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加晓昕 《天府新论》2006,4(1):154-157
类推就是类比推理,也叫类比法。从逻辑学上讲,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及以上)事物在某些形式或属性上相同或类似,进而推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式。比如说,甲类事物具有A、B、C、D属性,乙类事物具有A、B、C属性,就推断乙类事物也有D属性。很明显,这种推理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商品?大家的意见还很不一致.要弄清什么是商品,首先应该看什么是商品的质.各种事物都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什么是商品,什么不是商品,就看这个事物是否具有商品的质,抓住商品的质就能把它和其它的事物区别开来.我认为商品的质就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不具有这两种属性的事物,就不能叫做商品.如产品(指直接分配的劳动产品)它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由于质的不同,才有可能把商品与产品区别开来.但有的同志认为,商品  相似文献   

3.
论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是道德科学的重要课题。真善美与假恶丑相对立而存在。真与假是事物真实存在或虚幻伪造的属性,这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是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善与恶是人类思想行为对社会是否有利或有害的属性,只有人类存在善与恶的问题,这是道德论方面的问题。美与丑是指一切事物的具体形象是否生动、感人,以引起人们喜悦或厌恶感情的属性,是美学方面的问题。它们是事物的三类具体的属性,都是价值范畴,都有评价的问题。只有人类才能进行这些评价。真善美不是并列的,但可以统一,统一的基础是真。马克思主义教育人们,就是要达到这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论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观的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比较哲学角度对中西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儒家中庸观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 ,两者有五方面的共同点 :(1 )都视中道或中庸为最高的德行 ;(2 )都把中庸视为主体正确的价值评价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 ;(3)都体现了主体情感行为上的辩证特性 ;(4)都充满着重智精神 ;(5)都具有相类的出发点和目的性。两者还有六方面的区别 :(1 )纯粹的道德伦理观与哲学世界观的不同 ;(2 )实践生成论与天赋人性论的区别 ;(3)法律论与道德论的区别 ;(4)中间阶级性与全民性的区别 ;(5)自愿性与自觉性的区别 ;(6)结构“中间”论与过程“时中”论的区别。两者的同异性主要源于人类实践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以及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5.
固定性是事物本身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它是事物生存的条件 ,能够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 ,构成矛盾态势性中一个层次里的方面 ,也是人们借以区别事物、指导事业成功的必要环节。固定性长期以来被埋没、丢弃、贬斥的倾向应该纠正。不讲固定性在理论上是片面的 ,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6.
一、差异包含着矛盾的因素,但不等于现实的矛盾差异与矛盾各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不能加以混淆.客观世界是各种事物及其关系的无限总和.每种事物在其内部和外部都有许多规定性(属性、质、特征、等等),这些规定性之间的不同,就构成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就是哲学上所谓差异或区别.同时,客观事物也普遍地存在着联系.事物的联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外在的联系,又有内在的联系;既有非本质的联系,又有本质的联系;既有偶然的联系,又有必然的联系,等等.所谓矛盾,就是事物一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事物对立面之  相似文献   

7.
<正> (一)由于中间方面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事物的一分为三是普遍的。首先,事物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决定了中间方面的普遍存在。事物之所以成为一个统一体,从一定意义上讲,正在于它的对立两极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和过渡,从而形成中间方面或中间环节把对立两极联结起来。对立的每一极都具有两种属性,每一极既是自身的已者,又是自身的他者;既具有肯定因素,又具有否定因素。正是各极皆具两重性,它们有共  相似文献   

8.
一价值——一种普遍的客观关系在哲学的高度上理解价值,这些年来人们提出了许多观点。把这些观点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四大类。 (1)事物自有论。认为价值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属性。无论与人发生关系与否,这种价值都存在着,而当其与人发生关系时,不过是把这种早已具有的价值实现了出来而已。价值就象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大小轻重方圆等等属性一样,并不取决于它是否与主体(人)发生关系,甚至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自在的植物之性、动物之性而言,人类之性是自为的性。人类之性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有社会属性。人类之性的自然方面隶属于社会方面,并且为社会方面所规定、影响和制约。经济关系对人类两性结合方式的制约,典型地表现出人类之性的社会特质。人类性活动不只是受到社会的制约,它还反过来给予社会以深刻影响。为了减少或消除性活动对于社会的有害影响,就必须有一把用以衡量性活动正确与否的尺子。这样,就产生了对于性道德的客观需要。性道德的设定和实施需以人的心理条件、主观能力为基础。理性、意志、情感是使性道德在主观上成为可能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陈连山在 2 0 0 4年 8月 12日《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 ,过去被批评为形式主义的把口头性视为民间文学首要属性的观念才是真正具有客观认识基础的一种观念。第一 ,口头特征是民间文学与一般书面文学最明显的区别 ,因此可以作为民间文学的代表性特点。第二 ,口头语言是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11.
论本质属性     
一在形式逻辑(或称普通逻辑)中,关于概念的本质问题,有一种较为流行、较为公认的,也是我个人所赞同的观点,即认为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呢?——这是形式逻辑概念论体系上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归结起来几乎所有的人都把本质属性理解为仅仅是事物的特殊属性(或称特有属性),即一类事物(或一个事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类事物(或他个事物)的属  相似文献   

