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学中,关键性细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能否得到落实,教学过程是否合理、科学、有效。教学实践智慧,更多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即缄默知识。它往往原生态地保存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中。要理解课堂教学实践智慧,关键在于使教学细节中内隐的丰富信息外显化,并对这些信息进一步地加以品味、反思、修正和应用。而选择比较典型的体现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细节,对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是十分必要且有价值的。下面就让我们点击小学数学教学,从一些比较典型的细节中感悟教学实践智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爱芬 《生存》2020,(14):0002-0002
纵观初中生的作文,会发现材料陈旧,记叙粗糙,读之味同嚼蜡,真乃“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究其原因,无非是缺乏生活经验,没有细心观察体验生活,因此会在记叙描写当中无精彩神韵之笔,无以 打动读者。“精彩神韵之笔”究竟是何物呢?在初中语文的记叙描写类作文中,精彩神韵之笔即是细节描写,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笔触。  相似文献   

3.
付伟 《社会》2005,40(4):26-51
本文关注我国农业转型过程中的组织形态,以茶叶为例,描述了茶叶经营过程中的家庭经营和市场网络,论述了农业的技术细节和交往细节如何塑造了这一经营组织形态。茶叶种植、采摘过程的技术细节决定了家庭经营的独特作用,但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还需要市场网络与之配合。这个网络的有效运行需要解决一定的“组织困境”,经营者普遍使用类似“和稀泥”的方式解决监督管理问题。本文紧扣交往细节和交往心态分析特色农业的组织形态何以可能的社会基础。交往细节具有费孝通所提出的“意会”的意涵,通过对交往细节和交往心态的分析,深挖交往细节背后的历史维度,可以与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努力结合起来,推进社会学对社会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 精确的细节描写,是现实主义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诚然,仅仅有好的细节并不一定就能产生好的作品,然而好的作品却总是离不了好的细节。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随着岁月的流逝,故事情节逐渐淡漠了,而  相似文献   

5.
邵永如 《生存》2020,(6):0149-0149
优化教学的方式,必须从细节着手。鉴于小学学生由不同的个体所组成,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也是参差不齐,教师要进行具体的教学细节的优化,就要经过精心筛选后,结合课堂中的导入、演示以及学生实践等方面细节的处理,从而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论王安石议政的咏史怀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唐 《学术交流》2005,(7):163-166
议政诗是王安石诗歌成就的重要方面。其中,以咏史怀古诗议政是他经常采用的艺术方式之一。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诗意理精深,表现出政治家的真知灼见。唐人咏史怀古诗多以“抒发”为歌咏流程,以叙事、抒情为主,突出的是情韵,而王安石用以议政的咏史怀古诗,则以“思理”为歌咏流程,以议论为主,突出的是见解。其主要手法:一是顺向式的“嫁接”,即指诗中的议论沿着史料固有的评价系统,抓住适当契机,把固有评价系统之外的思想嫁接上去,以新出精,以超越出深;一是逆向式的“翻案”,即指诗歌对同一史料的议论,完全与既有的评价系统相反,有时就是针对既有评价系统的某一点展开“驳论”,在“翻案”中见深刻,使议论通向现实政治。  相似文献   

7.
近来,“危机”、“危机感”、“危机意识”这些概念在报刊上出现的频率愈来愈高,也是人们日常议论的一个热点,但对此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却很不够,本文想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8.
“家庭”作为人之初的必经之地,对于人的意义是最原始、最自然、最安全、最温馨的成长摇篮,因而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中一个古老恒常的主题.然对于韩裔日本女作家柳美里而言, “家庭”一词包含太多复杂的内涵. “家庭”是她生命的原点,但同时也是她的宿命.作家柳关里通过“家庭”内外带来的人生纠葛和生死洗礼,对人生意义及生命本质展开深入思考,终于获得对于个人、家庭及生死的超越,成功从“夹缝”般的生存环境中突围,并以写实的手法在文学创作中成功贯穿“家庭”这一创作主题,表现了现代人与“家庭”之间的纠葛心理.本文将探讨“家庭”这一创作主题对于作家柳美里的深刻意义及其不凡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9.
宋代的“道学”诗人,往往在诗中大谈“性理”之学,通篇都是议论和说教。严羽针对这种“以议论为诗”的倾向,提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的见解,这是切中时弊,很有见地的。列宁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不能离开感情而存在。”文艺创作更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活动。优秀的作家总是怀着强烈的爱憎感情来评价生活,以自已的全部感情来孕育艺术形象的。因此,古今中外有识见的作家文艺理论家,都十分重视感情对文艺创作的作用。陆机在《文赋》中很强调“情”,刘勰明确地把“情”列为艺术形象的四因素之一,并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写道:“艺术是这  相似文献   

10.
谈到鲁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人们就会想起他的著名的“拿来主义”,同时也有人会想起他在“青年必读书”征答中交白卷及在附注中情绪化的议论: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相似文献   

11.
潘晓凌 《东西南北》2012,(16):40-42
媒体上,他是被称为中国官场的“奇官”;官场中,他是下属眼中的魔鬼领导,同僚私下议论的异类;在坊间,他是最为普通市民熟知也是最饱受争议的地方官员。  相似文献   

