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佐发 《社会科学》2022,(1):119-129
公司正常经营状态下,董事对公司及股东负信义义务,债权人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人,不是董事信义义务的受益人。从接近无力偿债到进入事实破产状态,公司成为破产法语境下的财务困境公司,董事的信义义务发生转化,债权人进入公司治理,成为董事信义义务的受益人。董事信义义务的转化是在困境公司拯救的背景下展开的,必须把公司法与破产法衔接起来才能构建有效的董事信义义务转化制度。应该以最大化困境公司的价值为目标确定董事信义义务转化的基本制度要素。这些要素包括:董事信义义务转化的触发条件、董事对债权人所负信义义务的基本内容、债权人作为信义义务受益人的基本权利以及信义义务转化后董事的抗辩权。  相似文献   

2.
论股东知情权的权利结构及其立法命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一项独立的集合型股东权利,股东知情权的权利构成包括积极权能(查阅权、质询权)和消极权能(信息接收权,与公司信息披露义务相对应).相应地,股东知情权制度体系包括公司法上的股东查阅权、质询权制度和公司法、证券法上的信息披露制度.合理的股东知情权制度设计能够为解决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供有效的公法、私法上的双重制约机制.我国股东知情权的立法架构应当体现公司信息披露与股东查阅权、质询权制度在内容上和救济上的协调,并区分公开公司、封闭公司进行区别立法,安排与公司性质相适应的、内容协调的股东知情权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蔡伟 《兰州学刊》2005,(5):195-198
公司契约理论是关于公司本质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当代的公司契约理论认为公司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契约束,公司管理层、股东、董事和债权人等都是这些契约的主体.公司契约理论为公司股东股利分配请求权的实现过程中的相互制约机制提供了一种解释模式,这些相互制约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董事对公司承担的义务、股东、债权人、独立董事和公司的自身状况等.鉴于公司契约制约机制的不足,现代各国公司法都对公司股利分配的实体和程序条件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但我国公司法在这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债权人与股东一样通常是公司重要的出资人,也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必然要与股东、经营者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并总在进行着相互的博弈。在动态情况下,委托—代理关系是在不断转化的,但转换的基础依然是代理成本、治理成本的大小,以及与由谁承担这些成本等契约问题。债权人与股东都是在权衡这些成本和收益的前提下,选择参与公司治理的策略,并在这个机制下逐步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5.
独立董事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保证董事会独立于公司控股股东和内部经理阶层 ,减少股东和经营管理人员之间、控股股东和公众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该制度体系应包括独立董事的消极任职资格、积极任职资格、提名、选任、薪酬和职能等各个事项。在制度设计过程中 ,应注意制度的体系完备性和可移植性  相似文献   

6.
公司董事、经理权力逐渐扩张,股东权力越来越弱,为防止公司董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越权行为的发生,切实保护股东利益,应进一步完善股东质询制度、股东提案制度及股东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7.
要约收购信息公开制度有其必要性和规范内容,完善我国要约收购信息公开制度,要完善其内容,明确强制收购要约义务的条件,承认要约收购中目标公司股东的撤回权。  相似文献   

8.
要约收购信息公开制度有其必要性和规范内容,完善我国要约收购信息公开制度,要完善其内容,明确强制收购要约义务的条件,承认要约收购中目标公司股东的撤回权。  相似文献   

