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常用的交际策略,不仅受语法规则限制,更受说话者的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住、受教育程度、地域等文化因素以及他们的安全、崇外、尊重和避讳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简要概括语码转换,通过语料分析,揭示语码转换背后的社会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2.
胜利油田工业区因其独特的移民城市背景而呈现普通话和众多方言夹杂的语言使用特点。我们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调查了胜利油田主体社区东营市西城区的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情况,了解到:普通话是胜利油田的通用语码,而方言的使用人群、使用场合则相对有限;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语码转换主要出现在家庭域等私人场合,并呈现不同的类型、动因。胜利油田主体社区体现了中国新兴工业区语言使用情况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际关系中的指示计,在动态交际过程中,称呼语的用法随语境和交际意图灵活多变。说话人会故意违反一定社会集团人际关系规约,以表达特殊交际意图。本文拟从语码转换的视角探究动态语境中称呼语的会话含义。  相似文献   

4.
杨亮  田强 《南方论刊》2008,(10):103-104
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语码转换一直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高校学生语码转换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语码本身的交际功能、交际环境和交际心理是导致语码转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长期接触和相互影响产生了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现象,使新疆成为双语和多语共存区域。探讨和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和多语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母语、汉语和外语学习、教育形成一个可接受的双向借鉴、渐进的渗透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调查了50名非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在英语课上进行语码转换的频率及原因,结果显示,交流策略的应用、词汇量大小、课堂任务难易程度及老师的课堂行为等是引起学生课堂上进行语码转换的主要影响因素.英语课上过多地进行语码转换会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有助于逐渐消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及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7.
语码转换功能研究:问题与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评述了语码转换功能的研究进路,认为有关语码转换功能的两种研究进路各有利弊,缺乏一个既体现语码转换的多功能性而又具有理论化特质的分析框架,并进而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学说可以为语码转换功能的分析提供这样一个框架。  相似文献   

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 ,探讨语码转换过程及其理据 ,认为语码转换是言语主体传递意图的一种交际策略 ,语码转换生成和理解的过程是交际主体在认知环境和认知能力协同配合又互相制约的结果 :认知环境有助于言语主体认知能力的形成 ,通过认知能力激活调用认知环境可取得足够的认知效果 ,两者保证了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以标记模式为理论框架,阐释BBS会话语码转换的结构特征、社会功能和心理动机。分析印证了人在进行语码转换时,人作为理性的行为者,都会借助以前的经历来权衡得失,做出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0.
黄成夫 《学术论坛》2006,(12):177-180
英语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转换,是一个建立在顺应性原则基础上高度灵活的语言行为。文章从顺应论的角度来解释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现象,认为课堂语码转换是双语教学进行顺应的具体体现,是师生双方的语言选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语码转换及其社会功能——以《围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成为语言学的前沿课题。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有很多语码转换的实例。以此为例对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与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可以为人们交际用语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社会认同:分化与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不同时代的社会认同建构方式,梳理了前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社会认同整合机制,尤其是两种不同社会的整合机制:“公民权”和“人民”;分析了全球化时代的新社会运行逻辑与新社会组织方式的出现,及其带来的社会认同分化;提出了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认同再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欧盟区域认同的社会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认同的形成是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一个新现象。当前国际关系学者强调认同的建构性为研究区域认同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根据欧盟的经验,国际关系理论可以从三个方面研究区域认同的建构:第一,各种行为体之间的跨国互动和交流;第二,国际机制的作用;第三,“我们意识”和相对于他者的建构。强调区域认同的建构性对于区域一体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区域认同建构的条件性。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对道德、秩序、责任、意义等表现人生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价值范畴的认识还不可能达到普遍的一致,要使社会价值观真正发挥导向功能,使社会价值观变成"我们的价值观",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价值取向自觉地符合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首先必须解决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物理学到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距离概念的演进经历了一个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国际上对社会距离的理解往往将其局限在族群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内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研究的深入,社会距离理论开始逐步向研究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这两类异质性社群关系过渡,也越来越多地被更多学者所重视和运用。但是由于社会距离理论固有的一些痼疾和缺陷,使得社会距离成为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身份制度不只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而是由户籍身份、职业身份、居住身份以及政治身份等子系统综合地组合而成的复杂的社会分层系统,是具有身份制和等级制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国民身份制度,它还是一种社会管理制度。从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演变过程中的一些基本事实来看,这一身份制度与社会不公问题具有深层关系,并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管理创新的结构性障碍。  相似文献   

17.
社会认同的含义在个体中的表现有认知度、归宿感、理解、支持、责任和爱等层次。而社会认同与个性发展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恰恰是互为基础和奈件的,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人是差异与同一的统一体,正义是人的正义,因而正义就有基于人的差异性和基于人的同一性的正义,即人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构成了正义的两个基本点,人的同一性是平等的基础,人的差异性是符合比例的基础,而抽象和具体则构成了平等与符合比例的思维生成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从身份到契约: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清 《江苏社会科学》2002,4(3):187-192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差序格局”到“身份”、“单位”和“关系”,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分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只有通过广泛的妥协和合作,建立合理的、稳定的、开放的和有活力的社会分层结构,合理配置有效的资源,才能使人们得以自由迁徙,在经济社会进步和法律发展过程中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