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讨论了罗吉斯迁移模式定义在运用中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变通方案;利用浦东新区2000年人口普查迁移数据,对区内迁移、市内迁入和市外迁入人口的年龄模式作了细致解读,揭示了复杂人口迁移模式背后潜藏的“单纯性”。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的总人口,按现行区划计算,在一九四九年底为414.0万,一九八二年底则增长到917.8万,三十三年间增加503.8万。其中,净迁移直接造成的人口增长23.1%。迁入人口迁入后的生育则是迁移对人口增长的间接影响,定量地说明这一影响有多大,是一个复杂的专门课题。但是可以肯定,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迁移对北京市人口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上,而且还表现在各种人口构成的变化上。因此,除了要搞清“有多少人迁入了北京?”这样的问题以外,还必须搞清“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从什么地方迁入北京?”等一系列问题。这就是说,我们必须研究迁移运动的主体——移民本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国外开展人口国际迁移研究,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迁移原因、迁移流、移迁过程,移民在输入国与输出国的情况,以及对输入国与输出国的影响,和迁移对输入国和输出国之间的关系影响等等。一、迁移原因,或者说迁移起因。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理论流派也较多。国外有几个理论:最初提出“推因”(Push),是指国内因天灾人祸、饥荒、战争……把人“推”出去了,但这种理论不能解释迁移者为什么迁入这个国家而不是哪个国家?因此,有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新疆人口的省际迁移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人口总数中。省际迁移人口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了建国以来新疆人口迁移特点,结果表明:新疆人口迁移活动主要表征为国家有计划的迁移和人口自发迁移。迁移过程具明显的时间阶段性;迁入人口以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男性青壮年为主:人口迁入地区主要为开发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迁入主因是国家政策及大量土地资源的吸引.人口迁出主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祖籍亲缘关系、户籍管制的放松;省际人口迁移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以及新疆与其他省区的交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刺影响。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国际迁移和国际迁移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欧盟国家90年代以来的人口国际迁移和国际迁移政策。讨论了造成90年代欧洲新的国际迁移浪潮的原因,尤其是对国际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介绍了人口国际迁移状况和基本特点;对国际迁移政策进行了模式分析和分类分析;讨论了欧盟国际迁移政策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广东汕头市的澄海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著名侨乡。在十九世纪中叶起的一百年间,曾形成人口国际迁移的高潮。这一迁移过程,对迁出地和迁入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建国后,澄海的人口国际迁移仍有继续,并且具有一些新特点。本文在澄海1950—1979年国际迁移总体调查材料的基础上,抽取547个样本进行男女迁移  相似文献   

7.
在利用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深入分析城乡人口迁移时,必须充分注意这次普查关于迁移人口调查统计口径的限定,尤其不能忽视以下两点:1、这次普查登记的迁移人口是指1985年7月1日常住地与1990年7月1日常住地比较.发生跨县、市变动的人.即不包括县、市内特别是县内城乡迁移人口.但以往有关调查研究表明.80年代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向市镇的迁移已经转为以向镇的迁移为主,而在向镇的迁移中又以就近迁入县内小城镇为主。这次普查因口径限定,未能充分显示这一重要特点。2、在城乡迁移人口普查数据的汇总表中,迁移人口的原常住地即迁出地按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类型“城市街道、镇、乡”划分,而现住地即迁入地按“市、镇、县”划分,由于“市”中除城市街道外还含有市辖镇和市辖乡,因此,上述迁出地与迁入地划分中的三类相应地域并非严格的同地域口径。在非同地域口径基础上求得的城乡人口净迁移数量难免会有一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涉及到中国人口国际迁移问题的研究,多见于与华侨问题有关的诸多论著篇章中,其研究的角度,亦多侧重于史学和社会学方面。本文试从人口学的角度,对中国人口国际迁移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海外华侨与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海外华侨中的相当一部分,直接是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结果,而且是构成“永久性迁移”的主要部分。华侨、华人和华裔的粗略划分,概指是否拥有中国国籍的海外中国人的不同归属。华侨一般指直接由中国迁出并保持中国国籍的迁移者,华人则指巳加入  相似文献   

