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寅博 《社会科学论坛》2010,(20):194-196,204
2009年《建国大业》《风声》《十月围成》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以单部影片票房过亿的成绩成为了国产影片票房的支柱。主旋律影片不再仅仅作为执政党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工具,其渐渐具有的"寓教于乐"性质。商业化元素逐渐被主旋律电影所接纳,原有主旋律电影对于"严肃性"的诉求观念正在被大众文化中的娱乐性、消费性所解构。商业化与主旋律电影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现存的、公众可以看到的1922-1936年中国早期国产电影文本的实证性分析就会发现,1932年之前属于旧市民电影时代,在此基础上新兴的左翼电影、新市民电影,以及昙花一现的疑似政府主旋律电影、新浪潮电影和国防电影(运动),以其多元化的格局,又构成了1937年7月抗战爆发之前的1930年代中国电影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拍摄的电影《辛亥革命》,—改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套路,意识形态日趋淡化,叙事视角以小见大,审美权重多元均衡。这表明,我国主旋律电影其宏观意识形态和历史观点一直呈现出进步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李存霞  马腾 《兰州学刊》2012,(7):216-218
主旋律的诞生及其20多年的形态演变,是一种合乎历史规律和艺术规律的运动。社会转型时期观众审美观的变化,电影的产业化改革,国家在意识形态宣传上的软化处理……这一切推动了主旋律电影与时俱进,依靠其灵活适应性,不断更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汲取类型化、明星制、奇观化等商业因子,在国家意识形态和商业元素的交融统一中,在2007年左右实现了向新主流电影的蜕变。  相似文献   

5.
李春 《东岳论丛》2012,(2):11-17
"主流电影"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实践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主流电影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电影形态的出现,更重要的是电影观念和体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主流电影观念的分析,揭示工业体系下传播行为的有效性是不同视角的主流电影观对话的基础,并且提出判断主流电影的四个标准。引入"主流电影"的概念,建构"中国主流电影",其意义和作用在于,中国现有的"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的生产、创作和传播都存在明显的欠缺,因此,需在上述三种电影形态之上,整合各方力量,调和观念、立场的分歧,以此形成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合力; 同时,与国际电影观念接轨,借鉴世界电影工业发展经验,打造中华文化的电影表达,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以意识形态内涵为指向 ,注意教育观念是中国电影浓重的文化色彩。中国电影对旨意的要求比较直接而明确。但要警惕只有教化、只会附庸口号而没有实际艺术内容的庸俗影片。需要有严肃的深刻思想内涵的主流影片和有浩然之态的大器主旋律影片 ,艺术化强的主旋律影片是观众内心渴望的。道德伦理传统也是中国电影表述的重要方面。遵守人伦常情构筑情感世界和借助人伦情感来褒贬判断 ,成为中国电影常见的情感支撑点。  相似文献   

7.
论“新主旋律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主旋律电影在弘扬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诸多方面固然存在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概念化、模式化等一系列问题,难以真正摆脱观众乃至编创人员的冷淡态度,从而存在被受众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从20世纪末开始,这种情况已悄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不少新主旋律电影跳出领袖加英雄的狭窄模式,大大拓宽了题材领域,在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国家意志、人民性与时代精神的同时,汲取类型电影的商业娱乐元素,开始注重本土化的人情人性观照,并通过类型化的交叉与混合,给广大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从而为中国主流电影占据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另类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等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走向各异,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成为其中发展较快的类型.中国独立电影的快速发展有其历史契机与特殊语境.跨国文化资本运作下产生的中国独立电影,其"独立性"是相对的.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中国独立电影的制作,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正日益影响独立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向.底层视角将继续成为独立纪录片的重要特征,并可能产生新的流向.中国电影消费的特殊情境形成了盗版消费现象;盗版消费既涉及到法律道德问题、消费习惯问题,还涉及到全球影像工业的一体化对国内价格的影响问题,它已成为海内外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90年代的中国文化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主流文化的统摄力减弱 ,精英文化急剧衰落 ,而大众文化则借助市场的力量蓬勃发展 ,一跃而成为主导性的文化。处在这种大众文化的语境中 ,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发生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转型 ,走向世俗、贴近大众成为主旋律电影的自觉追求。革命战争及历史题材影片注重再现壮观的战争场景 ,塑造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 ,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 ;领袖传记和英模人物题材影片尽量使领袖平凡化、英模人物世俗化 ;日常生活题材影片则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际遇 ,努力发掘生活的诗意与温情  相似文献   

