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3年底至1974年初,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其中《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等四种古佚书。1976年,文物出版社将这四种佚书单行出版。《出版说明》指出:“这四种佚书,本来各有名称,即是《经法》、《十大经》、《称》和《道原》。因《经法》是其中的第一种,内容也比较重要,所以这次出版,就以它作为本书的书名。” 关于《经法》等佚书的书名问题,学者们作了有益的考证。高亨、董治安两位同志认为,第二种佚书《十大经》可能就是《汉书·艺文志》里的《黄帝君臣》十篇;唐兰同志认为,这四种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里的《黄帝四经》四  相似文献   

2.
东汉时期的诔文已经形成了一种标准的模式,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文风的变化,东汉诔文出现用典、对偶、声韵、藻饰的现象,开始骈化且趋势日趋明显,显现出东汉诔文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汤君 《天府新论》2001,(2):65-69
赋在魏晋南北朝是真正而完整的文学形式.其丰富的主题和题材主要反映了乱世文人的忧患意识、恓惶情绪和他们对玄理世界的不断探求以及对美好理想境界的热切憧憬,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深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司法述论     
公司法述论周友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这一重要法律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司法律制度的确立,表明了我国自八十年代以来试行股份制的企业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的正式肯定和确认。公司法律...  相似文献   

5.
薛瑄述论     
<正> 一、创立河东学派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永乐十九年(1421)进土,山西河津县南薛里(今山西万荣县平原村)人。累官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清。隆庆五年(1571)诏从祀于孔庙。著作有《薛文清公文集》、《读书录》、《读书续录》等。薛瑄出身于一个职业教育家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和薰陶。其祖父薛仲义生活于元末,精通经史,适值元乱,教授乡里,不求仕进,对薛瑄进行了启蒙教育。其父薛贞生活于明初,做县儒学教谕官三十余年,虽秩卑禄薄,但克尽职责,成绩卓著。薛瑄侍父左右,“闻其称古之人某为大儒,今之人某为伟士,因窃自私记于心曰:彼亦人耳,人而学人,盖  相似文献   

6.
均田制述论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历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存在了将近三个世纪。本文试对这一土地制度进行初步探讨,就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一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解散了原来的氏族组织,使其成员定居下来,成为国家的编户。这一重  相似文献   

7.
宋太宗述论     
宋太宗是在一个不稳定的条件下接续太祖的事业,成为北宋继往开来的第二代统治者的。而在他本人各方面的条件都远不如太祖的情况下,要完成把北宋推向繁荣的重任,他就必须努力做一个明智的皇帝,给朝野上下树立治世之主的良好形象。宋太宗的努力确实没有落空,北宋之治的到来尽管在后世颇有争论,太宗的为人尽管仍然受到后世的非难,但我们客观地评价宋太宗的一生作为,就不能不承认,北宋成为继唐代之后的第二个在物质和精神文明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的社会,应该有太宗的功绩。考察一下太宗在为政方面的表现,其特点也是十分突出的。为正确…  相似文献   

8.
安坤述论     
清朝初年,云贵地区政治风云多变。在各种政治、军事势力的角逐中,贵州水西土司安坤扮演了一个颇为引人注意的角色。对安坤其人,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学术著作多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叛乱分子”。笔者认为,这些评价似有不妥。为此,拟就目前存在分歧的问题,即安坤归清和所谓“安坤叛乱”问题谈点意见。水西土司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远自蜀汉时,“彝有济火者,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历唐、宋皆以归顺,不失爵土。”元、明推行土司制度,水西地方先后设顺元宜抚司、水西宣慰司,济火后裔仍为长官,代代承袭。当传至安坤时,明朝已亡,永历曾封他为光禄寺少卿。此时,安坤与镇守贵州的明总兵皮熊(即罗联芳)来往颇多。顺治六年  相似文献   

9.
扬雄述论     
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直生活在浓浓的“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氛围里,读书做学问也往往与仕进联系在一起。所以,除了一些特殊时期(如战国时期和清代乾嘉时期)外,很少出现无官位的纯正学者。这是因为,一方面,知识分子很难排拒来自功名利禄的诱惑,另一方面,为了获取做学问的资源与条件,最捷便之径亦是做官一途。然而,只要一入官场,就很少有人能够把握自己而不随波逐流,其命运也就不知伊于胡底了。西汉末年的大学问家扬雄一生的遭际,展示的就是一个比较纯正的学者在矛盾逞途中的命运之旅。扬雄(前53—18年),字子云,西汉蜀…  相似文献   

