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多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仁学是人道主义,甚或称孔子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在此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以求教正。我们知道,人道主义通常是指兴起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一种提倡个性、尊重人权、肯定人的价值和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思潮。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人道主义在历史上特别在十四——十六世纪曾起过巨大的革命作用;直至今天,随着历史条件的变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们正深入讨论并清除关于人道主义的某些错误认识,研究李大钊当年是如何认识人道主义的,尤其对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认识,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 李大钊对人道主义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思想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特点,是把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混为一谈,并认为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与体现。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是从民主主义者转变过来的。李大钊也不例外。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时,就是把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来认识的。被认为是李大钊第一篇具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俄法革命之比较观》(一九一八年七月)一文,说:法国革命具有爱国的精神;“俄人今日,又何尝无俄罗斯人道的精神,内足以唤起其全国之自觉,外足以适应世界之潮流,倘无是者,则赤旗飘飘举国一致之革命不起。具其人道主义精神,人人之心,世无伦比。”在他看来,如果没有人道主义精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简直就不会  相似文献   

3.
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道路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鲁迅先生究竟是怎样地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问题。人们之所以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和比较自觉地掌握客观规律,总是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的不断实践的过程的,鲁迅先生自然也不能例外。事实上,鲁迅先生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或离开过革命的社会实践的;他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具体步骤的各种思想、言论,无不深深地打上了阶级斗争的烙印,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性质。鲁迅先生整个思想发展同样证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可是,近几年来在关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演化”——即探讨他如何认识客观真理的具体过程问题时,有人却认为鲁迅先生是通过抽象的“对思辨世界的勇敢的探寻”和“痛苦的自省自讼的过程……才能逐渐认识真理和人民”的,这就是一种完全和实践的过程相对立的所谓《心灵的历程》。在这里,我们和《心灵的历程》作者存在着原则的分歧:我们认为鲁迅先生的认识的基础在于实践,这种实践是具体的社会实践,其主要内容是他积极参加了改造社会的阶级斗争;《心灵的历程》作者却把鲁迅先生个人的意志活动、精神活动看作实践,其主要内容则是“他那自省自讼精神的寻路者的心灵世界”发生“变化”而已。从这样的一种实践观出发,《心灵的历程》全书通过“上篇”对《狂人日记》的分析,证明这篇作品是鲁迅先生“在民主启蒙运动中,当他谛视人的心灵深处,他就愈是感到时代力量的强大和战斗的鼓舞”的产物,而“狂人形象的精深、博大的意义”则在于“从狂人的生活实践和思想探索的程途中,他的性格合乎规律地发展起来”,“那震颤的心灵的琴弦,……显现了战斗者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空前地表现了美将获胜的这一新的欢乐的主题。”在“中篇”里从分析鲁迅先生一系列的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中,说明“鲁迅笔下的每一个形象”和“每一个小小的心灵世界”“所联成的心灵历程的河流里,异常清析地反映了鲁迅自己的心灵航行的一段经历。”在“下篇”中更进一步通过《一件小事》等第一人称的小说、《过客》等散文、《华盖集》和《两地书》中所提到的“我”字,统统集中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即鲁迅先生自己本人的化身,从而说明这一切便是他“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反映,最后并得出了“只有通过一个思想上的艰辛的痛苦的自省自讼的过程”,鲁迅先生“才能逐渐寻获新的道路,才能逐渐认识真理和人民”的结论。从表面上看,《心灵的历程》在全书的个别地方也提到了鲁迅先生“重视实践”、“实践丰富了鲁迅的认识”等等,但是由于作者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致使自己的研究走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反面。  相似文献   

