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力玮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1-34
深入研究宗教在我国的存在与影响,需要具体地剖析其存在与影响的基本方式,即正统宗教的正式存在与影响和民间宗教的非正式存在与影响。正统宗教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友好往来密切联系,发挥了广泛的积极的正式影响。而民间宗教则呈现出其非正式影响的秘密性、地位的弱势与充满生机并存。 相似文献
2.
张荣洁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65-69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和传统的宗教情感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哲学取代旧的哲学,也意味着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他反对宗教,但不否定宗教的精华,实质是反对过时的旧的思想、理论。他提出的用爱的情感取代宗教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素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56(1):36-41
宗教与科学是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二者分别遵循不同的认识路线。从宗教与科学的相融、磨擦、分离、对话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 ,二者的关系极其复杂 ,复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科学不是万能的 ,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向度。宗教与科学各有其自己的问题域 ,二者是影响人类的两股作用不同的最强大的普遍力量。随着历史的发展 ,二者的关系会呈现新的形式、包含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略论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客观性、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斌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客观性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因素,又有思想文化因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宗教与以往宗教相比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就其对社会的影响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环境相协调,起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某些传统的宗教思想、教规制度和宗教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又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宏伟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516-519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重要的南方小说家之一。她在病痛缠身的短促一生中,留下一批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其小说具有深刻的宗教意味、怪诞的哥特风格和浓郁的南方乡土气息,成为福克纳以后南方文学传统的优秀典范。她的所有作品似乎都是在致力于构建一种特殊的宗教救赎方式,而这种宗教救赎方式的表达使其与狄更斯、雨果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救赎方式的表达明显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6.
陈秋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6):11-13
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一直是无产阶级政党面对的现实课题,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既不能用行政命令,也不能搞宗教狂热的原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什么?——关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4):23-34
“宗教”一词是宗教学的基本概念,此概念旨在界说“宗教是什么”。从国内外研究近况来看,在此基础理论问题上现存两种值得深思的理论倾向:一为“宗教概念的简单化倾向”,主要见于国内宗教学界;二是“宗教概念的复杂化倾向”,长期困惑着欧美宗教学界。本文着眼于宗教学的百余年学术史,通过回顾其学科奠基人(F.Max Müller)、三大理论分支的开创者(Edward B.Typlor,Emile Durkheim,William James)以及多位著名学者(Bronislaw K.Malinowski,Wilfred C.Smith,Ninian Smart,William Alston,Paul Tillich,John Hick)探究宗教概念的学术历程,以阐发此研究课题的重要方法论意义。作者的结论如下:从宗教研究的全过程来看,“宗教是什么”,不但是宗教学所要深究的“基础概念”,而且是这门学科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这个基础概念暨基本问题之所以关乎研究全局,就是因为它关涉“广义上的方法论观念”,即从学术视野、问题意识、探讨角度一直关系到理论思路及其目标等等。正因如此,在百余年的宗教学史上,这个基本概念暨基本问题历来就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制高点,以至我们可以说,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其实浓缩着宗教学方法论与观念史的发展线索,一部宗教学术史就是一个不断更新宗教概念的探索过程;而我们中国学者要想为化解国际冲突、构建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无疑需要从基础理论建设抓起,一方面批判地借鉴宗教概念研究上的新近成果,另一方面深入地发掘华夏文化的丰厚思想资源,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宗教观及其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龚学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1):7-13
民族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民族还是对宗教,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古今中外历史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过自己的宗教,民族都有一定程度的宗教性。同样,任何一种宗教都以民族作为主体而表现出它的民族性。民族形成的过程,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各民族的发展过程,宗教对其也产生着深刻影响。民族关系的状况往往也同宗教因素有关。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同样密切交织,影响着世界政治。因此,深化民族理论研究,需要研究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唐吉思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2,(4):94-101
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过程中与蒙古族的民间宗教相结合 ,并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腾格里神 (天神 )崇拜、灵魂观念或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火神崇拜、山神以及“敖包”崇拜等 ,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 ,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或被佛教化 相似文献
10.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4-17
坎特韦尔·史密斯在其著作《宗教的意义与终结》中,主张将宗教这一概念搁置一旁,取而代之采纳另外两个独立的概念,即积累的传统与个人的信仰。史密斯这一探索是极具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史密斯对宗教意义的考察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史密斯并没有提及在什么样的情形下用积累的传统来代替宗教的使用,在什么样的情形下用信仰来替代宗教的使用。这就为在实际操作和使用这些术语时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1.
