼”的逻辑,时时处处从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上去设计社会主义的经济生活。视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的特征而加以排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并非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由于长期的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形成的厚重积淀,人们往往用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意识和观点来理解、对待市场经济。即使在目标模式上已确立了市场经济,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也难免不带有这一痕迹。这突出地表现在政府同市场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结构的调整,劳动市场的要求也有了变化,这就使社会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的大学生不仅应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和迎接世界新科学技术的挑战。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提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靠科技和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其它地区一样,贯彻落实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在加快改革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大同”世界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而提出的两种社会理想模式。虽然大同世界和共产主义在本质、依靠力量及实现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它们都是基于完善人性而对人类理想生存空间所做的设计和构想,它们所包含的境界都是人类和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就决定了其理想模式在原则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如都主张“天下为公”、“按需分配”;都向往“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生存状态;都坚持理性主义,主张理想世界此岸性。所以,通过对儒家“大同”世界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模式的比较研究,找出其内在的融合点,从而为我们现代社会协调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