4.
在近年来的哲学“热点”问题的讨论中,涉及到对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的评价问题.有的论者认为,这种实践的人道主义尚有费尔巴哈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残迹,还在某种程度上从人性、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对异化的扬弃、即从经济范畴的道德评价上,来寻找社会向共产主义演化的理论根据.也有的论者认为,人道主义历史观(不管它是“实践的”还是“理论的”)毕竟不是唯物史观,因为人道史观总是以人的本质、人性的变化来解释历史,而唯物史观则是以人的经济生活来解释历史.所以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虽包含了唯物史观的萌芽,但还不是唯物史观.而我认为,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已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意识形态,是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的形成中的唯物史观,是与费尔巴哈人本学根本对立的“新世界观”,它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真正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5.
<正>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鲁迅青年时代目睹和经历的错综复杂的人生之一幕。从革命的舆论准备到实际的武装斗争,从胜利到失败,都在他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这个过程中,他有过不满与悲哀,也有过烦恼与欢乐,有过激昂慷慨的议论与批评,也在沉默中进行过长期的思考与探索。直到五四以后,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仍然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题材。因此,准确理解鲁迅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理解他对这场革命的态度和认识,对于深入研究鲁迅的思想与著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以不抵抗主义为根本内容的托尔斯泰学说,鲁迅非但没有接受,相反主张对害人社会、害人者进行针锋相对的抗击,赞同暴力斗争必不可少,乃至坚信无产阶级革命必定胜利。但这并不等于否定鲁迅也具有人道主义思想。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源自易卜生。1927年春夏鲁迅思想发展后,对人道主义的认识与评价,更为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鲁迅文化革命思想和他实践所及的丰富内容:一、鲁迅把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做为我国文化革命的主要对象,并把它的严重性估计得很充分;他在这方面的认识和进行的犀利批判、持久斗争,是迄今没有一个人可以比拟的。二、鲁迅正确地解决了文化革命的主要服务对象问题——在他把农民问题做为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反映出来时,我们党还正在孕育和诞生。三、知识分子问题同农民问题一起是鲁迅作品中双峰耸立的主题。他尖锐地批判知识分子的弱点,但从不忽视他们的作用。他认为文化革命必须依靠知识分子。四、鲁迅非常重视学习外国的文明和挖掘民族文化遗产,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并做了大量工作。五、鲁迅一生中对以胡适为代表的右翼势力及革命队伍内部的“左”倾机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从而形成了他正确的策略思想。他始终把握着以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做为文化革命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的总方向。文章指出,自“五四”运动开始的文化革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经验教训充分证明鲁迅所开拓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今天,为着建设民族的高度精神文明,鲁迅的方向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相似文献   

8.
后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人道主义在实践中被普遍地描述为“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的反人道主义不是非人道主义和放弃人道主义 ,只是针对“人类中心主义”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弊端所激起的对人道主义反思的一种理论思潮 ;人道主义在肯定人类尊严的同时 ,在实践中使人类步入了发展困境 ,而反人道主义思潮又从另一个极端导致了人类对自身主体地位和价值的否定 ,从而在理论上产生了诸多关于人与自然特别是人类与动物关系认识的混乱 ;高技术伦理问题成为后人道主义的问题。结合人与非人世界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分析 ,挖掘出“后人道主义”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9.
路德的宗教思想及其特点林泽荣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国中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轫者。以他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教会叫路德宗,因为它强调“唯信称义”,所以也称信义宗。四五百年来,对路德的评价莫衷一是,但不管对其评价如何,人们都不能不承认他...  相似文献   

10.
鲁迅说过:“我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他以此为起点,到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共产主义文化思想的伟大先驱,经过了艰难、曲折、漫长的历程。鲁迅的这段思想历程,与中国现代革命史血肉相联。“四人帮”及其御用文人曾经伪造过一个假鲁迅,把他捧为“天才”和尊神,用来打人、整人。另外还有些论者、研究者,喜欢拔高鲁迅,把他同中国革命分离开来。这不仅歪曲了鲁迅,也歪曲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革命的历史。其实,鲁迅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知识分子,曾经“背着因袭的重担”,作为受资产阶级思想学术影响的民主革命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有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概念,认为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曾经肯定地谈到了人道主义。说当时马克思所理解的人,已是现实的,社会的、历史发展的人,和他后来所讲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直观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致的。认为早期的马克思就超越了费尔巴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这种观点,其实国外早就有人在提倡,在宣传。我认为,《手稿》对于人的认识,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这大有讨论的必要。一、从马克思当时的思想和以后的自我评价来看  相似文献   

12.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存在着一些原则的分歧。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看待“五四”时期鲁迅的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还是“进化论”的发展观?这关系到如下一系列问题:鲁迅的早期(1898-1917)思想达到了什么高度?它和“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什么必然联系?如何看待十月革命对鲁迅的震动和影响?如何分析鲁迅当时对待马列主义的认识和态度?“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与“进化论”的发展观有哪些质的区别和联系?“进化论”的发展观在“五四”时期还有没有积极意义?它与鲁迅的文化革命的“主将”和“旗手”的称号是否水火不相容?还有,鲁迅有没有接受尼采哲学等唯心史观的某些影响?这些影响在“五四”时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要想科  相似文献   

