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梅启波 《晋阳学刊》2008,(6):101-104
欧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对留学英国的老舍在认知结构等方面形成了某种制约。更明确的说,就是欧洲关于东方的知识使老舍认识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形成了某种定式,让老舍形成某种“自我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而不自觉。20世纪30年代老舍回国后,试图摆脱这种影响,在这方面开始了痛苦的文化探寻:突破自我东方主义的影响,探寻中国文化身份。他~jtl,说《猫城记》和《断魂枪》记录了这一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2.
无论在抗战文学发展史上,还是在老舍的戏剧创作生涯中,一九三九年八月前发表的《残雾》都有重要的意义。就前者而言,它标志着抗战戏剧创作由歌颂向暴露,由反映现实的一般向纵深开掘的转折;就后者而论,它是老舍的第一个剧本,其成功和失败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都有重大影响。它所显示出来的思想倾向,标志着老舍的创作开始向革命现实主义转变。然而,命运往往是不公平的,虽然演出后也曾“震动了山城”①,但后来却没有多少人提及,连解放后出版的一些现代文学史,有的也没提它的名字,有也仅存剧目罢了,而把实现抗战戏剧转折的界碑插在《雾重庆》上;今天,老舍研  相似文献   

3.
老红军战士、南京部队炮兵司令部顾问陈靖同志,是一位致力于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贺龙元帅斗争事迹的作家。早在五十年代,他就以长征为题材写了中篇小说《金沙江畔》和长篇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与黎白合作)。这两部作品对长征所作的真切感人的描绘,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是第一次,因此它们的出现,立刻赢得了读者的欢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一九六三年编写出版的《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一书中,曾指出这两部小说“描写了那震动世界的伟大历程中的一个片断”,“是长征亲历者的作品”,“有朴质简练的长处”。其中《金沙江畔》一书,曾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发行。国内有二十余家剧团将其改编为各类地方戏曲,搬上舞台,不久又拍成电影,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十年浩劫中,陈靖同志身陷囹固,他的名字从文坛消失已久,而对他作品的评介和研究,也就自然中止。粉碎“四人帮”后,陈靖焕发出创作的青春,连续出版了诗集《长征路上》,剧本《贺龙  相似文献   

4.
<正> 系统科学是本世纪20年代以来的新兴科学.在我国,近些年来,对于国外系统科学的论著,已经作了多方面的介绍和较为充分的研究.但是,对于国内系统科学的论著,特别是国内系统科学的早期论著,例如瞿秋白关于系统观的论著,则很少有人了解并论及.一 翟秋白开了现代系统论的先声一般认为,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是现代系统论的主要创立者.本世纪20年代后期,贝塔朗菲从理论生物学的研究之中,提出了生物学中的有机概念,接着发表了《有机生物学》、《现代发展理论》、《生命问题》等著作.在《有机生物学》中,他强调了将活的有机体当作“组织系统”的必要性,并定义了“生物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发现生物组织中层次水平上生物系统的规律.”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他建立了有机体系统的概念.从30年代末起,他开始从机体生物学转向建立一般系统论.1945年,他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此后,开始了建立具有普遍意义和世界观意义的一般系统论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由于对《尚书》与中国古史研究的关系的深切认识与理解,顾颉刚的《尚书》研究追求一种彻底的总结,因而他对《尚书》的整理与研究进行了整体规划,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计划。他的规划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探索,50年代进行了集中的设计,一共形成四套方案,可以分成两种思路。可能他还没有形成最后的结论,但它们对于《尚书》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他对《尚书》研究的巨大贡献。他的规划并没有完成,但这一系列的计划却为学界进一步研究《尚书》提供了具有重大价值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6.
老舍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颇有建树,被称为戏剧大师.然而他的戏剧创作之路与小说相比,绝不平坦,而是一条充满艰辛之路.这一点可以从《老舍书信集》中得知.可以说正是因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老舍从事“文协”工作之后,才被逼上梁山,从事了自己并不熟悉的戏剧创作,期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正是老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文协”的无私奉献才使得他最终在戏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正> 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这是尽人皆知的;但若说在现代诗人的行列中也应当有老舍的位置,恐怕不少人就感到生疏了。事实是,老舍不但小说、戏剧、小品文写得好、多,诗歌数量也不少,而且自成一格。老舍夫人胡絜青在给老舍编的一本旧体诗选中说:“老舍爱诗,也爱写诗”,“他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老舍是中国新诗坛上一位优秀诗人! 老舍一生写了多少诗篇,目前还很难做出确切统计。他在一九三四年出过一本《老舍幽默诗文选》,收入讽刺诗十首;一九四二年出版过长诗《剑北篇》;再就是一九八○年胡絜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的老子研究崔大华自从本世纪初“诸子学”兴起以来,老子研究无疑是这一学术思想中十分突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回顾起来,老子研究在本世纪内可以说是经历了三个阶段,或者说是有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二、三十年代。围绕《老子》其书的写作或形成的年代而展开...  相似文献   