高梅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2):39-41
人怎样生存,社会发展与人的生存有什么关系,人的生存是能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这既是人学理论研究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代中国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生存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2.
王艳芬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3):77-82
澳大利亚是个以白人移民为主体 ,又有土著人 ,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国家。在宗教方面 ,本土的土著宗教和外来的移民宗教和平共处 ,自由存在。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移民国家 ,不同的宗教、教派拥有不同的信众 ,但任何一种宗教、教派都没有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不大。因此 ,澳大利亚虽宗教、教派众多 ,但没有国教 相似文献
1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78-184
网络信息社会以数字化信息为资源,以技术化程序为逻辑,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全面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在网络社会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要从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本质关系出发,全面了解网络社会人的交往、实践与精神生活实况,深入考究虚拟空间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更好地架构两个社会、两个世界之间的生存逻辑,以呈现人的更为科学全面的生存状态。面对虚拟生存引发的人格裂变、技术张力形成的科技漩涡以及人文失落滋生的文化嬗变,如何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如何有效转换人的双重生存空间的虚实境遇,直接决定着网络社会下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走向和客观命运。网络社会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从虚实互构、同生和共荣三个方面入手,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集成的统一,追求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对接,探究完整存在与全面发展的维度,从而更好地解答人自身解放与发展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4.
宗教多元化是美国宗教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在美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如下过程:新教主导的多元化,犹太-基督教传统主导的多元化,非犹太-基督教传统宗教增长的"新"宗教多元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人对宗教多元化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今天,美国宗教多元化实际上仍以基督教为主导;"同化"曾成功地解决了历史早期的宗教多元化问题,但在"新"宗教多元化的情势下失效了;真正的宗教多元主义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相似文献
15.
穆赤&#;云登嘉措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1):26-30
本文从披着宗教外衣反宗教 ;宣扬“末世论” ,制造社会恐慌 ;非法聚敛钱财 ;对教徒进行精神控制 ;秘密结社 ,危害社会 ,对抗政府等五个方面 ,对古今中外的邪教、特别是“法轮功”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佟洵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3):70-73
北京人有自己传统的信仰,有出自本土的道教,还有由国外传入的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五大不同的宗教长期以来和谐共处、相互宽容沟通,是中国首都北京宗教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特性。北京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舞台,北京的宗教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多样性中也有同一性,那就是信教与不信教的民众、信仰不同宗教的信众,在尊重各种宗教信仰的同时,共同为构建一个既有特殊性又有共性、既有多样性也有同一性、充满活力与生机、"和而不同"、多元共存的和谐社会而达成共识。从整体上和主流上看,作为首都,北京宗教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世界罕见的"五大宗教共荣"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7.
林移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63-69
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要素,祠庙、会馆所体现的民间信仰在清代四川移民社会整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移民入川之初以会馆为舞台、以神灵为媒介而进行的对抗与融合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对等交流和移民试图融入新的家乡的愿望,清代中期之后会馆祀神出现的分祀、兼祀、合祀甚至改祀等情形体现了移民和土著通过神灵信仰实现社会整合的努力,而清代后期会馆、祠庙纷纷改祀、兼祀关羽的情形则充分说明了移民社会走出狭隘乡土的局限和移民社会整合的实现,同时反映了巴蜀文化的开放性和试图融入全国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韦元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
国内外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宗教具有“包容性”,但对这种说法的内涵却缺乏必要的探讨。本文对这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提出在以儒教为主体,其他宗教为补充的意识形态结构中,儒教的“正统性”、权威性在近代以前是不可动摇的。儒教同充当它的载体,为它所维系的“神圣秩序”是高度融合的,这一格局仍然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形式与进程。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