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如果说认知结构来自于社会世界的结构,那么再生产就意味着认知结构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社会结构。民众伦理和精英伦理作为传统等级社会两种行动主体的道德惯习体系“中介性”地促成了传统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其中,民众和士绅在分工意义上的道德实践共同发挥着作用。本文尝试从道德传统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出发,来推究这种分工所蕴含的伦理及文化矛盾。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文化的研究理论中,对大众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向。在这种语境中所理解的“大众文化”,主要是从它生产的条件和消费群体及其消费方式着眼的。它的生产条件包括3点: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文化产品被快速地复制;二是文化生产的主体掌握和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工作;三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提供了必备的心理基础。它的消费群体是“大众”,大众消费文化的方式,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满足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有意义的生产。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及文化产业密切相关,大众文化是商品化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是工业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则是当代社会生产和消费通俗文化的产业化方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生活的两个最根本最主要的环节,生产与消费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整个方向。生产与消费属于经济范畴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同样,作为生产与消费活动主体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本身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是人所共知的常识。问题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怎样将文化价值体认到生产与消费的整个物化过程中?或者说,生产与消费怎样在经济杠杆的运行中,又表现为一种文化行为?我们认为,理清这一问题对于确立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构架,对于开展“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全面发展有其积极的作用。结合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学习,本文拟从生产与消…  相似文献   

4.
时尚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及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浩锋 《南方论刊》2006,(11):67-69
时尚文化作为一种产生于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流行文化。大众消费文化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形成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文化形态。青年一代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也必然受到时尚文化的冲击。由于青年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经常表现出自己的鲜明个性而引人注目,同时因为青年作为社会的主干,所代表的文化体系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青年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渗透的同时,影响着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丰富、深化与…  相似文献   

5.
在消费社会的批判性理论中,需要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从布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中,我们看到了消费者是如何被需要体系所生产出来,也看到了需要是如何成为社会控制的一种形式。但他过于强调结构性力量对需要的规制,而忽略了消费者产生自主性需要的可能性。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消费实践,需要的制造与满足是一种生活政治,其中隐含着规训与自主的双重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它所具有的多种多样的比例关系,既存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领域之间,也存在于这些领域内部。在这些比例关系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直接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优越性。任何社会都有一个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问题。所谓积累,它不仅是扩大再生产的产物,同时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我们可以“把积累只看作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从哲学的角度看“图像”,它不是简单的图画、图形和视觉形象,它是与人类共在的“存在者”,它是“语言”的始祖,并与语言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它就是人类的文化.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是图像文化深厚的社会基础.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人们所消费的已经不是物的使用价值,而是转为一种符号价值,一种身份的自我肯定,商品的消费也成为一种符号的吸收过程.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图像的使用成为最大的消费对象,同时图像文化也正是借助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使自己得以传播和发展.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大众渴望信息、渴望娱乐、渴望时尚、渴望成为消费的主体,图像文化正好满足了大众的这一需求.  相似文献   

8.
当下社会审美文化呈现出一股尚"轻"的趋势,体现在小说、动漫、影视等多个文化领域,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轻"的特质。"轻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体现出互文式和语境化的特征,反映了后现代的多重症候,映射出当下消费主义的文化状况。从美学角度来看,"轻文化"是审美泛化和大众趣味权力化的产物,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对"轻文化"现象进行美学反思,进而为建构和谐健康的社会审美文化生态提供一种必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论员工主体性回归的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文化  王映 《学术论坛》2007,30(6):108-112
传统理论和实践认为,企业的产品是物质产品或服务,或者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这些认识缺乏主体———生产者,是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里,这样的生产与消费过程至少存在着几对矛盾: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生产者(员工)与消费者的矛盾,企业与员工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的框架里是无法解决的。只有改变认识,确立生产者(员工)主体性的理念,才能达致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的和谐。尊重员工的主体性,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是当今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康梅钧 《学术界》2007,(4):87-92
由于市场经济的渗透,传媒文化领域中的消费文化日益增长,并强烈影响着社会整体文化的诸多方面.传媒消费文化对社会文化基础性意义上的改变,使文学生产者与传播者都卷入到这样的文化场景,文学内容与文学审美的方式等随传媒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悄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传媒消费文化重塑了"身体神话",打造了娱乐化审美趣味.文学生产的价值取向与传媒消费文化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宗教是一切文化的本体与核心”论的两种理论形式近现代宗教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和宗教文化史家一般都非常重视宗教对各种文化、对社会与历史的发展所发挥的重大影响。克里斯托弗·道森在《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中写道 :一种意识形态与一种信仰极为不同 ,尽管它倾向于发挥与信仰相同的社会学功能。意识形态是人的产物 ,是有意识的政治意向试图按照它的意图来塑造社会传统的工具。但是 ,信仰看起来则远离人的世界及其成果 ;它引导人们走向一种更高的、更加广袤的实在境界 ,而不是走向政权和经济秩序所归属的有限而无常的世界。因而 ,它…  相似文献   

