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一个人笑,一个人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享受孤独……”这首歌是“留守儿童”心灵的真实写照。爱的缺失,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最大痼疾。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政府与社区关注较少、学校教育和管理失控、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留守儿童自身进取心不强,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障碍较多。为此,应积极应用“三维”(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留守儿童自身)模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社区》2009,(19):5-5
4月正式启动的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百分之百覆盖行动”进展顺利,截至目前,甘肃省财政已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安排年内建成1000所“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稳定的学习、生活、娱乐场所,逐步实现留守儿童“学有所养、情有所依、困有所帮、托有所管”。  相似文献   

4.
吴光兵  钱伟 《社区》2011,(25):38-38
为了解决部分“留守儿童”放暑假无人管理的问题,使身在外地的打工父母无后顾之忧,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高台子街道办事处建设社区开设了“留守儿童”暑期小课堂,吸引了辖区40名“留守儿童”前来上课,同时也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假期间,建设社区把图书室作为儿童专区,并且充分利用社区图书室里的5000余册图书,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做作业、查资料、阅读。  相似文献   

5.
全永光 《社区》2008,(6):23-23
福建省建瓯市共有留守儿童1236名,为了让这群特殊的孩子有一个和谐温馨的活动场所,与同龄人共享同一片蓝天,建瓯市专门成立了15个社区留守儿童工作站。工作站派专人负责,为辖区内的留守儿童建立动态式档案和联系卡,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同关爱、管理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村中大规模存在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其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成为“留守儿童”。这般年龄的孩子本该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而被迫长时间分离,这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性格培养等带来了种种不利的影响。以江宁区湖熟镇湖熟社区为例,该社区外出务工219人,现有留守儿童22名,其中小学阶段的占78%,中学阶段的占22%。这些“留守儿童”年龄偏小,大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管教。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量农民工“东南飞”的现象,农村中一个特殊群体正在形成——“386199”部队。“386199”是个代号,也是许多偏僻乡村的现状:“38”是指在家带小孩的妇女;“61”是指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的儿童;“99”是指老人……由于“留守部队”问题已不仅是某个家庭、某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国性的社会问题。如何积极探索关爱农村“留守部队”的长效管理机制呢?为此,本刊推出关注“留守部队”系列报道,深入关注农村“留守部队”中儿童迷失、妇女无助、老人孤独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服务是在缺乏第三方——专业的学校社工介入服务背景之下的权宜产物。基于皖北农村M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调研,探究这种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模式在相关制度建设、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而对"-5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结论是:由农村学校及其教师为在校留守儿童提供服务是利弊兼有,且弊大于利的,由此呼吁未来农村学校能实现“一校一社工”,由驻校社工承担起在校留守儿童服务任务,这既有利于对农村学校及其教师进行减负,也有利于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其祖辈或其它亲属照料,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存在严重的监护缺失、教育滞后、心理病态发展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学校寄宿制为主导,家庭、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力量协调作用,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主要包括安全问题、学习问题、品行问题和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位、学校教育管理不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但根苓原因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存在教育缺失、管理缺位等隐忧。因经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管理、社会参与不到位或滞后;学校教育失衡和管理缺位;婚姻观念变化、家庭结构不稳、家庭教育失策等多因素所致。应通过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快相关立法、社会扶助设施和制度的建立;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切实重视家庭教育,构建夯实的家庭教育基础;加强自我保护、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等措施,加强留守儿童的教养管理。  相似文献   

12.
初中是人生中较为重要的阶段,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初二现象”也逐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初二现象”叠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初二现象”问题出发分析成因后,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步严峻,受到社会高度重视.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成长、品行塑造、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共治理理论的思想,提出了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个层面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系统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两个研究,调查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现状,并探究"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一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研究二选取两组留守儿童,并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前测。第一组参加"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第二组不参加。12个月后,对参加留守儿童、对照留守儿童实施后测,并对同年级非留守儿童施测,对各项指标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加组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显著高于对照组。参加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没有显著不同。"留守儿童之家"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个研究,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格现状,并探究社会干预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一:选取50名留守儿童和52名非留守儿童,实施艾森克人格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在神经质维度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其它三个维度精神质、内外倾、掩饰性差异均不显著。根据结果,编制了"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项目。研究二:选取两组留守儿童并实施人格前测,第一组52名参加社会干预;第二组67名不参加。12个月后,对实验留守儿童、对照留守儿童实施后测,并对同年级43名非留守儿童施测。结果显示,实验留守儿童在精神质、神经质维度显著改善,显著低于对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项目显著提升了留守儿童的人格状况。  相似文献   

16.
随着打工族的兴起,留守学生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敏感话题。我校2005—2006学年度留守学生113名,其中双亲在外的学生达到43名;2006—2007学年度留守学生达到312名,其中双亲在外的学生有78名。由于监护人的缺位,留守学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罗登莲  杨茜  袁玉华 《社区》2012,(4):50-50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大山坪街道康华苑社区的留守儿童都有一个“社区妈妈”,虽然不是亲妈妈却胜似亲妈妈。40岁的罗登莲既是大山坪街道康华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又是3个社区留守儿童的“社区妈妈”。2004年大山坪街道开展“社区妈妈”活动以来,罗登莲成为这一社区服务创新管理的第一批志愿者。  相似文献   

18.
从留守儿童的现象、现状和监护着眼,对农村儿童留守的原因和留守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就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史正华  佘记其 《社区》2013,(30):25-25
“妈妈,您最近好吗?我在家和爷爷奶奶生活得很好,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对我也十分关心,您不用担心啦!…一”这是在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水关路东社区“爱心港湾”青年志愿者周美君的帮助下,辖区12岁的留守儿童陈忻正在给远在日本打工、一年才见一次面的妈妈写信。  相似文献   

20.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正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呵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针对留守学生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严重等五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认为应从七个方面去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一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二要维护学生自尊,坚持个别教育、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三要利用集体优势,深入开展各类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集体活动;四要适时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的困惑;五要坚持关爱留守学生学习与生活并举的原则;六要坚持开通亲情热线,融洽亲情,调适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留守学生的能力;七要坚持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培训,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创建良好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