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一直是中外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在文学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文学必定要通过"相互依存"的前提来达到"共同发展"之目的是考虑这一问题的前提。此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传统的继承和扬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研究视角;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互补关系;多重跨越,尤其是跨文化与跨学科是比较文学的显著特征;中西比较文学的对话是新世纪比较文学的热点。将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予以考虑,可以得出定论:比较文学是当今文学研究中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一门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研究领域中,既有“比较的”文学史,也有“比较文学的”史,二者既相对独立,又互通有无.本文认为,“比较的”文学史和“比较文学的”史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前者是文学史,后者是学科史.“比较的”文学史是用比较的理念、视角和方法撰写的文学史,而“比较文学的”史则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自身发展繁荣的历史.前者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后者的研究对象是学科.前者的理念既可用作外国文学史,也可用作本土文学史.后者却只能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自身从孕育到产生再到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的"文化权力"问题首先起于比较文学,涉及种族、地域、性别、殖民、古今等诸多领域."文化权力"给出了考察文学、文学经典、文学史等问题全新的角度,以之观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众多与经典相关的文学史事件、文学现象,就会产生很多文化研究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洪承 《学习与探索》2006,2(1):159-163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要重新强调史料建设的意义,应该在过去文学史编写、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在对某些问题反思的基础上,调整文学史学科史料建设的思路,重建现代文学史丰富性、复杂性的认知.文学史的现代性在文学与历史互动实践中体现,在史实、史料开放性的历史叙述、差异性辨析、文学生态、文学语境、文学话语的生成中,建立起现代文学史观.史料是过去的历史也是"现在"的,史料永远不会被挖掘穷尽.任何时代的文学史的重写、研究和教学,都不可能脱离和回避历史层面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张冬梅 《学术交流》2005,(8):131-133
姚斯接受美学的核心就是要以尊重接受者为中心,从强调"读者中心"到"为什么要以读者为中心"以及"如何实现和突出读者的中心地位",最终推导出文学史不应该只是作家史、作品史,而应该是包含读者接受的历史和社会性的接受美学史.文学史不仅仅是作家的文学史、批评史,也是文学接受者的文学史、批评史;文学史不仅仅是人类创造的思想史,也是人类的艺术史;文学史不仅仅是属于历史的文学史,也是当下时代的文学史.推倒文学的围墙,让文学接受者与文学本身对话,让文学艺术与文学思想对话,让当下时代与历史对话,应重新编写我们当下时代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6.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围绕"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主题,在主要涉及比较文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一些新的研究视野和跨文明区域的文明对话方面以及学科建设领域等16个议题,展开自由而广泛的讨论,使跨学科和跨文化这一比较文学的显著特征,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文学史研究是对文学研究的超越,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作者在文中勾划了中西方文学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并从中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文学史观和方法论上归纳总结出中西方文学史研究中的两点相同与相异之处,并从社会革命、政治思想、民族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探求了造成异同的原因:展望了当今文学史研究所面临的形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中国文学史尤其是现代文学史编写现状考察的基础上,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学史现存在着封闭性、单一性、模式化的弊端,现代文学史的编写走了一条资料长编——简编——资料长编的曲折路子,其观念、理论、方法,以至整个体系面临着危机;产生上述弊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运动和庸俗社会学的强力制约,又有传统史书、文论的影响,也与近几十年形成的传统文化断层和世界文化断层的状况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突破:应以新的视角审慎地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应是对现代文学研究的超越;应重视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应考察与社会生活的多方面联系,注意各学科与现代文学之间交叉、综合发展的趋势;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革新要摆脱教科书的束缚;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必须加强分类史、断代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据苏联《社会科学》(英文版)1983年第3期报道,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十次代表会议于1982年8月在纽约召开,来自许多国家的40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有3个主要议题:(一)文学史的一般问题,包括文学活动的性质和真实性,对文学史变革的解释,文学史和社会史方法论,戏剧与艺术——从表演到剧本再从剧本到表演,评论的选择——叙述与评价,十七世纪欧洲文学中的传统与创新和近代一些观点。(二)比较诗学,包括诗的  相似文献   

10.
温潘亚 《唐都学刊》2003,19(2):72-75
文学史观由文学和历史两种观念构成 ,在撰史的过程中首先应强调文学史家运用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素质来观照和把握文学史现象 ,以文学的观念来贯穿史的观念。这种特殊素质主要包括 :强烈的主体精神 ,文学现象完全属于人的存在 ,背后具有主体的一切属性 ,文学史研究就是在体悟、直觉、反思中完成对创作主体和研究主体相关联的文学事实的认识的 ;收敛与发散两种思维模式兼具 ,缺少其中任何一种 ,文学史家的主体思维都是不健全的 ;树立文学史研究的独立品格和个性标识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邵薇 《学习与探索》2006,(1):164-167
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运动是建立在意欲打破单纯以政治需要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基础上的,以文学性、审美性作为文学作品入选文学史的标准.但文学史的书写能否真正做到拒绝政治,这引起了学术界新的质疑,而文学价值评判标准的变化也使得文学经典成为流动变化的.  相似文献   

