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比喻与联想     
我国修辞学者对于比喻的研究有其长远的历史,有其浩如烟海的成果。比起对其它修辞问题的研究,是居首位的。但是,修辞学家们的研究常常囿于比喻的分类和正误的推敲,对例句的解说,很少研究运用比喻的心理特点,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探索它的规律。本文试图以运用比喻的思维轨迹这一角度,探索比喻的思维特征。修辞和形象思维有密切联系。比喻,就其思维特征讲,是一种联想。联想思维是一种开  相似文献   

2.
雷震 《唐都学刊》2006,22(3):157-160
现代汉语修辞运用中大量存在着复合比喻现象,一本体多喻体、多本体一喻体、多本体多喻体。笔者用逻辑的手段研究分析这种较为复杂的修辞现象,阐述确定其范围的基本原则,进而揭示复合比喻的结构种类、特点和形式,并力争在语法、修辞、逻辑三者综合运用方面做出较完整系统的解释,最终建立复合比喻的逻辑语言体系的雏形。  相似文献   

3.
秦冲 《社科纵横》2008,23(1):103-105
比喻是最重要的修辞方式之一.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比喻的类型,简介了部分名家对比喻的看法,并论述了汉文化中的比喻.  相似文献   

4.
罗莹 《唐都学刊》2011,27(4):92-95
吕祖谦的《东莱博议》本是为弟子参加科举考试而作,其中所运用的议论之法非常丰富,涉及到文章的立意、结构、句法等文章创作方方面面的问题。文章的立意要摆脱常俗、发人之所未发;结构布局在首尾、辅叙次第、抑扬开合处都要精心安排;语言要简洁有力,大量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从文章写作的角度,《东莱博议》具有明显的文学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易传>不仅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修辞理论,而且注重"文其辞",表现出辞章之美.<易传>言简义丰,含蕴深厚,具有简约之美.<易传>对<易经>的阐释充满联想,多有描述,富于诗意,而其形式上或用韵或不用韵,均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易传>的语言或整齐划一,或长短不齐,具有参差之美.<易传>虽为阐释性文字,但也使用了比喻、设问、对举、顶针、对偶、排比等修辞格,使文章具有修辞之美.  相似文献   

6.
吴媛媛 《学术交流》2007,(2):155-157
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长青的修辞方式,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艺术审美上追求自然,因此在其诗文中用比喻就颇为习见。以诗为词创作风格,使词的比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苏轼词的比喻开阔而新奇。所谓开阔是指其词中的比喻方式多种多样,且比喻的本体、喻体关系多样,所谓新奇是指比喻取象视角与比喻意象营构的创新。异彩纷呈的比喻再现了他潇洒自如的气度、乐观博大的情怀,也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7.
陈忠实 《唐都学刊》2011,27(2):98-101
《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经过作者的再加工而塑造的艺术人物形象。其原型是科举制度废除前的清朝最末一届举人牛兆濂,但朱先生并不等同于牛兆濂。关于"鏊子"说,是小说中的朱先生面对白鹿原上"农民运动"被残酷镇压的一个比喻,是对农民运动中的某些过火行为及运动被镇压后地主阶级的残酷报复所发的感慨。作品人物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和表态,是作品中的人物以他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作出的表述,不是作者的是非标准和意义判断的表述。  相似文献   

8.
申雅辉 《社科纵横》2008,23(12):130-131
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网,他们或从网络上浏览新闻,或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网络新闻语言和网络语言在如下方面有所不同:从语言特点上看,网络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具体、简洁和通俗;而网络语言的特点是创新、夸张、经济和粗俗.从词汇语法运用上看,网络新闻的词汇力求准确,语法严谨;网络语言词汇别出心裁,语法不尽符合规范.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网络新闻语言修辞贴切;而网络语言夸张,随意性强.  相似文献   