10.
榜书述论     
榜书,作为我国书法艺术家族中颇为积极的成员之一,无论在古代,还是在近代;无论在当代,还是在更加文明发达的中国的将来,都会普遍地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光明的前途,富有极强的生命力。据此,探讨榜书的有关问题,是有其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 一、榜 书 释 义 首先为榜书正名。榜,也写作“”,古称“署”,即宫殿匾额、门眉、告示或布榜之头,皆用大字书之,故谓榜书。古称署书、题署、匾额、题榜书,后来也称作擘窠大字、擘  相似文献   

11.
周武帝述论     
<正> 北周武帝字文邕(公元543—578年)是南北朝后期一位少数民族出身的杰出的君主。他在亲政的短短几年,利用魏晋以来多民族国家发展新阶段业已出现的历史条件,继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在北方实行“修富民之政,务强兵之术”的治国方针,继续改革,加强集权统治,加速民族融合和同化,推进统一事业,为中国重新出现统一局面,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昌盛起了积极的准备作用。对于这样一位有作为有贡献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应当给以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姚莹述论     
<正> 姚莹和林则徐同年,但比林多活了三年.两人官阶不同而生活经历性质却大致相同.他们对内热心于改革弊政,对外坚决禁烟,反对侵略.然“二臣者,皆不竟其用”.过去对于林则徐的功绩,表彰称颂,论者已多.对姚莹在台湾抗英的战绩及所受冤狱和他的著述,重作论评,笔者认为同样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万国安述论     
  相似文献   

14.
骈赋的七大主题咏怀、述德、恋情、讽劝、感伤、隐逸、玄理等,突出表现了魏晋南北朝士人身处乱世产生的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恓惶的情绪,表现了他们对玄理世界的不懈探求,体现了他们对理想、真理、个性自由和美好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他们高度的理性批判精神.与主题相适应,骈赋的结构也表现出种种特点.  相似文献   

15.
西夏生产工具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掌中珠》和《音同》中记载的,以及《观音经变》壁画上研究酉夏的生产工具,对于了解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绘出的斧、锯等,都是用于伐木的工具。《文海》中对进而研究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乃至于上层建筑,都“锯”字还进行了解释,说西夏字中的“锯”是由铁字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因而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头加齿字组成的,既说明锯是铁制造的,又说明具有鉴于目前尚未有关于西夏生产工具的专题论述,本齿是这种工具的基本特征。《文海》中还进一步指文拟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对这个问题作初步…  相似文献   

16.
叶昌炽是晚清至民国时杰出的目录版本学家、金石学家,文章就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叶昌炽的研究著述等进行概述,以期推进对叶氏的全方位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 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过程,但二者又不尽相同。山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前后到一九三九年春为第一时期;一九三九年春到一九四二年夏为第二时期;一九四二年夏到抗战胜利为第三时期。下面就这三个时期分别作一些概略的论述。(一)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到一九三九年春山东国民党开始反共升级这段时间,是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华北“一切工作,例如民运,统一战线等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的指示,从准备和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开展游击战争这一中心任务出发,逐步形成和建立统一战线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人们往往注意于汉唐盛世,研究较多的也是汉代的张骞和唐朝的玄奘。而对于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却注意不够,对于此时期中西交通上的一个伟大人物——法显亦研究甚少。其实法显西行,对中西交通的贡献,和张骞、玄奘一样,都是很大的。其西行所经之地,“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且“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身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及中开王  相似文献   

19.
这里所说的“甲申政变”是指1884年(光绪十年)4月8日清政府内的“军机大换班”事件,而不是指同年12月日本侵略分子在朝鲜策动“开化党”人进行夺权阴谋的事件。本文拟对甲申政变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略作探讨。一、1861年(咸丰十一年)清政府内发生“辛酉政变”,造成太后垂帘、皇叔议政的局面,乃是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合谋的结果。慈禧与奕訢虽然在反对肃顺一派当权这一共同点上开始合作,并夺取了政权,但二人对政变后权力如何分配的问题却是同床  相似文献   

20.
宋代茶馆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清荣 《中州学刊》2006,(3):189-192
宋代是我国茶馆业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期。茶馆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地域广的特点展示了宋代茶馆兴盛的面貌,而其丰富多彩的经营特色则彰显了宋代茶馆的丰富内涵。宋代茶馆的兴盛是城市商业经济高度繁荣的产物,是宋代茶业发展的结果,与当时的饮茶习俗及唐代茶馆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