12.
一、消费流行的概念和特点 消费流行是指某种消费行为或消费生活方式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为一定的人群所喜爱,认同和接受,并迅速践履,竞相仿效、追随,进而广泛传播的一种消费生活现象或特殊的消费过程。消费流行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它反映了一部分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一时期内共同一致的志趣爱好、生活情趣和消费意向。消费流行所涉及的消费行为内容极为广泛,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文坛的"后新时期文学"是一种不同于"新时期文学"乃至整个经典文学的全新文学-文化事件。这一事件的出现,既标志着中国文学在"后新时期"的各种文艺思潮和复杂社会语境中的巨量发展,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历史进程和民众生存生活的深刻变迁,并与一种全球性的新型世界观和一种新的社会重构认同及价值迁延相关联,是这诸多社会文化症候在文学领域的操演。基于这一认识,"后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就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广告批评者认为,传统消费文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广告对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的出现起到了催生和促进作用;广告是一种消费文化,它瓦解了社会价值的正常结构和秩序;现代广告把商品消费变成了符号消费,消费者日益通过广告所倡导的消费来进行身份认同.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广告批评偏重于广告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忽视了当代中国特殊的商业文化语境,也忽视了广告文化的民主功能.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一词所产生的语义难题而可能唤起的忧患意识,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并非源于我们将大众文化与优良文化对立起来加以讨论,而是源于一种当代消费社会的本质,即消费社会和娱乐至上给予文化事物或生活世界的物的广泛而持续增强的"去世界化"。分析文化,归根到底就是分析它的世界性。显然,"世界性"一词所具有的意义可能与它所意指的持久性所具有的存在论特征有关。当我们逐渐展开这一主题时,它将引领我们从总体上去思考社会和文化之间极具争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生产社会过渡至消费社会、居民收入提质增速与消费刺激复合效力等现实背景下,中国消费者产生诸多不同过往的消费惯习。尤其是中产阶级群体出现一种消费场域扩张与资本流动矛盾的两栖格局,集中表现为:长期性与即时性消费的空间挤压、自目的性与嵌入性消费的范式博弈、"台前"与"后台"消费的徘徊取舍以及基础耐用与文化趣味消费的艰难平衡。剖析当前两栖消费属性来源,既要从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带动生活质量改善、中西方理念激荡模糊价值判断等因素着手,又需从网络媒介软性禁锢主体性建构和顶层政策安排敦促消费风险式微等方面综合审视,实现对两栖消费精准的结构化认知。  相似文献   

17.
关于现代商业社会的文学趣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虹 《湖南社会科学》2004,4(2):122-124
当中国逐渐从一个以生产为主导的传统社会步入消费型的现代商业社会时 ,伴随着文学生产与消费机制的转型和社会审美风尚的转变 ,文学的审美趣味亦呈现出多彩的景观 ,这主要表现为正统趣味的衰退、精英趣味的坚守、大众趣味的流行。  相似文献   

18.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业已完成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变,消费文化由此受到研究者的特别关注,“生产偏好”的失衡大为改观.发达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主要表现为:一、从经济领域生产方式的麦当劳化扩展为社会世界的麦当劳化;二、通过新的消费形式对大众实施控制和规训,使他们从生产力转变为消费力;三、人们更多地生活在物的体系的“牢笼”中,社会世界受到压抑并被边缘化.由此,这些所谓的“丰裕社会”在享受物的富裕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与人社会关系的贫乏.  相似文献   

19.
生产和消费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必须研究的一对经济范畴,长期以来,我们重生产轻消费,以致于人们对消费、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消费道德存在着一种错觉。特别是对消费道德,似乎它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所特有的。这种看法失之于偏颇。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消费道德,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也必须讲求消费道德。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企业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它源于中国,成功于日本,系统总结于美国,80年代初兴盛于西方,并随即传人我国,是一种角度新颖、内容独特、效果显著,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所瞩目的世界流行管理新学科。早在19世纪末,我国一些民族资本家的激进入土在发展民族工业过程中,就曾提出建设为企业目标服务的企业文化,并身体力行。如侯德榜创建的永利碱厂,形成了以“相信科学,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服务社会”为核心的企业文化.50-60年代,大庆的“独立自主、艰苦创业”、鞍钢的“孟泰”精神也曾产生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