12.
从早期(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曾对历史做过真实而深邃描写的乡土文学,到三十年代大大加强了的地方色彩,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发展线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鲁迅才特别强调文学的地方色彩。在致何白涛的信中,他说:“我想,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在致罗清桢的信中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我们从鲁迅的上述意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地方色彩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鲁迅不但这样主张,而且也据此评论过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文学创作,他把这样的创作叫做“乡土文学”。随着文艺运动的发展,到了三十年代,在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家中,鲁迅特别看重东北女作家肖红。他在与斯诺的谈话中说:“田军的  相似文献   

13.
北京文学季评栏目主持人吕智敏:本期“季评”所关注的北京作家,是小说家毕淑敏和诗人任洪渊。小说是文学创作的主体,诗歌是北京文学创作中的强项。而这两位作家在北京文坛的这两个领域中又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毕淑敏是一位起步较晚、起点颇高又成就不菲的女作家。《“...  相似文献   

14.
“私奔”叙事是中国文学创作中一个常见现象,它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知识精英对于女性社会群体的同情之心,而且也表现了中国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心灵历程.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创作,虽然没有延续使用“私奔”这一古老词汇,但是却以“出走”概念取而代之;隶属于思想启蒙的“出走”现象,也因其与传统“私奔”叙事的意义相通,向读者暗示着民族审美观念的历史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日本“国际化”的讨论,也在走向“国际化”。就是说,不仅是日本人,而且世界众多国家的人,都在关心、议论日本的“国际化”问题。 我以为,日本似应更多地从明治维新以来100多年的历史足迹中,寻求对当今“国际化”思考有所裨益的启示。就日本这100多年充满惊涛骇浪的经历而言,从中不难获取有助于“国际化”思考的十分丰富的启示,笔者不揣冒昧地在此提出5点,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无意识、性本能、梦和文学创作在文艺理论中,创作动因常常是引起争论的问题。自弗洛伊德等人的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学说引入文学创作、艺术理论研究后,那种把文学创作视为无意识本能冲动的结果的说法,颇为流行。文学创作中的理性因素、认识因素、自觉意识,不仅遭到贬抑,而且受尽嘲弄;创作中的非自觉因素、无意识现象,由于过去极少触及,现在被无限的夸大,个人的行为,心理形态中的社会因素和作用被否定了,艺术家的主要任务被说成是表现他的“心理无意识”和“内在世界的深处的冲突”等等。于是在一些人的主张中,一面说人对文艺特征的认识加深了,一面却又在创作的动因上,贬低和否定意识与理性,而提出创作的自然本能冲  相似文献   

17.
一、肯定的赞赏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心理专家到一所学校去做调研,校长请他帮忙鉴别学校里智力超常的学生。专家愉快地答应了,他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就把一群学生叫到办公室,声称他们的智力非同一般。被点到的学生眼前一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回到家高兴地对父母说:“心理学家说我是神童呢!”孩子的父母也惊喜异常,他们没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是天才。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也对他们刮目相看。于是,这些学生在家长的呵护,老师的关怀,同学的羡慕下迅速的成长。一年之后,他们果真显示出超人的才华。这时,专家再次访问学校,校长很敬佩地问“您怎么会有这么准确的眼光呢?”专家笑了笑对校长说,“我只是随便指指而已,其实他们跟其他学生并没有什么分别。”  相似文献   

18.
对“快”与“慢”的问题,以往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是经济建设速度的快慢、人民生活提高的快慢。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快慢”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却未被人们所重视,更未成为传媒的热点话题,这就是领导工作作风中的“快  相似文献   

19.
细节的魅力     
清明祭祖,回了趟老家,晚上借宿一经济型酒店.酒店规模不大,但整洁、舒适.所住时间不长,儿个细节给我印象深刻.细节一:一缸金鱼.那天进房,只见窗明几净,被子雪白,深色的柜子上,一缸金鱼吸引了我.只见一汪清水,二、三根翠色的水草,两条红色的小精灵在水草间游戏.鱼缸不大,就花瓶般大小.但就这小小的摆设,让客房顿时有了家的生气.  相似文献   

20.
马歇雷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恢复对W.本亚明与B.布莱希特的唯物主义美学的兴趣,有助于使马克思主义批评从新黑格尔学派长期禁锢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然而,这些唯物主义美学的中心范畴——“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概念,有消除神秘化的浓厚色彩,在政治上是含糊不清的。就艺术本身范围内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分析,这固然重要,但其历史的阐述能力还不是十分明显。譬如,布莱希特作品的精华就不是轻而易举能以英国文学的创作形式转译过来的。多恩的《圣十四行诗》和乔治·赫伯特的《神殿》,属于不同的文学创作形式,却是在同一种意识形态下形成的。笛福与菲尔丁的文学创作形式虽不同,但引起我们注意的却是他们意识形态的对抗性。《亨利·埃斯蒙德》是萨克雷唯一的一部完整发表而不是每月连载的小说;这种不同的创作方式无疑使小说的形式引人注目,但它还是基本上保留了“萨克雷的意识形态”。谁也没指望文学创作的形式与文学的“上层建筑”形成一种匀称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