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门限模型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门限效应,但门限模型表明除股票市场外无论是金融发展处于较高水平还是较低水平,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中国金融发展抑制了经济增长,同时也验证了中国现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仍为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5-2009年经济增长和房地产业发展的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房地产业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引起了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其中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商品房实际销售均价和房地产业实际国内贷款的反应较为迅速,而其对房地产业实际开发投资额的反应相对迟缓;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城镇居民收入、城镇化水平和人口红利是影响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而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不显著.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是通过产业关联效应、金融稳定效应和资产价格效应来影响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而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则通过产出效应、货币政策效应、收入效应、城镇化效应和人口红利效应对房地产周期波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盛军锋在《改革》2005年第11期撰写的“基于宏观经济波动的中国金融生态状况”一文中认为:评估中国金融生态最根本的问题是探讨金融生态的生成机理,寻找不良金融生态的根源。(地方)政府干预是造成中国金融生态不良表现的根源,(地方)政府对经济金融的不合理干预,造成金融机构和企业信用残缺、行为扭曲;粗放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宏观经济波动,损害了金融运行环境,不利于金融生态“自组织”能力的发良,金融生态的改善,归根结底是要界定(地方)政府干预界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4.
结合经济性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现实背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不同经济形势下金融发展、系统性风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可发现:在经济正常波动区间,金融发展、系统性风险对经济增长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金融发展和系统性风险都处于适中水平时,二者发挥协同作用,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否则会产生阻碍作用;但在经济持续下行区间,金融发展和系统性风险的组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这一影响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和系统性风险的上升而扩大。因此,地方金融监管机构需要根据不同经济状况制定相应的金融发展和系统性风险管理措施,在经济正常波动区间,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可适当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容忍度,把握金融发展和系统性风险的平衡,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持续下行区间,降低系统性风险是首要目标,需要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控制金融发展速度,防止金融发展过快引发系统性风险累积,降低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0—2020年年度数据,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输入性风险四个维度选取31个基础指标,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金融稳定综合指数(CFSCI),进一步探讨金融稳定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金融稳定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外部输入性风险对我国金融稳定产生明显冲击;分析表明,金融稳定性上升能够降低经济波动,使得经济增长更加平稳;相比之下,宏观经济的运行对金融稳定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盛军锋在《改革》2005年第11期撰写的“基于宏观经济波动的中国金融生态状况”一文中认为:评估中国金融生态最根本的问题是探讨金融生态的生成机理,寻找不良金融生态的根源。(地方)政府干预是造成中国金融生态不良表现的根源,(地方)政府对经济金融的不合理干预,造成金融机构和企业信用残缺、行为扭曲;粗放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宏观经济波动,损害了金融运行环境,不利于金融生态“自组织”能力的发良,金融生态的改善,归根结底是要界定(地方)政府干预界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金融生态是借用生态系统概念来描述金融环境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短期波动强烈是山西、内蒙古等资源型区域的典型特征,经济波动强烈对长期稳定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在分析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强烈波动及其福利损失的基础上,着重从矿产品价格冲击的视角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波动进行解释。通过山西与全国的比较发现,资源型省份山西经济增长波动强度高于全国,而且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波动造成了长期增长缓慢、消费需求不足而预防性储蓄过多、收入差距与失业问题突出等方面的福利损失。对于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波动强烈的原因,研究发现煤炭价格波动是导致资源型省份山西经济波动强烈的原因,煤炭价格波动通过价格直接效应、投资效应、资源依赖效应带来山西经济增长波动强烈。最后指出平抑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波动可以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稳定基金制度调节矿产品成本构成,二是制定资源型区域"负面清单"明确投资领域,三是根源上要实现产业多元化摆脱资源依赖。  相似文献   

8.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本文对我国31个省市和地区2000-2014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同时考察经济开放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变化。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市和地区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均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金融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相关关系,金融结构和金融相关比率分别与经济增长存在负向相关关系;经济开放水平的提高对我国金融积极作用的发挥反而带来抑制作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存在显著差异性;同样区域特征凸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区域内金融规模系数显著大于全国水平,彰显了区域发展战略中金融规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零售商业景气波动,既是宏观经济增长波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对宏观经济增长波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科学地分析零售商业景气波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宏观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效应,并据以制定应对策略,对于保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宏观经济在稳增长和降风险之间寻求着平衡,基于IMF提出的国家在险增长GaR(Growth at Risk)分析框架,文章使用1992-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数据,定量刻画了在险增长程度和尾部风险的时间演变。主要结论是:第一,增长分布具有尾部不对称和期限跨期替代,左尾更具有时间波动性,右尾则相对保持稳定,在不利冲击后,增长分布在短期呈现左偏,加大下行风险压力,冲击影响在长期逐步减弱。对增长作用的跨期替代效应上,外部条件正向作用明显减弱,金融条件正向作用逐步凸显,金融脆弱性负向作用和经济条件正向作用有增强趋势。第二,从低增长到高增长阶段,经济条件对经济增长均为正向作用,金融脆弱性则是负向抑制,外部条件主要为正向作用,而金融条件低增长阶段是负向作用,高增长阶段是正向作用。第三,在静态预演下宏观政策调控有助于经济稳定。目前工作重点在于金融领域,降低金融脆弱性,加强宏观金融监管,收紧金融条件,降低外部波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利用2001—2012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与GDP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及三次产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因此,通过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对加快经济增长,并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中国的经济周期也在发生着变化。正确地把握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采集了1978~2007年的21个宏观经济变量数据,采用HP滤波方法来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特别是1992年以后经济周期波动的事实。结果表明,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了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金融制度变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结论得出金融发展、金融深化、融资结构等金融指标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不大,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较高的资本边际生产率、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技术的进步创新。由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不强,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增长,我国应大力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使之更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VAR模型来分析技术创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提升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和促进因素,其中金融发展的影响比技术创新更加明显,而且在金融发展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来源于金融发展结构而非金融规模;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从量向质转变的主要原因和因素;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00—2009年我国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使用TSLS工具变量法,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以来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各省份经济增长的金融贡献度存在差距;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控制变量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金融支持的短期效应并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介绍了学界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总结出五类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个实证研究,得出中国的金融发展规模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但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金融发展的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负相关,根据此结论提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受到了很强的冲击。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后危机时代。我国将面临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许多变化和新机遇。如何研究后危机时代我国进口贸易问题,进而提出有效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进口贸易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现从我国进口贸易现状特点、存在问题等方面对后危机时代我国进口贸易做出系统的分析,提出改善我国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直是国际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热点,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面临的重要课题。考虑到IS曲线和LM曲线表示的行为方程在中国基本成立的实际,构建了引入经济开放度的IS-LM-BP模型,并利用1985—2007年度数据经济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第一,在目前不完全对外开放下,我国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仍具有非中性特征;第二,通过我国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M0、M1、M2)与经济开放度和经济增长率交叉项负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模型中随经济开放度增加、降低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的结论;第三,通过我国货币供应量M1、M2与经济开放度和物价上涨率交叉项正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模型中随经济开放度增加、降低我国货币政策价格效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城乡收入差距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金融发展的视角,利用1990~2008年的数据,将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分为3组进行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金融发展效率有利于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这两种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抑制通货膨胀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对于通货膨胀的动因,目前很多研究认为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利用DAG方法,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并不明显,其波动只能直接传导到国内的农副产品购进价格,间接传导到国内消费物价水平,这一研究为中国治理通货膨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