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1):222
“作为生活艺术的哲学”已成为当代欧洲思想界的一个热点,对哲学的这种理解和实践与20世纪的现象学运动密不可分。无论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还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分析,都是以关怀人类生存、合理安顿人与世界的关系为根本动机的。现象学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倒置、对在场和缺席关系的倒置、对确定性和可能性的倒置、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倒置,为生活艺术哲学做了充分的理论奠基,由此出发,生活艺术哲学在哲学实践、审美泛化等向度上得到了发展。现象学的“小零钱”精神、“前科学”立场、关注意义构建、重回古典哲学的精神和实践,都成为生活艺术哲学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2.
从决定论到自然主义: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新连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109-115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作为一个活跃的文学流派只存在了二十余年 ,但却产生了一批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 ,使 1 9世纪末、2 0世纪初的美国文坛大为改观。本文拟通过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产生根源和对主要作家的讨论 ,进一步认识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在整个美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4.
黄鸣奋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1):90-94
万维网是网络媒体最受欢迎的工具之一,万维网艺术则是新媒体艺术中最有特色的一种类型。 万维网从工具到艺术的转化通过以下“反常合道”的做法而实现:一是对网站所提供的正常服务加以变 形;二是设计别出心裁的浏览器。 相似文献
5.
李志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68-169
哲学从来没有统一的对象、稳定的内容和终极的结论,因而哲学也没有固定的性质.谈哲学的本性必须特指"某种"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一本性正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根据.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在指导思想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孙犁的文学创作,自始至终贯穿着内在的转换张力,在题材上表现为从战争到女性的转换,在体裁上表现为小说到散文的转换,在写作方式上表现为从自然到刻意的转换,而根源则在于创作主体的角色转换,即从战士到隐士的转换。孙犁的人生道路并没有超越传统文人的仕隐矛盾,只是在中国现代革命的特殊历史语境下,表现为从政治向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8)
海外华文文学史上有三个较为突出的创作高峰,一个是六七十年代从台湾出国留学而产生的留学生文学。其中,留学生文学在1970年前后有个明显的转变,而保钓运动是促使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因此以1970年的保钓运动为界,可将留学生文学分为早期留学生文学和保钓运动影响下的留学生文学。第三个则是改革开放后,在大陆向海外移民这一浪潮下勃兴,至今仍有相当生命力的新移民文学。这三个时段的海外华文文学,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作者身份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8.
杨胜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8-102
苏轼早年在文学创作上推崇杜诗;晚年则推崇陶诗。他联系其立身处事来确定文学创作的风格、品位与价值,从而发掘出陶渊明、杜甫其人其诗的伟大价值,苏轼这种认识和评价作家的方法,对今天认识文学现象,了解中国文学的规律与特点,也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活与文学创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尤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我昨天(按:1990年12月26日)到海南大学文学院去进行学术交流时,有一位教授对我说:“尤今,你是海南人的媳妇(我先生是海南人)。现在回到了自己的婆家,应该跟自己的弟妹们说一些话,做一场演讲。”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义不容辞的情况下来到这里的。由于没有时间充分准备,现在只跟大家谈谈我的经历、我的生活、我的旅游,以及我的写作。我是新加坡公民,但我诞生在马来西亚一个山明水秀的小城怡保。这个小城跟海南岛有相似的地方,有许多山,许多椰树。我在那里求学,一直到小学二年,后来就移居新加坡。我在小学、中学读书时,便很爱好文学,读了许多中外古典名著,也读了大量唐诗宋词,这些在我日后的创作生活里,都成了我良好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黄鸣奋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3):50-55
电信技术的革故鼎新对 19世纪以来的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广播模式的电信网络发展成为大众媒体 ,支撑着现代广电艺术。点对点传播模式的电信网络充当着日常交流的工具 ,并为前卫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验的天地。目前正崭露头角的手机短信蕴藏着艺术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戚文卿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3)
艺术:从自然表情到符号创造戚文卿(吉林师范学院)一关于艺术发生发展问题,历来存在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分歧。经验主义强调事物发生发展的进化性、过程性,否定物质形态演化形成的差异性、阶段性,因而不主张为艺术的发生定下时刻表。理性主义强调阶段性而否... 相似文献
12.
