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增长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林 《科学发展》2016,(5):18-22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中国资源要素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将明显上升,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制度创新将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活力,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将转化为实际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进行预测,从现在到2050年,中国长周期经济增长将逐步趋缓,并向世界平均经济增速收敛,到2050年可能回归至3%~4%的增速水平.  相似文献   

2.
郁鹏  安树伟 《城市》2016,(2):12-1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过去需求侧改革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路,对引领新常态下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增加区域制度供给的创新,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未来我国区域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包括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优化城市发展方式、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及完善新型城镇化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经济改革重心从需求侧转变到供给侧的背景下,本文首先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城市产业政策的理论内涵;其次,重点讨论城市产业政策对供给侧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针对供给侧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四个主要因素,提出城市产业政策应更多地侧重于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增加资本的有效供给、优化整合城市土地配置、推进技术进步和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纠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肖林  李锋 《科学发展》2016,(6):18-23
中国经济已进入“结构性减速”的新阶段,必须适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经济结构失衡和资源配置扭曲,以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当前经济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高端供给能力不足、供需结构不匹配、城乡和区域结构亟待优化、资源环境代价大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以推动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肖林  王沛 《科学发展》2016,(8):5-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有效协同.通过有效的需求侧管理,实现经济增长的适度扩张,确保经济运行、就业环境的总体稳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宽松的经济环境.同时,通过完善消费环境,加快消费市场、消费体制改革,促进消费升级,使得新消费需求得以有效释放,从而拉动供给创新,使得新需求与新供给有效匹配.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升投资效率,补齐社会短板,进而刺激和营造较大的产品或服务供给空间.通过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新供给产品的生产和投资.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可从新供给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经济持续高效增长的内生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战略,将有效挖掘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塑造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点,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高效增长.  相似文献   

7.
上海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重点聚焦要素新供给、制度新供给、结构新供给和政策新供给,显著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供给体系的内生活力和竞争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有利于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的制度体系,促进经济高效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8.
肖林 《科学发展》2016,(11):21-24
重振全球经济增长活力的关键在于推进创新和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力量.在创新驱动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经济逐渐呈现出新动能加快孕育的良好趋势.下阶段应着力激发供给体系的内生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尤其要把创新放在关键位置,适应互联网浪潮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从开放视角出发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进一步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陈宪 《科学发展》2016,(6):9-1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中长期增长动力和创新驱动的问题.供给侧动力的“三驾马车”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精神.新供给经济学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逻辑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系统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的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在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