9.
陈金钊 《求是学刊》2012,39(3):74-83
鉴于我国司法过程中政治修辞、道德修辞的过度使用,部分学者主张在法治社会中应该把法律作为修辞来构建法治时代所需要的法律思维方式.把法律作为修辞要求法律人在进行法律思维的时候,把法律概念当成思维的关键词,应该把法律规范当成思维的根据,运用法律逻辑和修辞的方法证成、表述法律命题.把法律作为修辞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抑制过度的政治、道德修辞外,还针对法律人思维过程中的法律沉默,要彰显思维过程中的法律话语的权威;要在法律思维中把逻辑与修辞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使司法更讲法说理.在法律思维中树立把法律作为修辞的观念,对法律文化的重建,特别是对法治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洲良 《求是学刊》2006,33(4):105-109
如果说孔子“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一字定褒贬”的修辞层面上,那么史迁笔法则将其扩大为篇章的叙事结构上,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乃至《史记》全书的整体布局上。寓论断于序事作为史迁笔法之一,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述而不作,借史料之取舍传心中之隐曲;据事直书,词不迫切而意独至;侧笔旁议,托他人之口代作者之言。  相似文献   

11.
北宋中期的唐史研究热潮为《唐鉴》的撰写营造了一个有利的氛围,热潮中涌现的一批唐史著作为《唐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者扎实的知识积累是《唐鉴》得以撰成的基本保障,参与编修《资治通鉴》并与主编司马光发生意见分歧是范祖禹决定撰写《唐鉴》的直接原因。突出的鉴戒思想、浓厚的史评色彩、独特的编纂体例、精辟的论断以及封建正统思想是《唐鉴》在当时和后世受到亲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空白》是贾平凹迄今为止唯一的诗集,尽管诗集中收录的作品基本上是作者初涉文坛的稚嫩之作,但作者却对这部诗集珍爱有加.诗集《空白》在语言特色、题材内容、审美情趣、思想意蕴等方面都为贾平凹后来的小说和散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诗集《空白》到近年来贾平凹长篇小说精品的不断井喷,显示了作家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的执着追求与不懈探索.可以说,诗集《空白》是贾平凹后来文学创作的艺术母体,对于研究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出版领域中对著作权人的侵权现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保护作者著作权有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在出版领域 ,期刊社及其编辑侵犯作者著作权的事例屡屡发生 ,表现为侵犯作者的发表权、修改权、署名权和报酬权 ,这是比较突出的行业性侵权现象。鉴于此 ,要深入领会《著作权法》的内容和实质 ,充分认识侵权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认真把握好期刊编辑的权利范围。  相似文献   

14.
陈水云 《求是学刊》2002,29(5):99-104
张惠言以微言大义说词 ,在近代引发了一场阐释文本意义的理论论争。谭献认为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读唐宋词 ,从理论上说接近于他所说的“作者未必然 ,读者何必不然” ,是主张把文本的解释权交给读者。严既澄、王国维则认为张惠言“语语笺其遥旨” ,“实皆比附陈言” ,特别是他以比兴寄托解读温庭筠更是“深文罗织”。谢章铤一方面批评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读唐宋词是“强作解事” ,另一方面以为皋文之说不可泥亦不可弃 ,他的主张是读者有自己阐释文本的权利 ,但也不能完全偏离作者的书写意图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breast cancer is described and related to the theories and definitions of thriving as discussed in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小说语言极富口语色彩,这表明他努力返回民间日常生活的本相,力图恢复个体文化属性的意图。另一方面,汪曾祺小说语言并不等同于粗糙毛茸质感无序的日常生活,而是具有极其浓郁的文化诗性意味。这种意味来源于汪曾祺力图彰显日常生活中的诗意的艺术动机。  相似文献   

17.
王岗 《唐都学刊》2002,18(3):80-82
《左传》的悲剧情怀取决于作者保守地维护传统道德的立场 ,而传统的道德观念与黑暗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左传》悲剧情怀的重章叠唱 ,其悲剧情怀又体现在整部作品的构成之中  相似文献   

18.
《红字》含混主题的另一维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桑的杰出作品《红字》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成为学界经久不衰的探讨主题。其中,对其作品主题"含混"、"矛盾"的解读是主流观点。文章试图通过对作者所处时代的流行思想——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进行解读,揭示造成其作品主题"含混"、"矛盾"的原因——即霍桑朴素的个人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论1927年后北平在中国知识界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一般的思想文化史研究均认为,1927年以后,上海为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惟一中心。本文在考察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此提出商榷意见。作者认为,北平与上海一样亦是中国知识界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贺信民 《唐都学刊》2001,17(4):75-77
本文总结了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教学有如下一些做法和体会围绕教学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有机贯穿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思路与方法,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