姜耕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5):82-87
艺术作为认识真理的经验形式,作为意识形态的构成元素,与宗教、科学、历史和哲学等相比,是处于最低的层面;而艺术作为人类天才的创造的形象世界,又包含有更高目的的精神指向。过于夸大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艺术偏离人的基本的精神需求,而变成了政治或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这样只会导致艺术功能的衰退。艺术的娱乐,并非功利性,而首先是享受性,它与一般娱乐不同的特点是审美的愉悦,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是感动或情感的释放。我们谈艺术的娱乐功能,一点也不否认和贬低艺术的社会功能,相反,恰恰是为了健全和强化艺术的功能效应,更好地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的社会功能效应,固然取决于艺术品的审美趣味,但也不等于具有审美趣味的艺术品,就具备很好的社会功能,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精神的和灵魂的力量,艺术家的良知与激情、思想与文化精神,决定着作品的社会功能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孟亢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一 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是“摹仿说”。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人类在许多重要事情上是摹仿禽兽的,因而艺术也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摹仿。提出系统理论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摹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从此,“摹仿说”一直影响了欧洲两千年,它给现实主义理论奠定了一块似乎是不可动摇的基石,即艺术是现实的反映。“摹仿说”的唯物主义观点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是对摹仿本身的认识。从现代艺术看,摹仿只是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4.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7-62
随着艺术虚无时代的到来,现代人逐渐丧失了自身的姿势。这种丧失既是人类自然身体姿势的衰亡,更是历史积淀的语言文化姿势的衰微。在不可见的权力运作下,姿势丧失自然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生命也变得模糊不清。人类企图在电影中通过影像来捕捉丧失的姿势,找寻姿势的复归。阿甘本正是在对现代艺术危机,到对艺术表现中影像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形成姿势论的批判。由此,阿氏展现了纯粹姿势凭借自身的力量呈现人类中在的在场,驾驭其中不可能的可能的场景,并为将来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一个非中央集权的、非目的论的、非身份政治的,即政治作为纯粹中介性的来临的共通体。 相似文献
15.
从美国黑人文学创作駁黑人低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多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4)
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优秀文学传統的一部分。“要是沒有黑人的丰富多采、生气蓬勃和优美的詩篇与歌曲的話,美国文学在广度、貭量与数量三方面都远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全部美国文学总起来不到两百年,其中有記載的黑人文学则达到一百五十年左右,如果把欧文算作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較重要的作家看,早在欧文出生之前,美国第一位黑人女詩人斐立絲,惠特萊(一七五三—一七八四) 相似文献
16.
基层民主:从政治形态到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方玲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3):11-13
民主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当前中国的基层民主更多的是以政治的形态出现而不是以生活方式的形态出现。我们在民主化的过程中,应该逐步树立起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观念,通过一系列政治民主实践,逐步实现民主由少数精英的理念进入大众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所习惯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样的民主才是真正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7.
艺术之后的摄影:从本雅明到波德里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征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6)
作为一种视觉现代性的标志,摄影的出现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既有的艺术观念.本文以本雅明、巴特和波德里亚三位理论家的影像理论为研究对象,对其有关艺术和摄影关系问题的论述进行考察.本雅明把前卫视为摄影最重要的品质,将摄影理解为一种前卫艺术.巴特把疯狂视为摄影最重要的品质,将摄影理解为一种超艺术.波德里亚把沉默视为摄影最重要的品质,将摄影理解为一种反艺术.他们的影像理论,一方面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观念和摄影观念,另一方面也折射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艺术和摄影自身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王珍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8-71
中国文人的"独善"往往表现在"逸乐"中,而"逸乐"在西方的美学观念里与"颓废"相对应。逸乐作为现代性的特征之一,在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诗歌中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陶渊明开创的是乡村的逸乐之美,他的逸乐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白居易开创的是都市的逸乐之美,他的逸乐是生命与世俗的融合。逸乐是生活的艺术,具有现代性的永恒之美,不仅对于古人重要,对于崇尚休闲的今人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圣元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论文学创作中作家的价值认知过程党圣元文学创作不是无目的的、非理性的,而是一种有预期目的的价值创造过程。文学价值作为精神价值类型之一,并非是纯主观形态的,实际上体现了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客观关系,这种关系属于社会实践关系之范畴。因此,反映、认识、判断等... 相似文献
20.
包晓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理性与非理性问题,是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认为,理性与非理性作为人类主体的构成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在文艺活动中表现为艺术理性与艺术“非理性”。艺术理性是主体关于艺术的基本经验范式,艺术“非理性”则指那些在艺术创造中起积极推动作用的本能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力量。二者在创作活动中,既有矛盾冲突,又相辅相成。总的说来,艺术理性对艺术“非理性”起规范引导作用;艺术“非理性”对艺术世界的诞生提供了主体生命的能量。二者都具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