10.
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折射出的是多重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入变迁。其中,张艺谋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段始终具有相当的“示范”作用和社会蕴涵。以《英雄》肇始的古装大制作武侠影片则是一个进军“国际路线”的典型范例,同时体现出影响中国电影工业机制与文化接受的复杂动因。而在这一令人瞩目的电影“飞地”周边,则是“新主流电影模式”和政治主旋律电影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1.
电影《金陵十三钗》明显受好莱坞电影影响。它力求在主旋律电影要素、商业电影要素和艺术电影要素之间求得平衡,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和对人精神、心理、品性挖掘和表现的单一性,在运用画面、声响、情节等手段表现日军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中国人对侵略者的仇恨与反抗,高扬国人团结自卫的伟大精神和自是一家的价值理念时,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却遮蔽了同名小说的文化多元性和精神超越性,使电影的艺术回旋空间明显不足,对人性的张扬也缺乏丰富性和对比度,导致电影的创新性大打折扣,文化审美意蕴也存在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12.
主旋律电影再塑集体记忆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记忆对于建构社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前的各种经典电影文本所提供的中国革命历史镜像,是几代人头脑中有关中国革命历史集体记忆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后,既有的集体记忆出现了分化或断裂,进而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离散化状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重要载体的主旋律电影,面临的重要任务是不仅需要重新整合集体记忆,同时也要顾及到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因此,根据当下需要进行集体记忆再塑是必要的。本文探讨了主旋律电影再塑集体记忆的几种方式,以及再塑可能带来的困惑。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93-97
有效性问题是当下电影批评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困境。电影批评无法较好地适应电影创作的转型,电影批评自身的转型和分化带来的问题,以及电影批评与电影观众之间的矛盾分歧,都影响了电影批评效用的发挥。要增强电影批评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看问题,电影批评者也需要更新和调整电影观念、批评观念及知识结构,以更为开放、多元的视角进行电影批评。同时要改变电影批评的传统写作方式,完善批评的传播渠道,加强对网络批评和媒体批评的研究和建设。  相似文献   

14.
电影批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异,票房数字代替思想含量和艺术品位成为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热衷短暂的轰动,失去时间的重量,媒体的介入炒作颠覆了学理性推介.电影批评自身也发生了变异,传统的电影批评发言的主阵地是各类影视专业出版物,其影响的人群当然也只能局限在阅读者中.要寻求电影批评的突破,一是面临传统的文化美学批评的适用性问题,二是电影批评的疆域需要明确,第三即重视电影批评的品性问题,批评应站在更高的层面和从更深入的角度对电影作出令人信服的深度阐释,批评所应该承担的引导性、历史性.  相似文献   

15.
台湾电影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乡土写实主义时期、新浪潮时期、寂寞探路期。从总体上看,这三个时期奉行的均是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原则,其中,台湾独立发展的电影类型"青春电影"严格地说仍应从现实主义视角解读。台湾电影的未来则在于继续遵循现实主义创作路线,最终融入"华语电影"的大构架之中。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中国电影界出现商业电影题材类型单一、技术上缺乏创新、创作上漏洞百出和艺术电影票房欠佳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国电影界缺乏电影整体产品观念,没有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电影进步。电影整体产品观认为:电影产品是包括核心层、形式层、概念层、延伸层四个层次相统合的整体,任何一个层次的欠缺都会影响电影整体产品价值的实现。无论是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都应该树立电影整体产品观,从四个层面发力,取得艺术与市场的双赢,最终实现电影的整体产品价值,共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于传统电影而言,"真实性"是重要的美学范畴,电影的发生与发展表明,构成传统电影美学基础的真实性概念具有多重内涵,但数字技术带来的电影影像特性和叙事策略变化,使得电影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当前数字电影创作弊端的根源在于将工具理性目的化和价值化,而数字技术本身从创作动机、原则和艺术表现力来看,都并不意味着电影真实性的消解,在充分的主体性创造下反而能够展现更加丰富的艺术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李倞 《理论界》2014,(5):131-133
俄国形式主义美学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电影研究也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电影艺术的独立地位、电影技术、电影的大众化、电影的本体认识等方面。这些贡献不仅对于当时的电影研究起到了开创性作用,而且也对于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和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无疑丰富了电影创作手段,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美学空间,使人类制作影像的能力发挥到顶峰,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然而,数字技术对于电影创制者和观众又是一把双刃剑,在数字技术统领电影主流地位、制造电影奇观的同时,如脱离适度走向过度,必将是人文精神的坠落,也就等于电影丢却了灵魂而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工业的发展实践,特别是电影品牌的观念创新、内容培育与传播渠道维护将直接决定着华语电影的未来,是解放华语电影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市场竞争中积极培育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华语电影品牌是推行本土电影产业化政策的重要手段,更是未来华语电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