13.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是晚清维新运动影响下的一个改良主义者,这几乎是已经大家公认,没有什么问题的。既然肯定他在政治思想上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当然他有反动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但是当前在介绍和评价刘鹗的时候,有的人却不免有所偏颇,即只谈他的反动的一面,或是过多的谈他的反动的一面,而完全不谈,或是很少谈到他的进步的一面。这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是不公允的。甚至有些同志在对刘鹗的评价上,自己还拿不准,似乎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在论述时前后意见极不一致。因此,我们有必要客观地全面、具体地对刘鹗生平的主要事迹加以讨论和分析,而后给以比较正确的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巴人是一位产生影响较早的鲁迅研究者,早在1926年就发表过正确评价鲁迅的论文《鲁迅的〈徬徨〉》。此后发表了不少对于鲁迅研究有影响的论著。他对鲁迅学建立所作出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参加由许广平与他共同主持编辑第一部《鲁迅全集》,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他对鲁迅研究既有较大的成绩,也有某些失误。总结他的得失,有利于鲁迅研究的开展。 (一) 巴人没有写过关于鲁迅思想研究的专论,但他为了研究鲁迅杂文和鲁迅治学精神,也研究过鲁迅的思想,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鲁迅思想发展问题的论述进一步具体化,侧重于从政治立场、政治思想来划分鲁  相似文献   

15.
巴金以作家的身份,以后辈和学生的心情,以回忆和鲁迅的交往为中心,以亲身感受为基础,认为鲁迅是伟大的爱国者,赞同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赞扬鲁迅的硬骨头、爱憎分明和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肯定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巴金的鲁迅观有三个特点:鲁迅“他的杂感也是光芒万丈的”;“跟先生来往的许多青年在先生身上也产生了好的影响”;揭露鲁迅死后被歪曲、利用的严重现象。可惜,巴金未曾予以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16.
鲁迅,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①他在和敌人斗争中给我们留下了异常丰硕的思想遗产。鲁迅的战斗的投枪始终是指向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他一直是为了现实斗争的需要而十分重视历史的剖析,努力去“明白旧的,看到新的,了解过去,推断将来”,把对于历史的认识、研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为跨越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历史时期、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两个革命阶段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浩瀚的著作,光辉的思想,永无止境的革命活动,被看作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数十年来,人们探索、研究、学习。这中间,有的人别有用心地去歪曲、诋毁鲁迅的光辉形象,有的人从政治野心出发,把鲁迅的名字提到  相似文献   

18.
全面评价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王堤生毛泽东同志毕生对知识分子问题作过不少分析和论述.制订过许多政策。他的贡献是卓越的,理论是光辉的.在毛泽东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置。(一)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毛泽东同志充分地肯定:“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很大的革命...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作品与俄国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变革。他主张对社会进行改良,不主张激进的社会革命。他的思想影响了他对社会的批判,更限制了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从《平凡的故事》、《奥勃洛摩夫》到《悬崖》正表现了他的思想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人道主义构成了冈察洛夫对社会的批判和理想社会追求的基本立场,对其作品的人物塑造和创作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赵歌东 《文史哲》2012,(1):140-154
"同路人"是1920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主要作家群体,这一群体在俄国文学向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过渡作用,列宁、高尔基都是"同路人"的支持者。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鲁迅、瞿秋白将革命的"同路人"作家看作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同盟军和后备军,他们对俄苏革命"同路人"作家和作品的评价与译介对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鲁迅对"同路人"的认同和评价基于其自身的革命历史经验,他不仅肯定"同路人"的文学观点和革命立场,而且自觉地在左翼文艺运动中采取了"同路人"的姿态。瞿秋白结合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的经典理论对"同路人"向革命的"同盟军"的转变作了历史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鲁迅的"同路人"姿态给予了肯定的历史定位。冯雪峰也曾经肯定鲁迅作为革命"同路人"的历史姿态,他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度引导晚年鲁迅从革命的"同路人"转向革命的"同盟军"。由于苏联1930年前后的政治斗争对"同路人"作家存在偏见和敌视,致使"同路人"创作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转型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长期被遮蔽,鲁迅、瞿秋白与苏联"同路人"文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鲁迅研究者坚持斯大林时代对"同路人"作家的偏见,不承认"同路人"作家的革命意义和特定历史价值,因此也无法理解鲁迅作为革命"同路人"的历史地位。重新认识鲁迅在左翼文艺运动中的"同路人"姿态,对于理解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起源及其内在矛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对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源流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