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寨”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语义泛化,主要表现为从原义到喻义,喻义泛化成为基本义。隐喻是“山寨”语义泛化的主要机制,其实质是附加属性义间的多重映射。“山寨”隐喻性泛化的构词形态表现为词义隐喻和构词隐喻。泛化后的“山寨”语义丰富,满足了语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情态副词“厮”与“相”在元代均可表“互相”之义,但二者在语义组合、句法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还具有着历史更替关系。  相似文献   

3.
《围城》中的科技术语有助于认知、审美,有助于凸显其话语风格。综合运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含修辞学、术语学等)的理论和方法,描写与解释相结合,跨学科、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围城》中的科技术语,有助于文本细读、科学传播,有利于文艺学、修辞学、术语学的发展。《围城》中使用的科技术语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的几乎所有领域。《围城》中的科技术语可作各种句法成分,句法功能较为完备,认知语义丰赡。《围城》术语句法功能体现的是特定组合关系,认知语义则体现的是某种“活性”,突显联想聚合关系,聚合与组合在总体上构成符号修辞上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提倡正能量的扩大化、多面化.“正能量”也因此成为2012年国人语言生活的焦点,位居“2012年十大流行语”榜首.鉴于此,很有必要对“正能量”进行研究与深入理解.文章首先介绍了“正能量”这一热词的起源与定义,然后探讨其汉英翻译,最后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读其语义延伸内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使令动词“使”常出现在兼语式中,兼语式中“使”的意义主要有三种:命令义、致使义、容许义。这三种意义形成一个意义逐渐虚化、动作义不断减弱的序列,这种语义变化与其处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密切相关。假设连词“使”是表“容许”义的动词“使”的进一步虚化,它的假设义来自于语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历时的层面考察了“索性”的句法功能的变化及其语义的分化情况,指出:“索性”在近代汉语中具备多种功能———作谓语、定语、状语,其语义也由基本义派生多种意义。“索性”在现代汉语中功能单一化———作状语,句法功能的减少并未使原初的语义完全丧失。一般的词典多用“干脆”来训释“索性”,但在某些句子中,两者不能互换,可见其语义上尚存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好巧不巧”字面上“好巧”与“不巧”存在语义矛盾,实际上表达了“巧合”的意义,属于契合义结构。文章从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讨论了该结构的性质,并分析了其语法化过程。从语义看,“好巧不巧”包含[+巧合][+反预期]义,少部分用例反预期义消失,只表达巧合义,有词汇化倾向但不彻底。从句法功能看,“好巧不巧”向话语标记过渡,但语法化程度不高,还有大量在句中做状语的用例。类似结构“好死不死”也通过矛盾的语义,表达了[+巧合]和[+反预期]义,不过语义透明度低,负面色彩明显,语法化更彻底,是“好巧不巧”类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对“打”的多义性认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打”的用法颇多,其语义结构复杂而有章,按照Tyler和Evans的多义网络模式理论,“打”的语义结构不是一堆分散的、毫无联系的语义项的集合,而是一个极为连贯的、自然的范畴。运用Evans语义区分的五个标准对“打”进行多义分析,指出“打”的基本义是“用手或者器具撞击物体”,其他义项是该基本义下引申拓展而成,它们和基本义一同构成“打”的多义网络。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现代汉语中两个程度义词语“死”与“要死”,分析了它们在句法语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共性与差异,并指出“死”与“要死”分别代表了两类程度词语,它们句法语义上的共性与差异基本上也是这两类程度词语的共性与差异,文章还论证了语法化与主观化是“要死”类程度词语的双重固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言外之义”是语用学和语篇学都十分关注的一个研究焦点。在异级比较句“A还不如B”中,“还”的存在为该句带来许多微妙的用义。对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副词“还”的预设;2、“A还不如B”的会话含义;3、该句的蕴含与推断;4、该句的语法结构和语义限制。由此,对“还”在比较句中的使用条件、确切含义及语用效果作了较为清晰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
语象概念的“引进”与“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象”术语近年来流行颇广。该术语最先由赵毅衡创造,作为西方诗学术语image的译语。之后不少中国学者接受了这一术语,其中陈晓明还对于“语象”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蒋寅、韩经太和陶文鹏等分别尝试以“语象”为基础概念来阐释诗学核心概念“意象”。可是,在对于“语象”追根溯源、仔细辨析之后,我们发现赵毅衡的“语象”概念源于对于西方文献的误解,而陈晓明对于“语象”概念的重新定义也欠科学。“语象”是一个有能指、无所指的“悬置学术术语”。  相似文献   

