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鲁镇文化是一种吃人性的文化,祥林嫂被鲁镇文化的幽闭就是被吃人性文化的幽闭。祥林嫂的幽闭恐怖症是社会角色强加给祥林嫂的精神恐怖。祥林嫂从夫家的出逃是对男权制幽闭的反抗,但夫家把他抓回当作商品卖了出去,说明她不可能逃脱男权制的幽闭;祥林嫂想从死了第二个丈夫的幽闭恐怖症中逃脱出来,但鲁镇文化却使祥林嫂更为妖魔化从而更加重了她的幽闭恐怖症;祥林嫂想要向人们诉说死了儿子的悲哀获得人们的同情,但人们的冷酷却使祥林嫂的精神更加幽闭恐怖;祥林嫂想要在知识分子那里获得灵魂幽闭恐怖的解脱,但知识分子并没有给她一点精神的出路。祥林嫂被鲁镇文化幽闭窒息而死。  相似文献   

2.
禁忌中挣扎的灵魂——《祝福》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个悲剧人物,学术界多是从封建礼教角度探讨她的悲剧命运,笔者认为导致祥林嫂命运悲剧的除了封建礼教,寡妇禁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就是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寡妇禁忌这一恶俗对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影响,及她对此所作的挣扎但最终难逃其悲剧命运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3.
封建礼教是酿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外在原因 ,而祥林嫂自身的性格、心理因素则是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内在原因。强烈的负罪感、巨大的恐惧感、严重的迷信思想、软弱的性格特征诱发了祥林嫂的人生惨剧。  相似文献   

4.
祥林嫂是鲁迅奉献给我们时代的一个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祥林嫂形象所提示的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祥林嫂悲剧所具有的深刻的意义,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少有的。研究祥林嫂艺术形象塑造成功的秘密所在,这一任务是相当艰巨的。本文只就这一问题的某些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鲁迅名作《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内涵 ,进行文化心理的解读 ,着重说明儒释道三者所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地积淀为民族文化心理 ,是促使祥林嫂在极度恐惧中走向死亡的悲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祥林嫂的悲剧是文化悲剧的一种典型。以鲁镇民俗为核心存在的“鲁镇文化” 以其残酷性使祥林嫂“虽生犹死”;就个体生命而言,虽然死能带来微渺的希望,但祥林嫂仍无法获得最终的解脱。这也是鲁迅重视“人的文学”观的真正之体现。  相似文献   

7.
反抗作为悲剧的重要特质之一,在<魔合罗>剧中有生动的体现.本文在前辈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剧作主人公面对苦难时的反抗精神和反抗意识为基点,试图从广义的、美学的层面上对<魔合罗>一剧中表现出的悲剧因素及悲剧精神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祥林嫂和美狄亚是中外文学史上两个著名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但她们的生存困境等却是十分相似。通过对祥林嫂和美狄亚相同点:地位低贱、自尊心强等方面的探讨,以及对不同点:反抗方式、宗教色彩等的比较,探索社会历史原因进而呼吁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9.
祥林嫂与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个悲剧人物,学术界一向认为她的悲剧是封建礼教造成的,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太笼统。通过分析重新梳理,我们得出一个具体而又全新的结论:祥林嫂是恶俗陋习的牺牲品,她触犯了恶俗陋习中的诸多禁忌。  相似文献   

10.
以鲁迅作品《祝福》为底版,我们可以见到诸多分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书籍和文章,它们大多是从历史和人性两方面展开分析的。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着重从男尊女卑这个方面来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诱因,并从中分析出女性在历代被压迫,歧视,遭遇不公正对待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性悲剧衰微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当代先锋悲剧以整体的思想性、美学性显露出异乎寻常的魅力。剧作家们对被传统悲剧奉为金科玉律的“苦难──反抗”格式大胆调整,予以模糊,降低悲剧冲突的外在力度,通过情节结构及意象原型化、场景仪式化创造出超升苦难与反抗的神话形态,以传达整个民族乃至人类心灵与生存的深层体验,道出“一千个人的声音”。这些追求导致悲剧观念与情绪的畅达粘合,悲剧整体气蕴的贯通,由此形成了具有深刻启示性的中国当代悲剧的“大家气概”、“大家风范”,大大丰富了世界悲剧殿堂的收藏。  相似文献   