12.
论本质属性     
形式逻辑以属性一名词来表示事物或概念之间一切相同和相异的东西。例如某甲和某乙同是中国人;一个热情,一个冷淡。中国人是他们共通的属性;而热情与冷淡则是他们各自独有的属性,是把他们互相区别开来的一种属性。有些人因此就以性质来解释属性,以为中国人、热情、冷淡都是一种性质。其实,属性的范围比性质为广大。事物的同点、异点除了从性质显示出来外,从状态、行为与及行为的动机、行为的结果等等也可以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3.
康德把矛盾的根源归给理性的"幻象",而不是实在本身.黑格尔则认为,"知性"层次的思想必然会导向肯定诸矛盾性陈述为真,而在"辩证"思维的层次,矛盾则可以被视为有限事物可变性的表现,即有限事物因其本性与自身冲突而变为其他事物的必然趋势.对马克思来说,康德和黑格尔所关切的思维中的矛盾,仅仅是诸如社会等客观可变的事物之存在方式的反映或概念表达.也就是说,存在着被建构为对立面的统一的诸系统,因为那些内在于其本性的冲突,它们具有变成不同于其当下之所是的趋势.双真法(dialethic)是普里斯特(G.Priest)的逻辑学说,它肯定诸矛盾性陈述的真.用双真法去解读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有助于深化对辩证法的合理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思维是用词语进行的 ,英语也是思维的工具。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思维是存在的反映 ,语言是形式 ,事物是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矛盾的联系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句子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的 ,句子有结构是由于它所反映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联系就是结构 ,英语语法就是研究语言结构方式的。在英语句子中 ,体现事物属性的句子成份有谓语、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等 ,它们在形态变化、联系对象及层次作用等方面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李继武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给不可知论下定义时,都把否认世界的彻底可知性当成是不可知论的重要含义之一。在它们看来,由于无限延续的人类具有把宇宙一切事物都认识完毕的能力或无限性,因此,“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16.
张兵 《兰州学刊》1998,(1):52-55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与人类文明史同步。一般而言,某种文化的特征或蕴含均具有显形与隐形两个层次,而隐型层次的文化形态却较难把握。对于地域文化特征的确认与把握较多的是在隐型层次,即通过对某些显形文化特征的认识与了解,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层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方法之用于史学领域,究竟蕴含几种比较类型?又各有什么功能?本文试图通过“史学比较系”、“异、同”概念的两个层次和四个“比较素”来回答这个问题。历史比较,如同任何事物的比较,无论是比度、量、质,比模式、结构、内容,比结果、影响、作用……,均可纳入异同比较的范畴之中。但是,历史的比较与其它事物的比较有所不同,它带有自身的显著特征。历史比较中的任何具体内容(对象)都发生于以往某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之中,这时间段或时间点又属于一定的社会阶段形态。于是,任何历史事物的比较,都是在一定的社会阶段形态之上进行的比较,各社会的阶段形态就构成为史学的自然比较系。史学自然比较系存在着“异、同”之差,即在相同与不相同的社会阶段形态之上比较的差异,该差异构成史学比较中的基础层次。在这个层次中,相同的社会阶段形态,用 A 表示,不同的用B 表示。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地震已届周年,痛定思痛,是该对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的发展应持什么样的教育定位进行必要的反思了.5·12汶川地震具备所有自然灾害的共有特征:其发生是自然的,其恶果是社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灾害毁灭了社会的物质存在、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真正的救灾和灾后重建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的重构.在灾后社会的重构中,我们要思考并实践的就不只是,对于教育而论,校舍的合乎防震抗震标准的重建;将与之相关的投入、设计、建筑、监控等制度化;加强防震抗震救灾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而是这些教育的工具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的东西将围绕什么价值重构.文章以此思考为中轴,从教育的工具层面、制度层面及价值层面进行了全方位反思,认为要解决好人的发展与自然物、与人为事物的关系,必须改变把教育定位于单纯、被动地或适应自然事物,或适应人为事物(政治、经济、科学等)发展需要的观点,而要回归到以人的生命基础发展为本的并与自然事物和人为事物互动的位育之上,从而构建人类与自然,人类群体与群体,人类个体与个体,个体内在自身的诸方面和谐.  相似文献   

19.
张建 《江汉论坛》2001,(2):45-47
本文认为控制理论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带来有序、稳定、和谐,但不能对可控的方法过于依赖并加以滥用。控制理论因对象的不同而出现适应程度上的差异。非控理论是对控制理论的补充和矫正。认识事物,为了使事物或关系有序,采取可控还是非控应视事物或关系具有哪一种属性而定,要具体分析、具体选择。人类在处理自然之间、社会之间和人自身的关系时,可控和非控理论都将发挥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质不同于性质,它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最高性质。文学本质问题与学科体系互相关联。文艺学可以划分为元文艺学、一般文艺学和各别文艺学三个层次。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并非一般文艺学,而是各别文艺学层次上的一种理论,它是从社会角度观察文学的结果,是文学社会学或文学政治学,它所阐明的是文艺的社会政治属性而非文学本质,文学本质问题则是一般文艺学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文艺学关于文学本质的结论与意识形态论文艺学关于文学社会政治属性的结论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