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怎样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历史性难题,邓小平同志正是在破解这些难题过程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80年建设经验的历史启示主要有加强新世纪执政党建设,必须坚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必须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继续以"三讲"教育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确立党的建设的目标,牢牢把握党的建设的主题;必须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坚持忠实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忠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忠实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3.
徐寰 《江海纵横》2004,(2):9-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治党治国的新的宝贵经验的深刻理论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  相似文献   

4.
从1989年到2002年的13年里,江泽民在邓小平初步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体系。江泽民价值观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价值观思想,以13年的艰苦探索为实践基础,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价值观思想。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十五大最重要的成果,最大的贡献。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在解决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些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历来都十分重视先进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也是如此。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理论中,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三个代表”之一提出来,使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纲领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摆在了比过去更加重要的地位,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和丰富,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来看,建设社…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思想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特别是邓小平,都十分重视生产力在党的路线、纲领及社会主义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这些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忠实代表”思想的理论渊源;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新的文化理念,奠定了"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为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历史经验,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所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则与"党始终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的历史上永恒而又常新的主题。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就在于 :他从 2 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反思中 ,提出了三个世纪性难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并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 ,从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入手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中 ,破解世纪难题 ,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态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中 ,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 ,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这标志着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自觉 ,标志着党的文化使命感的增强 ,也标志着党的执政思想的成熟。在当代中国 ,先进的文化 ,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论述 ,科学地阐明了“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 ,为我们深刻认识并建设新型生育文化指明了方向。新型生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生育方面的理论、观念…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