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领导决策信息》2008,(13):12-12
行政体制改革是目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日前在《北京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只有建立起对政府收钱和花钱的监管机制,行政机构改革才能走出"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周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搞了20年,机构改革也搞了20年,却总也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针对机构病的“抗药性”,面对跨世纪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们怎样才能走出这个怪圈呢?邓小平早就指出:  相似文献   

3.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机关运用行政权利来实现国家职能与利益的执行和指挥,是国家赋予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使其在职权范围内行使国家权力,保证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贯彻和执行。其主要实现形式是通过行政行为。行政管理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府机构的设置、政府职权的划分和政府机关的形式等。本文首先介绍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外延性要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首要的就是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努力实现领导班子的最佳配置,使领导班子整体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党委组织部门在配备各级领导班子时不仅要重视班子成员的品德、能力、知识、年龄和气质等内涵性结构要求,也要注重优化领导班子的外延性结构要求。这既是领导班子建设本身的需要,也是适应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优化、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需要。精干高效。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作为国家机关和政府机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反映了国家机关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规律。基于这一原则,在组建…  相似文献   

5.
县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关键环节,从全国来看,它普遍存在政府机构庞大、政府行政效率不高等问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县级政府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始终跳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官本位思想的严重影响以及政府法制缺失等因素造成的。针对县级政府普遍存在的问题,县级政府应不断加强对在职政府官员的思想素质建设以及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体制的改革,以求实现我国县级政府机构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促进县级政府机构运行的高效率。  相似文献   

6.
王学泰 《决策》2001,(8):22-22
"精兵简政"不是个陌生词儿,三十年前,这个词儿连小孩子都是耳熟能详的.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就有"精兵简政这个意见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这样的句子.而<为人民服务>是"老三篇"之一,那是人人都要背诵的,所以大家都知道了1942年在延安的时候,曾经搞过"精兵简政".20世纪50年代以来,也搞过"机构精简",但始终未能走出"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  相似文献   

7.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我国乡镇一级政府在运行中逐渐累积并暴露出大量的问题,如乡镇机构臃肿、债务负担沉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乡村矛盾和干群矛盾不断升级、乡镇政府政治合法性降低,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改革,但效果却差强人意,以精简机构为主的改革思路陷入了“膨胀——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之中难以自拔。这说明我们的改革路径出现了问题,改革能否另辟蹊径已成为近几年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以后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围绕乡镇改革的路径问题,学术界逐渐形成了三种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8.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如高校内部行政权力泛化、行政管理职能的履行存在不足、高校行政机构膨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待遇与教学老师差距过大等诸多问题。本文从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行政权力制衡机制、转变行政管理理念、精简高校机构等缓解高校行政管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浅析行政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洋 《决策探索》2006,(9):45-46
一、传统行政文化对现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一)不利于转变行政职能 行政职能的转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就当前而言,就是要把行政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但是,在传统行政文化中,"全能政府观"造成广大社会阶层对各级行政组织的"依附"感,使他们的自立、自主意识淡漠.  相似文献   

10.
首先,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法制化。国家政府机关应该相对稳定,逐步走上法制轨道。我国至今没有编制法,只有—些临时法规。机构问题仍然没有摆脱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的怪圈。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赶紧制定国家政权建设和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从1998年起,在三年内全国行政人员要减少50%。机构的精简,行政人员的减少,工作效率的提高,政府职能的转换,势必引起各级机关秘书部门和办公厅(室)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秘书部门内部机构的撤并;二是秘书系统人员的精减;三是工作职能和任务的调整。在这三方面中重点是人员的精减,其他两个方面则相对好办一些。  相似文献   

12.
《领导决策信息》2013,(24):I0016-I0016
"改革就是变法,就是要通过改革解决法当中不合理的问题,然后经过一段实践把改革成效看得准的,实践当中有效的这些,通过修改法再纳入到法里面,最后再按照法律来运行。"——2013年3月11日,中编办副主任王峰解答《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我们历次改革都叫"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我们这次机构改革方案中间加了"职能转变",为什么要加这四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数次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其中仅大规模的行政机构改革就进行了8次.近年来,中国理论界的有志之士掀起了探讨行政机构改革的热潮,国内民众也对此寄予极高的期望值.但是,一次次改革过去,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事与愿违,精简一次,膨胀一次,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理论界在困惑,普通民众在迷茫,机构改革究竟犯了什么病?  相似文献   

14.
马世嫒 《领导科学》2022,(8):123-128
议事协调机构作为我国行政管理领域不同于传统科层制的一种弹性化组织,在应对重大风险、承担特别行政任务、提高组织效率层面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但长期以来其一直处于行政组织法监管范围的边缘,组织规模陷入膨胀—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组织设立与撤销、权限范围、运行程序以及监督的法律规定并不明确,组织功能上消解了正式序列党政机关的法定职能,突破了职权法定的行政法治原则。为改进这一系列组织问题,应当加强对议事协调机构的组织法研究,区分类型,深入分析其设立及运作的理论逻辑,从主体、行为及责任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法律解构,以实现对议事协调机构运行的全过程规制,促成其法治化组织构建。  相似文献   

15.
NGO是非政府性质的公共机构和组织实体,是政府与社会的联结纽带,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政府职能转变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一大目标和重点,NGO的发展和健全是实现其转变的重要途径。政府既要加快自身职能转变,将一部分社会管理事务交给NGO来承担;又要积极培育发展NGO,为顺利承接政府转移出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作好充分准备,这样才能走出"政府强、社会弱,社会弱、政府又不得不强"的怪圈。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同行政体制改革紧密相连的。改革每前进一步,都直接涉及到政府机构的合理配置和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转变。因此,在改革中如何优化政府的行政协调职能,既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机构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程鹏 《决策与信息》2010,(12):60-6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进行了数次机构改革,在十七大会议上我国又提出政府机构向着大部制方向改革,这次改革是否会发生历次改革后行政机构依然再膨胀的情况,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审视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组织与人员编制法律体系对推动和稳固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1年全国地方机构改革将全面展开,在地方机构改革中,要精简大约50%左右的政府工作人员.分流这么庞大的一批工作人员,必须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如果不采取切实有力的保障措施,被分流出来的人员,很容易同社会上不安定的因素汇合,给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隐患.因此,为了防范和化解地方机构改革的风险,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府部门的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机构改革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与政府职能转变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20.
新视野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式启动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了有关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文件,正式启动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这一轮地方机构改革将分两步走:首先在今年年内完成省级行政机构改革,明年初接着再把改革扩展到乡镇一级。计划在今年内完成的省级行政机构改革,目标是配合中央政府的机构改革作出相应的调整,如设立省一级的银监会、国资委,撤销省一级的经贸委等,以使机构设置与国务院相关部委基本对应。由于重点是职能转变,因此各地省级政府不会大规模裁减公务员。省级以下政府机构改革将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