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用在世生存的“此在”取代胡塞尔的纯粹意识的先验主体,可以被看作是当代生存论转向划时代的标志。哲学从先验构造到生存体验,从孤高独白到生存交往,从普遍必然的终极理性到境遇合理性,从中性描述到人文理解,无不体现了传统哲学旨趣向当代哲学旨趣的重大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是凭空而降的天外来客,传统哲学旨趣向当代哲学旨趣的转变也有其内在的逻辑环节可寻,这个环节正是人性的丰富性与二重性。生存论是当代西方哲学的显学,但它在传统哲学中亦有着源远流长的根据。普遍的理性规定性与个体的生命感性冲动作为人性不可或缺的两重维度…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论研究是一个核心领域。依照时间顺序,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研究大体产生了三种类型,分别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存论。在现代西方哲学界,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论实现了存在论传统的现代转向。但是,后期海德格尔为了避免形而上学的误解,放弃了存在论。在他之后,西方哲学界的存在论研究趋于停滞。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既然已经承认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存在论维度,就需要将这方面的研究继续推进。我们要反思现有的三种研究方式,并在批判地分析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基础上,阐明生存论研究方式向历史存在论研究方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思想历程经过了从存在论向人本身回归的过程。早期海德格尔关注的哲学问题是“存在”。而后期,海德格尔转向对人类生存现实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对技术世界的追问。在“泰然任之”中,海德格尔把“存在论”作为理论基础,追思了人类在技术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孟子性善论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人性概念是与“命”、“心”概念紧密联系的,命是性的本原,心是性的显现。性和心的含义都包括“体”和“用”两层:从体而言,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良能,心是人的良心本心;从用而言,性是仁义礼智四端,心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良心本心作为性善论的立论基础,是人的道德本能、道德理性和道德意志的集合,其显现过程是从道德本能出发经过道德理性逐渐上升到道德意志的过程。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而是性本善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存在论变革的实质,是由实体性的抽象存在论向感性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论转变,而作为主体生存之可感维度的“空间”却呈现了跌宕的命运起伏。自马克思在哲学人类学层面开启感性的空间探讨后,经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存在论驻足,到列斐伏尔基于“身体空间”的微观政治批判,空间不仅剥离了场域化的抽象解读,也以多元的话语姿态渗入到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病理分析中。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在地包含三重维度。在认识论维度上,它是一种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科学的观念学;在价值论维度上,它是代表先进阶级,即无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价值诉求;在存在论维度上,它是揭示劳动人民,尤其是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进而谋求改变这种状况的理论武器。三重维度分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彼此之间密切关联、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变革决不仅仅局限与对黑格尔的理性形而上学做唯物主义的颠倒和改造,而是始终立足于社会历史现实,力图把为黑格尔所揭示的存在之历史性的维度从理性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此原则性的高度上,《手稿》无疑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转变”。《手稿》在对人的生存论本质进行揭示的基础上,不仅回答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之间的逻辑关联,而且认识到历史本身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在意识中的显现,本质上都归属于存在之历史或历史的现实运动,从而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说,惊异乃是真正的哲学激情。哲学之思总是在对宇宙及自我的无穷追问中展示自身。就提问形式而言,“是什么”(what)与“为什么”(how)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思之方式,前者追问世界的存在与形式,后者探寻宇宙的生成或原因。存在与生成分别指向人类认知的两个珍域:存在论与生成论。在古希腊,当存在概念和生成概念还没有展示它们的确定含义时,二者便已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了。伊奥尼亚的本原论与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把这一对立具体化了。而在中国古代,对存在与生成的思考一开始就彰显出儒道两种理路的差异。一、先秦儒学的存在论性…  相似文献   

9.
“显现”概念是胡塞尔、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现象学最直接的交汇点,他们都将“现象”的原初意义理解为“自身显现”,这既体现了三者在“回到事实本身”问题上的一脉相承性,也彰显了现象学理论谱系的相互关联性。但他们对显现内容的理解却存在重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充分体现了他们各自理论的自足性。胡塞尔强调“纯粹意识”之显现,将“什么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转换为“如何显现”的现象学问题,开创了现象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海德格尔强调“存在者自身之显现”,将“现象”从意识领域拓展至整个存在者领域,实现了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而阿伦特则强调“人之复多性的显现”,揭示了现象学所隐含的公共维度,实现了现象学的政治转向。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朝向自主进化“在起来”的过程,意味着存在的升级和超级智能对“此在”的存在性超越。人工智能具有存在性意义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在存在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中找到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存在论发展提供了当代人工智能新场域。人工智能“在起来”的过程,同时是显现人类智能存在性质的过程:智能是“关系的总和”,信息是基本关系,这一切都呈现出对于实在论和非实在论的超越致思。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都是关系体,所有形式的类人智能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工智能通用化就是机器智能的类人化;存在性升级就是关系层次的升级。实体存在论是对感受性关系的僭越;生存存在论是对关系致思的预见;人工智能蕴含着从实体存在论到关系存在论发展的信息基础和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