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康德先验哲学是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转折枢纽,是观念论(理念论)到现代哲学人类学的主体机能结构论的中间环节。从族类经验的“积累起来的遗传”开始,中经主体的先验性存在,终结于哲学人类学的心理结构论,这是先验哲学在人类心理历程中的运行轨迹。因之,研究先验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一般哲学(或后验哲学)的思维方式,在路向上是相反的。同时,康德先验哲学(含美学)是一个庞大、丰富而复杂的矛盾体系,其理路是“心理—逻辑”二重结构的波动与纠合,它的运行必然突破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与逻辑—贯性。“康德现象”就是各种矛盾冲突的相互纠集,共争互荣的现象。这正是康德哲学美学的内在生命力与多维的理论生长点,它构成了康德哲学美学的广阔的解释空间。这也是研究康德哲学美学之难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康德哲学革命的实质是变革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范式,确立了主体在建构经验对象中的能动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对经验论和唯理论认识论特征的考察,阐述康德先验哲学批判性提问的必然性。其次,通过对康德先验主体可能性的理论前提、经验领域的应用和超验领域限定的分析,揭示康德主体客观性的革命实质。最后探讨了康德主体“革命”的积极意义,并指出,把意识主体的逻辑客观性活动改造成实践主体的工具客观性活动是超越康德哲学革命的真正途径。  相似文献   

3.
康德哲学诠释史中有一个十分强大的传统是将其批判哲学整体上视为“先验人类学”或“哲学人类学”。支持者们基于《纯粹理性批判》写作与康德人类学兴趣的高度相关性以及康德自己对“人是什么?”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发问而持有这一立场。近年来,学界对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中讲义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一诠释路径在康德本人的语境中难以充分证立。成熟时期的康德完全弃用了“先验人类学”这一称谓,并特别在其批判体系中指派了“实用人类学”的部分。康德的思想资源重新诠释人类学视角与先验哲学的关联与差异,对我们今天反思“人是什么”也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先验(transzendental/transcendental)和超验(transzendent/transcendent)在德文和英文中是同一个字源,从哲学含义上把它们区别开来的是康德。康德在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有些混乱,有时也把两者混同起来,但有一点则是十分明确的,即它们都不是来自经验,都是独立于经验的,从而提出了他的有名的先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在康德看来,所请先验,就是先于经验,先于经验的形式就是先天范畴,它们是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东西,换  相似文献   

5.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范畴,是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条件,是先验感性论的基础。康德运用几何学、关系、贝克莱幻想、上帝、理性的二律背反五个论证证明了空间、时间的先验观念性,即空间、时间不是理性概念而是直观形式;直观只能直观到形式,即关系,而无法直观到质料;空间、时间不是先验实在的,不是“自在之物”之性状,而是观念性的。作为先验观念性的纯直观形式,空间、时间开启了康德先验感性论,化解了纯粹理性的辩证幻想,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开端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的发展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康德的二元论批判哲学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思辩统一哲学 ;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人类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 ,呈现五种形式 :康德的主体是“纯统觉” ,它是产生我思的“自我意识” ,它是先验的 ,但却是一切经验意识的前提和条件 ,这个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不可分 ;费希特力图证明康德的“先验自我”是独立的精神实体 ;谢林使“自我意识”变为主客体同一的绝对精神实体 ,即绝对精神 ;黑格尔使这个绝对精神具有了内在的矛盾性和过程性 ;费尔巴哈把自我意识理解为感性的、具有类本质的普遍性的人  相似文献   

7.
康德所谓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经验的概念”和“先天的概念”二类。本文仅研究他的“经验概念”。(以下如无特别需要,皆以“概念”简称之)。康德所谓的“经验概念”,指的是“从感觉中产生,通过比较经验的对象,由知性获得的单纯普遍性形式”。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类概念。这种概念的现实性,依赖于它们被抽去其内容的实际经验。康德的概念理论,主要见于其在《逻辑讲义》和《纯粹理性批判》这二本书里,康德分别从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方面论述他的概念论。限于篇幅,本文仅探讨先验逻辑的概念论。  相似文献   

8.
对于康德的先验图型论理论,研究家们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它是“康德哲学中最美丽的地方之一”,①有的则认为它显得“矫揉造作”,②“像似画蛇添足”。③本文的写作不是为了简单地表明一种立场,而是要在详实论证的基础上,说明图型论乃是康德知识论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此,  相似文献   

9.
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根基,它因其庞杂的结构、深远的影响,一直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评价康德哲学,人们的看法是不统一的,在理论观点上呈现出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状态。我认为,对其采取形而上学的简单态度是不对头的,不能因它先验哲学的性质就全盘否定,低估它的价值。本文试图以《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为线索,对康德先验哲学体  相似文献   

