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白沙细乐"是产生于元明之际并至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古典音乐.纵观这部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发现,这部音乐的社会功能经历了多次变化.最初"白沙细乐"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出现;后被丽江木氏土司府吸收为礼仪音乐;木氏土司衰败后又流入民间成为民间歌舞音乐;清初"改土归流"后又逐渐成为纳西族的丧礼音乐;改革开放后,这部音乐又被打造成为丽江的文化产品."白沙细乐"社会功能的每一次变化或者说变迁,都与近现代纳西族整体社会文化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白沙细乐"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一种民族传统音乐,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白沙细乐"作为在中国西南地区乃至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个代表性乐种,它不仅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音乐史料研究价值,而且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与特点对面向21世纪的现实社会中的传统艺术的发展而言也具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纳西古乐"与纳西族传统民族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古乐"这一称谓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丽江洞经音乐演奏者为避免把宗教视为封建落后的政治风气而将丽江洞经音乐称为"丽江古乐";90年代初宣科先生用"纳西古乐"取而代之,也是专指"丽江洞经音乐".长期以来由于丽江大研古乐会是以演奏丽江洞经音乐为主的,所以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把纳西古乐等同于丽江洞经音乐.其实,"纳西古乐"是指在纳西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由纳西族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并融合外来音乐,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传统民族音乐,包括"丽江洞经音乐"以及"崩思细哩"、东巴音乐和"热美蹉"等.  相似文献   

4.
纳西族是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在精神文化领域内勤于耕耘,培育出了馨香无比的奇葩—东巴艺术。虽然“东巴”在纳西语中指智者,即祭祀天地鬼神的巫师;但东巴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超越了宗教的范围,包容着纳西族古代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诸类琼瑶,是纳西族人民长期辛勤创造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5.
前言 “纳西族与古代羌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纳西族是作为游牧民的古代羌族南下的一支,定居、从事农耕生产后转化而成的。”关于纳西族起源的问题,由于方国瑜、李霖灿、J·F·Rock等学者引用取材范围很广的各种“证据”进行了论证后已经成了论定。《中国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纳西族简史》等书也采纳了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6.
《乐记》指出:“乐者,乐也”。音乐何以同于快乐?从《乐记》对音乐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乐源自于音,音源自于声,声源自于情,情源自于性,性归于善,尽善为仁,君子以得仁以为乐。所以由快乐的内心向外表达就是音乐之所出(即创作),其逻辑路径为:乐(快乐)——仁——善——情——声——音——乐(音乐)。音乐向听者内心渗透就是快乐之所归(即欣赏),其逻辑路径为:乐(音乐)——情——善——仁——乐(快乐)。作乐者由快乐的仁心发端为动人的音乐,鉴赏者再由动人的音乐开启快乐的仁心,以此建立起儒家视阈中审美活动与道德自觉完美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和合"是纳西族古代先民提出的思想,它主张人与人要相亲相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各民族之间要彼此平等、和平共处等,对于纳西族社会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在“茶马古道”上长期的纳西族、藏族贸易中,滇西北藏区和纳西族地区产生了一种别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房东伙伴贸易”,它是在滇藏贸易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商形式,特别流行于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的贸易中,历史上,它随着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一些历史记载中可看出,在明代木氏土司统治迪庆时期,纳西族与藏商的贸易交往十分频繁,也可以看出当时就已有了“房东伙伴”的商业贸易习俗。这一贸易习俗到清代以后在丽江纳西族地区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西北和西南的其他例子也可看出,这种最初基于经济互助、贸易往来的“伙伴家庭”关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存在于商贸和生产上交往较多的相邻民族。这种各民族特定的基于家庭的伙伴关系,是促进和睦和谐、相帮互扶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弹拨乐器就是用手指或弹片拨弄琴弦而发声的乐器。云南少数民族的弹拨乐器,丰富多样,很有民族特色。 纳西族的“苏古笃”,亦称“浑不似”,据传汉时王昭君令人仿制琵琶,结果造得又细又长,什么都不象,“浑不似”由此得名。据说这种乐器是元蒙军队传给纳西族的,后来在蒙古族乐器中失传,却在纳西族乐器中保存下来了。“苏古笃”是四弦琴,声调高亢、浑厚,音色典雅,是纳西古乐和纳西洞经音乐的主要乐器。白族龙头三弦基本保持了三弦的原  相似文献   

10.
纳西族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增苴”李德祥纳西族诗歌正象其他兄弟民族的诗歌一样,具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这种美,纳西人民把她称为“增直”(音)。纳西族民间有这么一句话“高明的歌手出口成章,增直信手拈来”,“增直”指的就是纳西族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众音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音乐文化生活,并已成为音乐文化中强有力的一个支脉。此时的大众音乐文化是其发展到第二阶段的具体表现,同时预示着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即将迈入第三阶段。精英音乐文化和大众音乐文化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大众音乐文化最终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以人的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在整理音乐欣赏与注意力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体态律动影响幼儿注意集中状况进行观察研究后发现,体态律动教学更利于幼儿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并且使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情况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音乐审美教育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的本质就是审美.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过去,我们更为重视音乐教育的认知功能和德育功能,这两种认识都有悖于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使其更接近它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的传统是对“异文化”、“亚文化”的关注,流行音乐作为"亚文化"被青少年群体关注并积极接受。现在我们以音乐人类学的观念看待流行音乐在青少年音乐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流行音乐应用于音乐教学之中,以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哲学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在音乐教育哲学领域中活跃着审美、实践、文化、社会功能等多种音乐教育哲学观,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性作用。然而,音乐教哲学观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问。为此,笔者从当今时代特征出发,对近几年产生的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音乐创造"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16.
课外音乐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从广义上来说,它可以包括校外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这里着重探讨的是校内课外音乐活动,它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音乐活动是当前大学校园内较为常见的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中国目前盛行的认为音乐能够表达概念性内容的音乐观念提出了辩驳,并分别从音乐的实践情况、语义学考察等几方面论述了音乐的特征,提出了作者对音乐本质认识。文章认为:强调音乐有概念性内容的原因之一是文以载道的传统工具论音乐美学观在现代中国的延续。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对音乐美的认识;音乐美就是乐音的运动,相比于其他门类的艺术,音乐美更加具备普遍性、纯粹性。   相似文献   

18.
道教音乐中的步虚韵与汉魏清商乐尤其是南方祀神歌有密切渊源,与佛教梵呗也存在同源互通的关系。唐宋时期步虚韵渗入燕乐并迅速流衍盛行,步虚词的齐言、杂言变化对考察声诗、曲子词的转变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不少词调如《捣练子》《步虚子令》《忆江南》及《西江月》等都与步虚韵、步虚词相关。  相似文献   

19.
流行音乐审美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一种文化现象,流行音乐理应受到理论界的重视与认真研究.然而,目前从理论的高度对流行音乐进行的研究却非常少,评价普遍不高.突出表现在褒扬古典音乐、严肃音乐的艺术价值,忽视、贬低甚至否定流行音乐的艺术价值.而我们认为,流行音乐与其它音乐形式一样,都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从美学角度来看,流行音乐的独特性源自于其审美特征的独特性.流行音乐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不能用简单的"高"或"低"来评判,而是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