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是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为交际工具,但是在对同一外国人名的翻译上常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纯粹的语言问题,是两岸的中国人在选择作为注音符号的汉字来音译外国人名时,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用字不一致现象。事实上,这并不是单纯的用字问题,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语言心理,折射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微妙的心理差异。台湾的外国人名音译用字,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备于我"的"天朝心态",而大陆的外国人名音译用字,则表现出一种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渐趋淡化。  相似文献   

2.
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调查统计及定量分析法,从人名的用字情况、用字范围、单双名的比例三个方面对建国以来淮北地区人名进行调查与分析。经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建国以来淮北地区的人名用字虽有变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基本遵循中华传统文化对男女人名的要求,且多为常用字,人名中双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以"雎"字为人名于通行的历史著作及中国历史人名辞典或作"雎"或作"睢",歧异迭出.尽管当前通用作"睢",但如果考之于古代人名用字规律、史书中此字的异文情况及古代学者的音注,可知"睢"当为"雎"之讹误字.  相似文献   

4.
刘璐  曾茂 《延边大学学报》2022,(6):66-73+138
韩国和中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各领域的交流从未间断。韩国也属于汉字文化圈,社会生活文化也深受中国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韩国人名用的汉字不断变化和扩充。以韩国人名用字为切入点,从中观察韩国人的思想认知,发现韩国人名大多数使用汉字进行标记,只有少部分人名是用韩国语固有词或其他外来词进行标记。汉字是音义形的结合体,也是文化思想的体现,因此,可以通过对韩国人名以及相对应的汉字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窥探汉字的字形、字义对韩国人名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人名用字中体现的中华传统儒家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5.
人名是一个人的外在标志,是一个社会人与另外一个社会人之间相互识别的符号。人名中包含了很多深奥而又普通的意思,这些人名所含的意思也是语义学研究的内容。人物命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给孩子取名时,往往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和祝愿。乐意选用表示善良、美丽、健康、勇敢、聪慧、吉祥、优雅等含义的名字。因此,人的名字中蕴含了很多的含义,以期通过名字的用字来表现某方面含义的特色。本文通过对400名80后一族的调查,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该调查结果,期望能从中发现当代人名中仍然存在某些特点和规律。让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服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禁”即服饰禁令,是中国古代国家权力机制对社会成员衣着服饰进行强制干预的各种限制规定。其内容既包括对社会民众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乃至衣长袖宽的尺寸规格限制,同时也包括取缔某些社会服装,强迫社会成员改易他服,彻底废除原有服饰习俗的强权措施。历代服饰禁令的颁布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社会民众衣着服饰的自主选择权利,扼杀了古代社会成员穿衣着装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活力生机,从而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历史变迁,被打上了十分强烈的专制政治印记。  相似文献   

7.
人名文化作为社会成员彼此辨别区别的一种符号文化,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考察中国信史时代汉民族人名现象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中探寻与之相关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8.
针对人名符号理据研究问题,以汉民族人名现象为例,通过其人名用字和人名理据分析了人名符号所反映的不同时期民族文化内涵、社会历史背景和取名心理等,并进一步论述了人名符号理据研究的重要性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代维吾尔人名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古代维吾尔族人名的特点,并就维吾尔人名发展的轨迹、内容以及不同文化对维吾尔人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人名是替代人的符号,具有特殊意义。千百来人们给予了很多关注,建国以来有关汉人人名研究这一方面的论著不少,主要集中在汉人命名历史概论、命名艺术、人名中的文化及人名的用字情况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别号不同于绰号、徽号、法号等,它是由自取或他人提示而自己首肯的名号。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心理积淀.决定了别号的产生与盛行。对中国人来讲。人须命名的意义远远不止是一个标识的作用,而是意关治平之任的大事。而对迷蒙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则显示出别号产生的图腾与禁忌。  相似文献   

12.
怀远地名文化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怀远地名真实地反映了怀远的地理特征、经济生活、宗族观念、历史变迁以及源远流长的大禹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基于对怀远地名文化进行尝试性探索,以期挖掘出怀远地名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英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英汉语中都有着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丰富词汇,它们是语言发达的标志和文明进步的象征。试图从相同动物名称的同义现象与异义现象以及不同动物名称的同义现象三个方面对英汉动物的意象加以比较,这种比较研究可以使语言学习者从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从而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西周王朝确立的宗法制度中,"姓、氏"体现着人的血缘关系与贵贱身份,即"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此制度在春秋、战国之后被新兴的地主封建主义制度所取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意地混淆了姓、氏之别,既是尊重历史之变,更是对奴隶主贵族政权的否定。"名、字"(包括其他称谓)的使用则体现着人物的尊卑关系与作者的褒贬态度。《史记》通过对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的名、字、称谓的使用,准确地记录出了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身份,既体现着历史的本来面貌,更体现着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与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一个地方的命名总有其根据,或依据自然因素,或依据人为因素,一个地名要么反映了该地的自然特征,要么反映了该地的人文特点。涪陵地名的通名主要以地理形态特征、建筑物和行政区划为命名依据,专名主要以地理形态特征、动植物、姓氏、生产活动、历史故事人物、宗教传说等为命名依据,文章从命名依据中探究了地名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风波>中七斤一家的重量人名是其小说中常用的数字人名之一种.作者结合秤的度量标准的变化和人的生理规律,经过仔细推算确定、使用的重量人名,在表面的民俗现象之下,暗示出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经济凋敝,民众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生存现实.这与小说反映的民众的精神意识相辅相成,完整勾勒了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在经济状况这一层面表达了鲁迅对社会变革的深重忧虑.  相似文献   

17.
《广雅疏证》以"凡"语说明"名"、"实"、"义"关系情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雅疏证》以"凡"语说明"名"、"实"、"义"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两种情况:一、以"凡"语说明某些"实"之得"名"缘由和某些"名"所指的"实"的内容范围,指明"名"与"实"之间的关系。二、以"凡"语说明相同、相近、相因之"义"分别用相同之"名"或音同音近之"名"表示,指明"名"与"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域名的法律特征、法律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域名法律保护的三种途径;承认域名权作为民事利益受法律保护的基础保护;肯定域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注册为商标的强化保护;对驰名域名提供的特殊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人名这一体系存在诸多规律和特色。通过对2352个样本进行调查归纳,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人名在语音、用字和构造方面的规律和趋势,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人名的命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人名作为称呼语,与社会背景、时代风貌、日常生活等因素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处在宗族谱系中的人名,由于宗族仪轨的约束,同时还带有某种宗族文化的色彩。本文从陕西省《米脂县万丰里高氏族谱》中的人名入手,对此族谱中人名的变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做出分析,并指出宗族中各代子孙按照族谱所定"起字"取名的情况正在消亡,族中人名典型地反映出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