10.
康德自认,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简称《批判》)一书的根本意义在于:它证实了他关于“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的假设,从而在认识论领域中实现了一个哥白尼式的变革。在依据这个假设对人类认识问题进行的研究中,同时也就是在对这个假设本身的证实中,《批判》的范畴先验演绎部分占有决定全局的地位。这是因为范畴的先验演绎所要解决的是理智的先天概念——主观思维的范畴,何以对一切经验的和可能经验的对象具有普遍必然的客观有效性这个认识论的根本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又是解决“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1.
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个构架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要素论部分得以初步完成。其中,先验范畴及其在具体应用时所对应的原理,都在先验逻辑与经验性的关系中给出,而时间图型又是先验性与经验性得以沟通的重要桥梁。于是以因果性为例,康德分别运用先天还原与经验投射的论证手法对之进行了充分地演绎。通过对其手法的分析可以认定,康德批判哲学的全部展开就是关于时间二重性的探索,即一般意义上的时间先天批判。  相似文献   

12.
费希特是从研究康德哲学开始步入哲学殿堂、从认同康德哲学逐步转向改造康德哲学的,并将康德带有二元论性质的先验哲学发展成为以自由为最高原则的客观唯心主义知识学体系。费希特的哲学带有独特的行动特色,从以自由为最高原则的知识学出发,构建了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体系。行动特色不仅体现在他的知识学思想中,更在他的伦理学中有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转折点,他以其先验主义的理论视角厘清了以往形而上学所存在问题的根源,并作出了评判,在此基础上,又对未来形而上学进新了重新的建构。而在这一过程中,经验,作为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始终都发挥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形而上学形成之缘起、评判之标准以及最后之归宿都与经验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先验想象力在康德哲学中至关重要,康德在此问题上有着深刻的犹豫与冲突。作为感性和知性之间的“游戏空间”的先验想象力与时间具有本源同一性,想象力和时间一道构成了主体的本质,由此使得海德格尔在康德这里找到了思想的庇护所,把认识的有限性推进到了生存的有限性,进而开启了有限主体的存在论维度。  相似文献   

15.
关于康德的政治哲学思想历来争讼不已。应该说,康德政治哲学缘于对启蒙政治的批判与重建。康德通过先验道德哲学批判了霍布斯以来的启蒙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又以实践理性重构了启蒙的个人权利思想,论证了自由主义法制国家的现实性。在道德和法之间,康德恪守其各自的界限,从而既规避了卢梭式的道德政治所具有的革命风险,同时又赋予了自由主义政治以一种深刻的道德尊严。康德哲学深化了启蒙。  相似文献   

16.
法的效力是法的生命之所在,也是各法学流派之间分歧的主战场。凯尔森开创的纯粹法学对于法的效力与实效的区分,秉承了其新康德主义代表的特色,延续着实证主义对于应然与实然的两分,将法的效力与实效放在不同层面来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法效力基础的追问最能体现凯尔森的新康德主义特征,"先天范畴"在康德哲学里体现为一系列的知性纯粹概念,这些范畴构成一个从低到高、层次井然的严密系统,即"先验逻辑"系统。凯尔森借鉴了康德哲学的这一构想,将"基础规范"引入其法效力体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时间是一种原初的时间,是人与自然界显现的条件,因此,就时间作为经验的显现条件而言,马克思继承了康德的先验时间理论。但马克思的先验时间对康德的先验时间有三重超越。第一,马克思通过社会历史时间和实践时间的内容性,超越了康德先验时间的形式化、量化特征,实现了一种更优先的先验时间建构,并且包含更细致的对人的生存的关怀;第二,马克思通过其社会历史时间和实践时间,克服了主观先验时间带来的物自体概念,超越了主观时间对道德起源与结果解释的缺位,并且为主观时间本身奠基;第三,马克思的先验时间超越了康德先验时间的固化,实现了先验时间的自我建构,克服了固化时间在时间的唯一性和同时性等方面的局限性,扬弃了因果时间造成的显象界的不自由,以社会历史中的实践时间的不断进化超越了康德先验时间的故步自封。  相似文献   

18.
康德以先验哲学的方式对传统自然法和契约论进行批判性的改造,探寻政治合法性的根据并提出了"法治国家"和"永久和平"的理念。通过对已有关于康德法权思想的理解路径、具体内容以及意义和局限的分析,探究康德所提出的"现代政治设计"模式的价值与问题,即在他自身不可避免的二元形式主义倾向中论证作为理念的国家的正义之所在;建构起来的政治系统应该对每一理性个体的外在自由实行平等的约束和保护、促进其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为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由此将康德为形而上学奠定的基础归结为先验想象力。但是,康德由先验想象力到统觉的退缩和未能阐明认识有限性的存在论后果,显示了此一奠基的不牢靠性。由此,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出发,实现了形而上学奠基的置换——基础存在论。基础存在论为形而上学奠基的关键在于具体澄清作为时间性的操心。海德格尔通过原初时间性建构起操心之结构的整体性,从而完成了此在形而上学的奠基。海德格尔所奠基的这一形而上学扭转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取向,将哲学的使命规定为对人的"实际生命"的关涉。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均以划界为首要任务。康德的划界是明示的、外在的,而维特根斯坦的划界是默示的、内在的。这种差异根源于二者不同的逻辑方法。康德的先验逻辑既关涉形式,又关涉内容,所以在界限之外也有所说;而维特根斯坦的数理逻辑只关涉形式,所以惟有沉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