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力研究——以南京为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南京区域金融中心为研究对象,选取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作为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标准,运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和断裂点理论对南京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力进行度量,明确了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论证了南京“承接上海、合作苏杭、辐射中西部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的合理定位,提出了未来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增强辐射、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扩散的时刻是否已经到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集聚水平是否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本文以此为研究目标,利用1998~2007年规模以上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库详细分析了制造业区位分布的变化.我们发现,尽管沿海地区仍然是国内制造业的集聚区域,但是以2004年为界,制造业集聚的拐点已经开始显现;具体说来,在1998~2004年期间由于浙江、江苏与山东等省份的产业集聚能力增强致使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呈现出集聚趋势,在2004~07年期间由于广东、江苏与上海等省市的产业向中部地区与北部沿海地区扩散,使制造业总体上呈现扩散趋势.同时,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说,地级城市间的制造业集聚水平仍然较低.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方案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金融的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基础。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金融发展现状的考察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金融中心一个基础,两个体系,三个中心的设计方案。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金融中心应该以金融体系基础的建设为起点,以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风险投融资体系、农产品期货交易与定价中心、金融信息服务中心、金融教育与科研中心五大特色功能辐射中部地区,成为国家区域性功能型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变迁为视角,分析了建国以来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了在区域经济战略及其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活动在国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作者认为,随着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国土开发开始呈现集中均衡式空间开发战略,中国经济活动在国土空间上的大分散、小聚集将成为一种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东亚经济持续发展,新兴金融中心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东亚地区各金融中心将以自身的比较优势各展其长,互相依托,而不是此起彼消,其发展前景将形成四个区域金融中心和三个次区域金融中心,共同构成21世纪东亚地区金融中心南北分布的新格局。上海金融中心有其独特的比较优势,特别是与香港、新加坡相比,具有既古老又年轻、人地优势、根基深、发展潜力大四个突出优势。它将与东京、香港、新加坡并列而成为东亚的区域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6.
谢沛善 《学术论坛》2007,30(9):89-93
金融集聚及其效应的影响导致金融中心的产生.构建泛北部湾区域性金融中心,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区域经济合作成效的战略抉择.但其约束性条件也是明显的.文章提出了构建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满足区域发展资金需求为特征的区域性筹资型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内培外引,加快金融机构集聚速度;整合资源,构筑完善的市场体系;推进金融创新,吸引金融资源集聚;注重区域性金融生态建设等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7.
空间俱乐部收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异质性具有内在的关系。空间相邻的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往往表现出空间相关性,这些连片区域在空间外溢引致的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作用下极容易形成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而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成员之间则表现出空间异质性的关系。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发达区域总是成片相连地布局,而欠发达区域也总是成片相连地分布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对京津冀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测算的基础上,以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深度刻画雾霾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构建空间、时间双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SDM)对产业集聚能力、效益、规模对雾霾污染影响的分析表明:1.京津冀基本形成了北京、天津为双核心的“中心—外围”空间辐射的分布格局;2.京津冀雾霾污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产业集聚能力与效应能够显著降低雾霾污染,而产业集聚规模则会加剧雾霾污染。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经济:一个多层次核心——外围综合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经济处在内外多级分层的交汇中心,外部须同时面对中西部地区和同属沿海地区的其他两大工业化地带的互动力量,内部构建在三个层次的区域科层之上。本文主旨就在于解析这个多层结构的区域经济内外互动,构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研究揭示,与多层区域结构一致,存在多级政府干预;与制度转型的未完成及对外开放超长发展相一致,存在多种类型的微观主体;多个层次的区域经济互动的主基调各异;可以按照新经济地理学范式构建一个多层级的核心—外围分析框架。按照目前业已成型的区域经济互动格局,可对这个框架下多层的核心—外围区域分野提出一些合乎逻辑的推论。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增长中的“中心 -外围”结构  事实告诉我们 ,经济增长在地区与地区之间总是不平衡的 ,无论是在一国范围内 ,还是在世界范围内 ,经济增长都是由一种中心与外围的结构所推动的 (罗伯特·吉尔平 ,1987年 )。在这种既定的经济增长的结构下 ,中心与外围通常是按照以下的规律进行分工的 :中心是经济的增长极 ,而外围则是中心的辐射极。中心作为经济的增长极 ,既有集聚效应 ,又有扩散效应。所谓集聚效应是指各种要素与资源由外围向中心的流动 ;而扩散效应指的是商品、服务与技术由中心向外围地区的转移。外围作为中心的辐射极 ,通常只具…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振兴金融须先行,金融产业集聚是促进金融产业发展,提升金融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运用区域集聚度指标对福建省金融产业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评价,深入分析了现有的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旨在为福建省制定金融资源分配方案与金融产业合理布局,促进福建省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福建省内已经产生金融产业集聚现象,其集聚水平在不断上升,且金融产业集聚不仅可以整体促进省内经济发展,更可以通过使省内三次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6,(6):68-72
本文运用区位商指标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制造业30个行业的集聚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各省市已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产业,沿海地区形成了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集聚,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以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对各省市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产业集聚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一定作用,但作用效果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任务将由上海和上海周边地区共同承担 ;沪浙经济关系并非单纯的中心与边缘、“吸纳”与“扩散”的关系 ,而首先是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的关系。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对浙江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接轨上海主要涉及市场规则一体化、交通设施一体化、产业分工与产业政策协调等三大议题。接轨上海应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接轨上海与接轨国际、“中心”与外围等三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建国以来区域经济战略及其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下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演变,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国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国土开发的新战略和空间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以沿海地区开放开发战略为标志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和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国土开发格局相应地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海沿江并重时代,而沿江发展战略也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于统筹长江流域和全国国土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集聚现象日趋显著,我国已经形成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的地理集中空间。集聚效应成为吸引经济行为与金融活动的向心力。为了研究金融集聚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强度关系,通过空间关联度Moran’s分析金融集聚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定量衡量两者的影响机制、金融集聚空间差异程度以及区域金融、经济发展与溢出效应之间的协同关系;同时论证了金融的深化将随着产业规模达到最优后持续扩张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资金缺口扩大速度超过募集资金速度;金融集聚引起溢出效应刺激了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以扩散的趋势带动着邻近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芳芳 《晋阳学刊》2013,(6):128-135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在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典型代表——北京市为案例,描述其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状况,并基于6大主城区的数据,利用扩展的C-D函数及混合面板模型对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北京市金融业已形成良好的金融集聚态势;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金融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推进速度的地区差异: 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与制造业向沿海地区的集聚,我国城市化步入加速阶段.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可以发现,各地区城市化推进速度差异巨大,沿海地区城市化在原先较为薄弱的基础上推进速度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城市化在原先较高的基础上推进速度相对缓慢,而其余地区城市化推进速度快于东北地区,从而在时间趋势上表现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趋同.  相似文献   

19.
发展普惠金融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课题。依托普惠金融发展指标,构建综合的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指数(IFI),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定量分析普惠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十分迅速,但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呈东、中、西部梯度递减的格局;普惠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效应显著,但作用效果存在地区差异;此外,普惠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于金融深化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物质资本集聚度、人力资本集聚度以及就业密度衡量服务业集聚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服务业物质资本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呈弱化之势,人力资本集聚度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也由正转向负,而服务业就业密度、经济开放水平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该注重加强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协调发展;同时应提高我国服务业的集聚度,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