9.
"公司法人格否认"特指于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之际为了保护债权人利益而在个案中否认公司的法人人格,所谓"广义上的公司人格否认"并非自立自成的固有概念;在现代企业法律形态上,公司独立人格与股东有限责任相辅相成,在个案中否定了股东的有限责任也就意味着否认了公司法人人格,针对公司法人格否认称谓不当的指摘建立在"无限公司"、"两合公司"的错误译称之上,故不足为据;否定法人人格与股东有限责任的一体两面性不仅不符合我国继受的法律传统,也非对于合伙等非法人组织法律地位的正当界说。通过追究董事、经理责任难以有效治理控制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而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确立则可成为根治问题的直接把手,也是世界范围内公司立法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10.
叶敏 《兰州学刊》2009,(11):152-155
公司重组在大部分情况下会涉及到控制权的转让,即对公司资源和相关权力的再分配。由于控制权转让交易的复杂性、重要性和终结性,这类交易对公司和利益相关人的影响是重大的。在多重利益冲突中,为了保护公司及少数股东、债权人等公司利益相关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控制人的法律监管,建议完善《公司法》、《证券法》中的相关制度,包括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董事忠实义务、控制权转让交易审查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当对赌协议进入履行阶段,目标公司只能以减资方式履行回购义务势必会侵害到目标公司的分配自由,因此,公司法需明确资本维持原则的双重含义,得以在保护债权人的同时,归还目标公司本应享有的分配自由;投资者与原有股东间以合同的形式对各自权利、义务的安排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只要不具有负的外部性,外力不应加以干涉;目标公司董事会对合同义务的履行并不影响其在忠慎义务下对其他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针对股权回购式对赌的履行问题,公司法可从资本维持原则的准确运用、合同自由的充分尊重和忠慎义务的切实履行等三个层面,合理平衡异质股东间及其与债权人间的相关利益。  相似文献   

12.
在关联交易中,关联人往往会滥用对公司的控制权或重要影响力,从事损害公司、公司的中小股东以及公司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活动,因此,国外很重视对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我国现行《公司法》有关关联交易的法律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吴长波 《兰州学刊》2007,(5):120-124,42
在公司清算中,之所以出现公司解散后长期无人清算或根本没人清算、清算中出现各类损害以债权人为主的利害关系人利益的情况,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法律对作为清算义务人(也有人称之为清算主体)的股东之责任规定不够明细.为保障公司解散后清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实现以债权人为主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在《公司法》中对股东的民事责任加以具体规定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公司法作为调整公司组织和行为的规范,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股东的保护。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作为一项保护异议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基本法律制度,现已被多数国家所采用。我国在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中也引入了该制度,但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显得并不成熟,仍存在诸多问题。对该制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深刻分析,并从比较法的视角对我国《公司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股份有限公司的缺点也日益暴露。其中最为明显的缺陷就是大多数中小股东由于持股份额太小,在公司没有发言权。加之信息的高度不对称,中小股东又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其利益很容易受到少数控股股东和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的侵害。股份有限公司中小股东权益受到侵害已成为现代股份公司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建立完备的法律保障体制,对股份有限公司小股东利益加以有效的保护,已成为当前公司治理中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本文拟对该问题加以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我国公司治理问题的实质主要是大股东与少数股东的利益冲突,而且由于政府常常身兼大股东的角色,所以这后一种冲突还表现为政府多重职能引发的冲突。把握这一点对于理解政府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及作为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一部分的国有股减持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立完善的上市公司风险防范法律制度是避免和减少上市公司风险,保护股东利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公正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8.
"公司监督机制失衡症" 和独立董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股份有限公司普遍存在监督机制失衡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公司法>关于股东大会的运作程序和监事会的监督权限及督促监事会履行职责的制约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在现行<公司法>框架下实行的独立董事制度并没有消除<公司法>的上述缺陷.而在实践中独立董事实际上又难以保持其独立性,尤其难以独立于公司的大股东和董事会,同时,独立董事既缺乏勤勉履行其职责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手段.因此,独立董事难以承担起监督制约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的任务,独立董事制度并非医治"公司监督机制失衡症"的良方.要根治这一顽症,必须从消除、弥补我国<公司法>的缺陷入手,修改、完善<公司法>有关股东大会和监事会的规定,强化股东大会和监事会的法律地位,充分发挥其监督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指对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如果由于股东不正当的目的而滥用法人人格并因此对债权人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法院可以基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否认该法人的独立法律人格,并责令其股东直接对法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对有限责任制度的一种反思,其目的不是消灭公司的法人人格,而是在具体个案中,对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一种利益权衡。  相似文献   

20.
公司资产,不可避免地面临公司控制股东或者管理层滥用有限责任、欺诈处置资产的危险.从公司信息不对称、控制权不均衡角度考量,保全公司资产要求公司控制人公平行使控制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