9.
喻希来的文章“世界新秩序与新兴大国的历史抉择”“中国发展战略再思考”“新兴世界大国的成长之旅:光荣与梦想———20世纪中国历史总成绩的回顾”等陆续在《战略与管理》杂志和一些网站上发表后,他的观点开始受到中国思想界的广泛关注。《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余世存在“关于九十年代的汉语思想”中写道:“喻希来先生‘画地自狱’,萦怀于中国历史的总成绩和文明的兴衰,他与世隔绝的思考反而具有90年代知识分子当中难得的大见识。”学术网站《思想的境界》版主李永刚在“编辑手记”中说:“喻希来先生对中国问题的宏大叙事和整体把握,让人震惊。”喻希来是我的一位忘年交,他常常要我给他的稿子“把把关”,因而使我有幸成为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这回我又是《世纪之交的战略性思考———中国历史、文明与现代化论纲》书稿的最早读者之一,读后不禁浮想联翩,感触颇深。拉杂写下一些即时的感想,是为序。  相似文献   

10.
从写《残雾》起,老舍就把他在小说领域里所擅长的幽默艺术运用于话剧领域,而且随着剧作技巧的完善和剧作风格的形成,幽默也臻于成熟。老舍作为“幽默剧作家”,比之他作为“幽默小说家”,其幽默艺术具有更加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也具有更鲜明的肯定性与抒情性。 在探讨老舍幽默的总体特征时,我们必须注意老舍幽默所体现的幽默的共性与个性、联系与区别,以及老舍本人对幽默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独具风采的老舍幽默。  相似文献   

11.
19、20世纪之交,克洛代尔来到中国担任外交官.在十几年的旅居岁月中,中国风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20世纪30年代开始,克洛代尔发表了《根据中国古诗改写的小诗》和《根据中国古诗改写的诗增补》,因为不懂中文,克洛代尔的改写并没有忠实于原作,而是按照时代的审美和自己的风格将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移植到法语语言中.中国古典文学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受到“月光”题材作品的启发,克洛代尔创作了一批别出心裁的诗歌作品.他笔下的诗意中国和彼时西方社会诋毁鄙夷中国的社会语境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社会背景、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文化视角,加上启蒙时期的“中国热”在法国余温尚存,他继承了前人对传统中国的想象,展现了一幅与西方媒体贬斥中国论调相悖的、诗意盎然的东方景象.  相似文献   

12.
二十年代后期,以“幽默小说家”的姿态登上文坛而引起世人注目的老舍,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作品问世以后,幽默讽刺作为一种鲜明的艺术特色,一直保留在他后来的创作中,成为他的作品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指出,在一些研究老舍先生创作的文章中,往往忽略他的幽默讽刺风格的变化发展,特别是在研究《四世同堂》这部全面而深刻地体现老舍先生创作风格的作品时,更不能不顾及这种变化和发展。这部作品,虽然仍保留着幽默讽刺的风格,但幽默由诙谐变得深沉,讽刺由温馨变得辛辣,而且冷静分析批判的成分明显加强。这种风格的变化,体现老舍先生创作思想的发展和对社会认识的深化,对加强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和深化、丰富这种艺术风格意蕴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把上海历史作为一项严肃的学术来研究,始于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柳亚子主持的上海通志馆形成一个高潮。通志馆同仁的研究把上海史推进到一定的学术水准。但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断了这项有价值的工作,拟议中的《上海通志》终未成定稿。抗战结束后上海市文献委员会试图继承上海市通志馆的未竟之志,续修《上海通志》,开展上海史研究。他们编辑的《上海文献丛刊》(已印六种)便是努力沿续《上海掌故丛书》的结果,《上海  相似文献   