12.
从语义和认知两个方面对“里”、“中”、“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着重分析了“里”的语义和认知意象,并考察了三者在语义上的牵连和差异,认为“里”“中”在语义上有较多的相似性,而差异主要取决干各自基本义及其引申义;“内”则表现出与“里”“中”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14.
“话语”是当下学界备受重视、使用频率极高的流行术语.“话语”在使用中,其能指与附加功能被无限放大,而所指与基本意涵却呈现出混沌的一面.因而,我们有必要对“话语”概念进行重新的梳理与考察,继而勾勒出“话语”概念的变化轨迹:即“话语”如何突破纯粹的“语言”范畴而进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并实现其在社会文化实践领域的批评功能指向的.  相似文献   

15.
“一V了之”始见于明代,但北魏就出现了语义倾向和语用功能与其类似的“一N了之”。可能由于V更符合“了之”动作性事件表达的要求,因此,自清代、民国始,“一V了之”逐渐代替了“一N了之”且使用日趋频繁。从行为主体与评说者的双重视角看,该框式的语义倾向颇为丰富,但同一视角中,其语义的双重情感态度实现一般只存在于行为主体视角的四种语义倾向中。从句法层面看,“一V了之”的语义倾向往往能在句法组合上得到相应的虚义前置状性同现成分如副词、连词或非行为动词的验证。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词义、句法语义和音义匹配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发现上古汉语中存在一些“方式+结果”动词,包括表致死义的“弑”类动词,表断折义的“截、斩、拉”,表分离义的“剖”,表使出义的“抉”,以及通过音变构词派生出的“贯_去、染_去”。这些动词所处的语义场中通常存在一个作为上位词的“致使+结果”动词,且在上古汉语中都没有相配的表状态...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据”后宾语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是引发“据”发生语义变化的动因。“据”由表示“杖持”的实词义到表示“依据”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倚、靠”义和“依仗”义的语义演变阶段。“据”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据”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伴随微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流行结构“微X”,运用语义、语用理论展开分析,阐述“微X”的语义演变和语义衍生的动因、语用范围和语用动因,指出“微X”语义发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沿“微型”义发展,表示“微小”;另一条是沿着“微博”义发展,表示“……的微博”或“以微博为平台的”。隐喻性泛化是其语义衍生的内在动因。从语用上看,“微X”的使用领域在逐步扩大。该结构的流行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人们的时代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语因其简洁,生动,快速传播,一时成了各界的研究热点。文章从典型的“被XX”切入,对其在语言系统中的级阶及词类归属,语义及其含义的甄选展开本质的剖析。通过级阶的下降与上扬,“被XX”生成并归属词这一级阶。其中,经级阶下降的词素“被”与“XX”分别提供部分理据,与规约的叠加整合为新词语义。其词类由句法的逻辑关系确定,因其在语言逻辑模板中的结构位置而明晰。最后指出“被XX”的分析对破解其他网络流行新语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语料分析“一个个的”与“一天天的”负面表达功能的异同并结合语义特征、语用原则、认知心理等角度探讨其成因。“一个个的”涉及对象多为“对方群体”,仍有较强的实体指称性;“一天天的”则没有己方/对方、单数/复数的侧重,逐渐与“时间复数义”无太大关系。负面表达功能的成因在于:“一个个的”和“一天天的”具有复数的语义特征,而事物数量超过程度常模容易引起否定评价;礼貌原则下真正的负面义成分被省略,省略规约化后,“一个个的”和“一天天的”逐渐具有语义句法的自足性;“个”和“天”在使用频率、语义功能上相比同类其他单音节量词具有突出特点。二者的功能差异与量词的不同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