12.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创获──评《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宁殿弼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白桦派是一个大集团型重要流派,它以重个性、脱旧套、纳新潮、高张崭新的理想主义和真诚的人道主义而成为大正时期文学的主流。名扬世界文坛,由于相近的社会现...  相似文献   

13.
自19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创立至今,关于学科自身合法性的问题,如学科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学科建制等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其中既有来自外部某些文学专门学科的质疑,更有比较文学学者们对本学科的自省.可以说,比较文学是对自身学科质疑最多、最具有自我批判意识的学科.比较文学学者们的著作不仅包括在不同时代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比较实践研究,更包含了大量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理论潮流下对学科自身合理性的考察、方法的修正及理论的更新.比较文学开始于19世纪浪漫主义盛行的欧洲,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把自然视为由不同物种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这一观念启发了文学研究者把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视为文学表现和审美意识的统一体,具有可比的主题和特征."[1]4因此,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在初创时期是以欧洲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开展的跨文化、跨民族/国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史的"新"与"旧",大致以文学观念作为区分.中国"旧"文学史以叙述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持雅文学观念,贬抑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中国"新"文学史则以纯文学为主要内容,同时重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价值与地位.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史的产生与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输入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新的文学文献的发现紧密相关."新"文学史的写作在三十年代形成一个高潮,并产生了诸多代表著作,这些中国"新"文学史著作对文学史走向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这些"新"文学史著作的写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堂吉诃德》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评论家们称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纵览中外对《堂吉诃德》的研究,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小说人性哲理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对于小说的后现代性研究较少。小说将虚构和真实的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虚实处理的手法和新颖的创作观点对后现代小说创作具有启发意义。此外,《堂吉诃德》多重叙述层次的特点显著,其陈述的不确定性以及戏拟手法使后现代性之解构重构性得到彰显。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其鲜明的后现代性,其中的一些创作手法被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借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中的繁荣与危机趋于同步的状况,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点,应从其自身发展的历史演变中去考察,应从其生长的中国文学土壤里寻找它的“根”,应该立足于当今文学批评、文学思潮多元走向的现实。文章从上述方面重新审视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历程、现状和自身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摆脱目前的“困惑”,从新方法的尝试转入系统理论的建构,力求在观念上有一个新飞跃:一是必须突破单纯的文学批评的模式,摆脱文艺理论的依附关系;二是必须注重中国文学史独特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研究,为中国比较文学提供自己的活动场所和试验基地;三是应该注意把握一种动态的、主体的、时空交叉的理论形态和构架。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初重构中国文学史思潮之后,萌生于80年代中叶的建构中国文学学术史的呼声亦见兴起。两股思潮的相互激荡,给传统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前者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一批专著的问世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如罗宗强先生的《唐诗小史》、葛晓音先生的《八代诗史》和王钟陵先生的《中古诗歌史》、程干帆先生的《两宋文学史》等等,均是富于拓展性、新意迭出的力作。而后者,也许笔者孤陋,还仅限于专题论文的探索。显然,学术史的建构大大地落后于文学史的重构。但传统学术史资料的遗存与文学资料的遗存一样丰厚,一样浩如烟海。而且有这样一个无法否认的结论: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深入,将大大地推进文学史自身的研究。它不仅会从古人学术研究中汲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资借鉴,以促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为例,结合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在东方的传播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实际,论述了文学在不同国度与民族发展与传播中时空统一性的理论问题。其要点是:(1)论述了鲁迅在中国近代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中外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主张;(2)对文学研究思维方法由古代到近代演化的宏观考察和鲁迅以日本文学为桥梁横向移植西方文学有益经验的一些观点;(3)探讨了文学流播中时空统一性的“外在”形态与“内在”层次的区别。只有科学地揭示和阐发其“内在”依据,文学“外在”关系中的时空统一性才能建立在完全真实、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法、美学派创立的理论基础上创立的,它是标志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比较文学研究以及在译学界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取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西风颂》和《鲁拜集》作为案例,以变异学理论来分析郭译中所体现出的变异,透视出异质文学在"本土"文学中的接受与变异。  相似文献   

20.
一个真正的文学研究者,无不需要历史的眼光,对文学史诸现象作出独特的阐释,并尽力对以往文学传统的当下意义和将来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新近出版的外国文学研究专著《现代文化视野中的西方文学》(蒋承勇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9月版)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本文拟从文学史观、作家与作品阐释和西方文学对我们现时代的指导意义三方面,对该书发表几点看法。首先,本书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学史观的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性追求。长期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的编写基本上留于社会历史批评的直观反映论立场上,尽管八十年代中期以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