12.
悲剧曾是西方文学中至高的文学样式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悲剧精神是西方文学的灵魂。悲剧精神主要凝聚在西方历代伟大的悲剧家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悲剧人身上。深入研究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 ,有助于对西方悲剧精神的把握。本文认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的根本特征是他们具有实现自由人格的强烈要求 ,具有强烈的超越冲动。他们对苦难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正是西方悲剧精神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祝福》中祥林嫂及其周围人们的“笑”,是鲁迅先生用沉重的笔蘸着祥林嫂的血和泪写成的,展现了祥林嫂的性 格特征和其必然的悲剧命运。这些“笑”是作者的客观描绘,揭示出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虽然《吉姆老爷》被许多评论家称为"没有女人的男人",但作者康拉德不仅在文本中塑造了一位具有反抗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新女性形象,而且以其"守护神"般的勇敢和智慧改写了男人守护女人的文学传统。女主角珏儿的独特形象为《吉姆老爷》的成功锦上添花。而康拉德特有的悲剧意识及其对女性道德的悲观却注定了珏儿的悲剧命运,这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小说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5.
爱姑是一个比祥林嫂和单四嫂子更为复杂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人们对她的认识很不相同。有的人说爱姑是一个觉醒了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有的人说,“爱姑者,爱古也!”她是那种“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为着维系腐朽、反动的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地位高尚,能玩弄一部分封建权势和利害的人”的“真实写照”(见《艺谭》1981年第2期《从单四嫂到祥林嫂》);有的人则既肯定爱姑为争人权而表现出的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斗争精神,又否定她身上严重的旧意识和思想上的盲目性、妥协性。笔者比较倾向于最后一种意见,下面对爱姑的形象及其悲剧的根源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感天动地的悲剧典型 ,她的形象恒久而深广。而路翎笔下的郭素娥也因其充满野性与叛逆的性格气质 ,引起人们的重视。两位个性迥异的女性尽管演绎了不同的悲剧 ,然而她们的悲剧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内在的契合点。两位作者虽然采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对她们进行了抒写 ,但对女性个性解放的探索和努力却是别无二致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艺术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而形成不同的形态 ,西方悲剧是一种肯定人的生命意志的崇高型悲剧 ,中国悲剧则是一种张扬道德光辉的伦理型悲剧。但经过《红楼梦》和苏曼殊小说的发展 ,“五四”时代的生存悲剧以悲剧人物的行为与处境的巨大反差不仅否定了社会的邪恶 ,而且否定了这些人物的愚昧。抗争悲剧则以悲剧主人公对苦难的反抗以肯定与坚守自我生命和个性立场。虽然这种反抗与西方悲剧主人公的反抗仍有一定差异 ,但也标志着中国悲剧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嬗变。  相似文献   

18.
就鲁迅小说《祝福》描写祥林嫂“撞香案”“捐门槛”“最后的疑惑”等三个重要场景作解析,集中评论目前流传广、影响大的“节妇”典型论。认为祥林嫂善良憨厚、坚忍倔强,在封建罗网中不断挣扎,有自发的反抗精神,但不是有觉悟的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受封建思想意识毒害,愚昧落后,但不是“节妇”典型。在解读《祝福》以后,还引用了鲁迅有关言论,这有助于人们对祥林嫂艺术形象的全面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在曹禺剧作中,蘩漪、陈白露、愫方三位女性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悲剧形象。命运与苦难构成她们悲剧的背景。她们因遭受的命运、苦难以及采取的反抗方式的殊异而显示出不同的悲剧美。在她们的生命悲剧冲突中存在着不同的主导因素,她们的命运反抗呈现着不同的精神特征。作为三种不同的悲剧类型,她们又有着不同的美感效应。  相似文献   

20.
在曹禺剧作中,蘩漪、陈白露、愫方三位女性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悲剧形象。命运与苦难构成她们悲剧的背景。她们因遭受的命运、苦难以及采取的反抗方式的殊异而显示出不同的悲剧美。在她们的生命悲剧冲突中存在着不同的主导因素,她们的命运反抗呈现着不同的精神特征。作为三种不同的悲剧类型,她们又有着不同的美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