14.
老舍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如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老舍的创作风格,源于作家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作家的一种美学追求,也是“爱”的另一种体现。他的带有苦涩味道的幽默,并非冷潮热讽,而是引导人们在笑人笑己中,把读者的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正> 1928年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第一卷问世,引起广泛关注,肖洛霍夫这个名字开始为人所知,并且逐渐走向世界。也正是从此开始,《静静的顿河》的著作权问题就象影子一样,一直困扰着肖洛霍夫。几十年间否定他著作权的说法层出不穷,这些说法有的被事实所否定,有的因编造得过于离奇而不攻自破。肖洛霍夫本人也不会想到,他去世几年之后,这个问题又会掀起一个不小的高潮。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与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根蟠 《河北学刊》2002,22(3):121-126
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唯物史观的传播密不可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的中心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形态,这次论战启动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而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正是在这次高潮中形成的。活跃在这次高潮中的各派学者程度不同、先后不一地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由于唯物史观的指导和影响,中国经济史学一开始就形成了社会经济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1936年以后长期侨居美国,为向西方国家读者宣传中国民族文化作了不懈同努力。他用英文写作的《苏东坡传》,就是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此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动笔,1947年完稿,由纽约约翰·黛公司,伦敦威廉海涅曼公司先后出版。此书原文为“TheGayGenius:TheLifeandTimesofSuTangpo”,似可直译为《心旷神始才智卓越的人物──苏东坡的生活和时代》,70年代台湾出版朱碧云、张振玉两种译本,均译为《苏东坡传》。本文以下简称《苏传》。林语堂为苏东坡写传的念头,据他自己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他…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二十年之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70年代,中国内地之墨学研究较为沉寂,从80年代初开始,墨学研究恢复正常,90年代进入高潮。学者们首先注意的是《墨经》研究,然后是《墨子》的今译,接着是墨学综论性研究和介绍。90年代以来,学术活动也大大增多,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相比其他先秦诸子,墨学研究还应加强。  相似文献   

19.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也是争论最多的部分。出于政治上的攻讦和学术上的歧见,马克思逝世后劳动价值论遭到了一系列的批评,也引发了多次争论。庞巴维克1896年在柏林出版的(卡尔·马克思和他那体系的终结)与希法亭1904年发表的“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评”一文,是第一场争论的对立双方。40年代斯威齐把鲍尔特基维茨(L.von Bortkiewicz)本世纪初论转形问题的两篇文章介绍给英文读者后,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逐步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70年代初萨谬尔逊与鲍莫尔(W·Baumol)在《经济文献杂志》上的争论揭开了转形问题大争论的序幕。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斯梯德曼(I·Steedman)1977年出版的《斯拉法以后的马克思》,更触发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讨论,用生产中投入的其他要素来解释价值的各种理论也应运而生。本文不准备详细追述这些争论的历史演化,而仅对70、80年代以来,价值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上各派观点的差异略作评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汉民族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长期以来,学术界忽视了对作为我国主体民族的汉族的研究。在民族学研究中,汉民族未给予应有的地位;在民族史的研究中,汉民族史的研究常常被淹没在通史和断代史的研究之中。50年代范文澜先生发表《试论中国自秦汉时代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一文,引发了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曾使汉民族研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此后30多年,汉民族研究一直十分沉寂。当国内汉民族研究踟蹰不前之时,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却乐此不疲。前苏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