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代表人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中主要将焦点放在了现代性批判上,但由于他们看到了实际革命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于是就把批判的落脚点转向文化,使之成为文化批判.又由于文化对现实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远离现实的文化形式,于是,艺术与审美就成了实际的焦点.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美学批判,其文化批判的落脚点也就集中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这一文化批判几乎成为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从精神和文化角度实施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就是其文化批判的全部,但事实上,阿多诺的文化批判还包括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文化观的批判.康德以来的德国唯心主义往往将文化作为纯粹的、完全独立于物质世界的精神存在,认为文化是与物质相比具有真正自由属性的领域.马克思在认同文化的自由属性的同时,强调文化以物质生产为前提.阿多诺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文化观念,并将其运用于对当代文化工业的批判之中.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与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晓芳 《学术交流》2003,1(11):127-131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深刻;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日益尖锐;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探讨全球化浪潮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顺应全球化趋势,坚持文化开放,重视文化安全,发展文化产业,这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白银时代",也是俄罗斯哲学创作的黄金时代.以别尔嘉耶夫等为代表的宗教哲学是俄罗斯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它既传承并发扬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宗教文化传统,重新反思和构建了现代性语境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又以特有方式直面现代西方理性文化危机,同存在主义等各种哲学流派与思潮形成互动与对话.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国粹与舶来品的争战中如何既批判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之优长,又批判继承本国传统思想精髓;既可以解决现代人的生存异化与精神困境,又能够实现俄罗斯文化的现代转向与重建,成为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化与宗教哲学需要积极回应的时代课题和所肩负的现代使命.  相似文献   

5.
何萍 《求是学刊》2007,34(3):25-31
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传统,这种文化哲学传统是对维科文化哲学的批判继承。在继承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文化哲学的范式,把实践看作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从人的文化性和生物性的统一上说明人的文化创造是如何可能的,把人的历史创造、人的发展看作是不断克服自身的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的过程;在批判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工业阐发人的理性,并以此作为人的文化创造的感性基础,把近代哲学的抽象的理性改造为人的现实的批判的活动,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哲学品格。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这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品格中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的工业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展开,学术界批判封建主义的呼声一时缄默了。有的人对批判封建主义问题讳莫如深,有的人则有意无意地把批判封建主义腐朽思想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立起来,似乎强调批判封建主义,就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例如有些论者在批判近代史上“全盘西化”的主张之时,居然不加分析地全面肯定封建传统文化,认为张之洞用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改革运动的“中体西用”说,“在维护固有传统价值与机制的前提下,采纳西学,以  相似文献   

7.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大师,也是先秦诸子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有深刻影响,要言之,可分"继往"与"开来"两方面."继往"角度说,荀子在诸子中突出的批判继承了先秦学术;从"开来"角度言,荀子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并影响了中国传统儒家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思考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彰显了社会主体意识的自我启蒙,重新解读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这一经典之作,有助于我们借用西方学术精神来反思本民族文化的模式化过程.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它既是文化哲学的理解范式,又是对社会历史的解释模式.文化整合推动文化演进,但文化演进不是决定论的,文化的演化与进步机制就在于其批判本性与模仿机制.  相似文献   

9.
林红 《社科纵横》2014,(2):130-13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在机制在于文化的选择与重构。文化选择的依据是需要与价值的契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理想价值、社会政治价值和批判价值满足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和文化选择两难境地的需要。文化重构的结合点在于二者在学理上的相容性、相似性,文化重构的基础则是二者在思维方式上的互补性。正是在文化选择与重构的基础上,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最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社会晚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立场尽管是心学的,但却是更加开放的,包容的,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如黄宗羲所说的那样,能“范围朱、陆而进退之”(明儒学案·师说》),同时亦能将南宋以来事功学与心学融会贯通。(参见笔者《宋明事功学与心学及其合流——兼论王学的思想来源及性质》一文,载《东南文化》1986年第6期)他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对孔子以来儒家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积极态度和创造性的理解。王阳明对儒学传统思想文化及其发展有着十分深刻的看法。在他看来,思想与文化的发展是继承与创造的统一,对孔子代表的儒家传统,一方面应着重继承其内在的活的精神,而不应执守和拘泥其外在的文字和语言,同时,对传统思想文化精神的继承又始终不离主体深造自得的原则。也正因为王阳明对传统思想文化有如此深刻的看法,他才能够在理论上超越前人,不仅集前代思想之大成,同时也对后来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启迪和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深入地探讨王阳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观点与思想,不仅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王阳明的整个学说有帮助,同时对于我们今天批判续承传统思想文化,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限于篇幅,本文并不打算就王阳明的传统思想文化观作出完整、系统的论述,只是就王阳明关于六经的看法及他的文化历史观中所体现出来的简易原则和精神谈谈自己的见解,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陈德玺 《阅江学刊》2014,(5):92-100
现代国家治理是当前亟需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国家治理不能疏离于文化,必须彰显文化精神,体现民族价值情趣。“文化”介入国家治理能有效规避人治和法治的诸多弊端,需要在继承中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在创新中展布现代文化精神,在对接中开辟后现代文化路径,在引领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行政文化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相似文献   