9.
人口的省际迁移,是指青海人口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人口迁移,以改变迁移者常住户口所在地为标志,迁移对象是指全体人口,凡是在省与省之间定居性的人口迁移,以转移户口为界线,一律称为省际人口迁移。它意味着人口常住地在省与省之间地理空间上的变动。一、省际人口迁移的总量与阶段青海人口的省际迁移,历年的统计资料不完整。1954年到1979年的25年中,只有人口迁入与迁出总数,没有区分省际之间与省内地区之间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具体数字。1980年到1986年,省公安厅人口年报中,划分了省际人口迁移与省内人口迁移的具体界线,分别列出了具体数字,所以这七年的统计数字是比较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省际人口迁移中的老年人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199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描述省际迁入或流入北京市的老年人口的人口学特征,并与北京市非迁移老年人口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应用Logistic回归,从家庭户层次对有老年人迁入的家庭户的部分特征对老年人迁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1986年74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以下简称“迁移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承担,得到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资助,被列为国家‘七五’期间哲学和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联合十六省(市)人口研究单位共同合作研究“中国城镇人口迁移与城镇化”课题的组成部分。此项“迁移调查”填补了我国城镇人口迁移资料的空白,提供了我国自1949年以来城镇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结构、原因和后果的主要数据,它们不仅是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所需的基本数据资料,也是国家决策部门制定改革政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北三省人口负增长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人口外流被认为是东北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因素,但现有研究对东北人口跨省迁移规模的估计方法相对有限,关于迁移流动对东北人口规模和结构影响的认识尚不清晰。本文使用1953年以来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普查存活比法系统测算1953-2020年东北三省净迁移人口规模、性别年龄结构的特征和变迁,评估人口迁移对东北三省人口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北人口净迁移经历了人口大量净迁入、净迁入萎缩、人口波动净迁出、大量净迁出四个阶段。各阶段净迁移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可依次概括为:劳动年龄人口及随迁儿童大量净迁入、劳动年龄人口及儿童净迁出、老年人口净迁出和全年龄人口净迁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净迁入提高了东北人口增量和人口红利,1982年后人口迁移对东北人口存量削弱作用逐步增强并在2000年后成为东北人口变动的主导因素。劳动力外迁消减了东北人口红利,老年人口外迁降低了老龄化程度、延长了东北人口红利,但这两种作用已逐步消失。黑龙江人口变动受人口净迁移影响最大,吉林次之,辽宁最为有限。当前,东北三省均已进入以人口净迁出为主导的人口负增长阶段,应从振兴经济、改善民生、引导观念等多方面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在兄弟院校和有关部门的协助和支持下,于1986年在全国15省、市(74个市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本文依据上述系统资料的有关数据,从劳动市场这一较高的层次上,对中国城镇人口迁移弹性,迁移的规模和频率、迁移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几个重要方面,提出一些探索性见解。 一、两种类型的劳动市场与人口迁移 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移,从年龄构成来看,其主力军是劳动力的流动。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表明:迁移比例的最高峰值为20~24岁组,占五类城镇总迁入人口的24.9%,15~44岁的移民占总迁入人口的74%,45岁及以上者占总迁入人口的7.3%。  相似文献   

14.
人口迁移矩阵用以反映地区间的人口流向。它一方面是研究人口地区间迁移的基础,又可进一步提取信息以预测多地区人口趋势等。完整的人口迁移矩阵需要地区间人口流向的完整资料,对n个地区,意味着必须提供n~2个数据。中国省区人口迁移矩阵,直到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完成,才可能得出。本文即根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求出1982—1987年全国省区人口迁移矩阵。 1987年的人口抽样调查,对各地的迁入人口及其迁出省区进行了调查,迁入人口不仅包括有户口改变的迁移,也包括无户口改变的迁移即自流迁移等,因而较全面地反映了人口迁移的状况。人口迁移矩阵的一般形式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我国城镇迁入与迁出人口在迁移时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考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异同及其原因,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和某些反常现象,希望能为制定有关的城乡社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材料。一、迁入迁出人口数量的年际变化比较根据抽样调查数据,1949到1986年城镇迁入人口和迁出人口分别相当于样本总人口数的38%和6.16%。由于调查设计的缘故,迁出人口有一部分不能进入样本,数字看上去小了一点,但仍不失为全国宏观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疆省际迁移人口,指从新疆以外的其他省区(包括国外)迁入新疆省际人口,以及从新疆迁往其他省区的迁出人口。解放以来,新疆省际迁移量之大,使她成为全国人口迁移量最大的省区之一。从1949年到1990年,累计迁入迁出新疆的净迁移人口达到267.08万人。这样巨大的人口迁移量,对新疆的人口增长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新疆解放以来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对于加强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缓解我国东部地区人口与资源压力,改变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新疆省际迁移人口仍将对新疆的人口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政治等起到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1949-1979年的三十年中,山东省人口迁入、迁出相抵,属于净迁出类型。据历年人口统计资料推算,三十年中全省净迁出人口502万人,平均每年16.7万人。净迁出的人口中,有国家统一组织的垦荒、支边人员;有自由迁移到农村、工矿、林区的自发性移民。其迁往地,主要是地广人稀的东北三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山东省人口迁移的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80-1984年,山东省连续五年出现人口净迁入,五年净迁入90万人,平均每年18万人。据调查,近几年由外省迁入的人口,比以往增加的主要是这样几种类型:①离退休干部及其家属。山东是老革命根据地,解放以前和解放初期出去的干部和战士很多,现基本到了离  相似文献   

18.
以宁波市为例,基于宁波市“六普”与“五普”数据,首先利用年龄别死亡率对同批次队列人口进行年龄移算,即人口留存分析,对比2010年的实际人口数和无迁移模式下的封闭人口数之差,进一步测算两次普查期间分性别、年龄别人口的净迁移量和净迁移率。然后,将迁移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整合,构建多要素随机人口预测模型,预测宁波市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并评估迁移、死亡、出生三要素对人口变动的弹性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人口净迁入对宁波市人口总量变化影响最大,而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是未来50年加剧宁波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未来50年内,劳动力人口净迁入对降低宁波市人口老年负担系数的作用有限。鼓励夫妇生育二孩,优化人才引进与落户机制,尽快建立起应对高龄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长期照护体系,应是宁波市人口政策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口迁移:多区域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研究迁移过程的决定因素,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模型。通常采用的迁入模型或迁出模型往往都有其局限性。本文通过建立多区域迁移模型,引入行为变量,用以分析中国人口迁移的决定因子并考察户口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迁移的诸多特征如迁移选择性、区域模式、动力机制等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距离、人口与经济变量起主要作用,这与整个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同属中华文化圈的邻邦国家,两国之间的人口迁移历来源源不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中国迁向日本的国际“人流”,增长迅速,规模空前,已成为日本入迁国际人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目的是考察80年代以来迁入日本的中国人的数量增长、国内迁出地构成及其在迁入国的地球分布变动,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