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不仅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带来了社会观念演变的活跃期。图书馆的改革同其它各项改革一样,引起了人们的观念更新。所谓观念,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在哲学上通常认为它与意识、精神同义;在心理学上,则指一切由认识作用而产生的感觉、想象、概念等。马克思曾经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人们对图书馆的观念,正是图书馆的藏书、设备以及社会功能等等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我国,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那些不适应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要求的旧观念、落后观念正在被摒弃,而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观念、进步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并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小平同志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曾指出:“我们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大胆探索同时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改革搞好。”正确认识和总结我国图书馆界的观念更新,对全面搞好图书馆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就是社会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能够直接改变现实,具有直接现实性,同时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纽带、桥梁。因此,实践是检验思想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标准。  相似文献   

3.
把彻底消灭一切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最终革命目标的无产阶级,肩负着改造世界的重任。改造世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人的改造。对人的改造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须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一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能否正确地认识人的改造,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策略,关系到革命的成败,革命是否能顺利发展,民主革命阶段我党在人的改造上执行了正确的政策,大大推动了革命事业胜利的进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在人的改造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就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相似文献   

4.
基本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原理内容: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只有在实践中,人的感觉器官才能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使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客观事物才能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形成人的认识。事实告诉我们,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获得的;人们关于阶级斗争的知识,是在阶级社会中通过阶级斗争的实践获得的;科学实验作为一项独立的社会实践,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指导意义: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举例说明:“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  相似文献   

5.
(一)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不仅是毛泽东同志认识论的唯物论前提,而且也是毛泽东同志认识法的唯物论前提。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法是与主观主义的方法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概念、理论不过是人的头脑对外部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觉的反映。这一简单的唯物论常识要求人们只能从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去寻求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人生观,是指正校大学生对人生目的、意义以及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它是人的社会性、阶级性、民族性和社会集团性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因而,大学生人生观是他们籍以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内在尺度,也是他们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内在标准。它影响、调节着大学生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制约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范围,决定着他们的生活目的和发展方向。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既是一个人求知识、出见识的黄金时  相似文献   

7.
王文格 《南都学坛》2010,30(3):135-136
一、形谓旬的认知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结构特别是语法结构跟人们对客观世界(包括对人自身)的认识有着相当程度的对应或"相似(iconicity)"关系,或者说语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经验结构(即人认识客观世界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结构)的模型.王寅、王德春等学者认为"相似性"不是指语言形式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是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相似性"应当被看作一种理据、一种解释语言的认知动因.同样的道理,形谓句就体现了人们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反映,因此形谓句的语义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部分的教科书中,都强调认识依赖于实践,认为认识是主体(人)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头脑对于客观世界(客体)的反映,强调了认识对客观世界的依赖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却忽视了人这个认识主体的自我修养在认识中的作用,似乎人们只要不断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忽略了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自然素质、文化素养、情感、意志等因素,对认识的影响,这就不利于正确地理解和阐明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素质的人参加同一  相似文献   

9.
1.自由与人性。自由是人所特有的问题。虽然有时我们在把笼中的鸟放走时,也说还你自由。这无非是表达了放鸟者的心情而已。为什么自由是人所特有的问题呢?因为,人以外的动物,其存在和发展取决手外部给定的条件。有这种条件它就能存在和发展,没有这种条件,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人则不然。其存在和发展不是取决于给定的外部条件,而是取决于他对给定的外部条件的改造;或者说,取决于他改造客观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就是要超越和扬弃现有事物的规定性,重新来规定对象。生产越发展,即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越大,重新规定的可  相似文献   

10.
真理,通常被人们定义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或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②。这似乎已成无可非议的定论,但仔细一分析便可发现,这种定义是不科学的,起码是不严密的。因为,这两种关于真理的定义是一致的,即都是把真理局限于主砚的范围之内,同视为“意识中……的内容”。然而,“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相似文献   

11.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时运凯(抚顺市讲师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以及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成果的总和,是对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精神文明必须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 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带来社会上的各种变化,而在思想领域与人们头脑中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发生的矛盾,又是这些变化中最主要的。“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 (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所以包括道德在内的一切新观念,都应该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这些都要求人们观念更新。观念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反过来又影响和支配人们的行动,观念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的实践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人自觉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主体的目的性、选择性和时代局限性,实践的结果有成功或失败两种可能,对实践结果的评价就涉及到主客体之间利益关系也就是价值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其价值观的内在统一。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完善和发展就是依据实践价值观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一开始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问题,深刻地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指出:“马克思主义把科学规律——无论指自然科学规律或政治经济学规律都是一样——了解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这里,斯大林明确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无论自然规律或经济规律,它们都独立地存在于人们的意志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只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谁违反客观规律的要求,谁  相似文献   

15.
艺术虽然是生活的反映,但是反映生活的文艺家,却不能机械地照抄生活,又不能任凭自己头脑的随意想象而虚构,而应出于生活的真实,遵循生活的客观规律,以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概括,把生活历史的本来面貌反映出来。这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显著特点。列宁说:“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依赖于它,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哲学笔记》200页)艺术创作这种实践活动也不例外。艺术家取材于客观现实,以它的内在规律来调整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唯物史观依据主要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文化反映经济和政治,又对经济和政治有能动作用,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等.  相似文献   

17.
概念,作为人这一认识的主体所特有的意识现象,它是叵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从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别反映事物的本质、布物的全体及其内部规律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意识以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时.经过了思维的一番加工制作.从而抽取和概括出事物一般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以概念的形式固定下来.所以,就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来说,它是主观的.但就其反映的是“客观世界”来说.它的内容毕竟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又是客观的。可见.概念是客观世界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但要真正科学地解决概…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体现人的能力和依赖于人的能力建设,能力建设从本质上说是知识经济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人的能力的唤醒和激发有着更为迫切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从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不难看出人们怎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入地发现客观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人们认识客观规律,是一种极为复杂而艰巨的过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人类积攒起来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学习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科学知识,并能在实际中应用,而不是去发现客观规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有其特点的,但它和人们在历史发展中认识世界的过程又具有共同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许多逻辑学专著和教课书在概念分类中都涉及到虚概念。很多人也承认虚概念是一种概念。但对虚概念的解释却多失之于片面。有的说虚概念“既无外延,也无内涵”;也有的说虚概念“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概念”,或“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幻想”。而且他们多以“上帝”、“神仙”、“乙太”等为例论证虚概念的荒谬。这些论述否定了虚概念存在的意义。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既可以反映客观,也可以反映主观。因为人类是有语言思维的高级动物,不仅能反映客观上存在的事物,也能反映因受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的(或构造的)现实中尚不存在的“主观世界图景”。这种思维中产生的图景是人类特有的创造。人们在进行思维时往往也要运用这个“主观世界图景”,并命之以“名”(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