12.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13.
刘天才 《唐都学刊》2006,22(5):137-140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转型的新时期,表现为两个特征:一是文化的发展产生裂变,由纵向的传统承传走向横向的文化开拓,主流文化遭到质疑,异己文化得到认同,文化走向解构、沟通、重构;二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文化的发展由一元独霸或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共存;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未来文化转型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其出路只能是:以创新求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文化的创新首先必须确立科学的指导原则和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其二,创造新传统,是民族文化面临的现实选择;其三,文化创新的根本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我”观;其四,文化创新的目标是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努力方向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4.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s posing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to national identity. In order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it is important to offer theoretical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s of them. A scrutiny of national identity as a concept reveals that national identity is actually a “four in one” combination of institutional identity, interest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non-national community identity, with formative mechanisms characterized the unity of the primordial state and the constructive, expressive form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and action, content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and maintenance mechanism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emotion and self-interest. In the global age, 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usually arises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evels. The root cause for 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lies in the ineffectiveness of nation states’ self-governa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global age, we need to: (1) promote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explore democratic models of governance, and create the institutional preconditions for national identity; (2)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ensure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guarantee interests in national identity; (3) develop na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 value integration and enrich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4) recognize different level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community integration in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国家认同产生了诸多的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我们从理论的层面加以科学阐释。考察国家认同的概念可以看到,国家认同实质上是包含制度、利益、文化、非国家共同体认同的“四位一体”,其基本特征包含生成机制的原生性和构建性、表现形式的意识性和行动性、内容体系的政治性和行动性、维持机制的情感性和利益性,以及发展状态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危机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国家治理的失效。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国家认同的构建,着力点在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探索治理民主模式,构建国家认同的制度性前提;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国家认同的利益性保障;发展民族文化,加强价值整合,丰富国家认同的文化内涵;正视不同层次共同体的发展,促进国家认同的共同体整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系统论、区域传播、全球化、资源位等理论初步探析了北京传媒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策略,即树立传播的"球土化"意识,处理好京派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这三重视域的关系,充分利用京城发生的"媒介事件",研究不同传媒资源位的不同策略,营造系统、高效、立体的传播网络。  相似文献   

17.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18.
面临信息化的民族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面临信息化的民族文化 ,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新课题。首先信息化已成为民族文化走进新时代、走向世界的契机 ,不仅为民族文化直接走向世界提供了先进的物质设备 ,成为民族文化吸收和认同异族文化的重要渠道 ,而且为民族文化实现其现代意义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其次信息化成为民族文化产生危机感的增压器 ,既使民族文化的自觉层面面临着危机 ,也使民族文化的自在层面受到了冲击 ,成为民族文化发展史上所遇到的空前挑战 ;第三它是民族文化创新的推进器 ,这个推进器已使民族文化除了创新而别无选择 ,创新的内容包括文化观念、文化研究方法、文化研究内容等  相似文献   

19.
周青  王俊 《创新》2010,4(3):98-102
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作为少数民族人们适应其依存环境的生产、生活的结晶,具有较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中蕴藏着明晰的生态保护意识,其价值与环境伦理观契合,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具有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认为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在参与维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生态秩序同时,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言文化背景下,对西方的“原型批评”概念有必要进行本土化阐释。在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与新时期小说的联系中,存在着四种“主题原型”:一是人与自然其生兆存;二是人经历考验、发挥潜能;三是在神奇幻境的书写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四是批判重利轻义、贪得无厌的物化人格。这些“主题原型”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呈现形态、置换动力、现实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反映了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本土审美意识的觉醒。另外,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和文学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重义轻利”的人生观、肯定道德生命人格的价值观等,有可能成为我们回应当下生活、重建生活诗学、提升文化品格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