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龙龛手鉴》古俗字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正业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43-46
考辨字典古字俗字 ,得力于语言文字理论 ,但也不能忘了字典自身的体例规则。这些体例规则正是前人运用语言文字理论研究古字俗字的成果在字典中的规范体现。《龙龛手鉴》一书的“A ,古文 ,音B”及“A ,俗 ,音B”两种体式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许多古字俗字 ,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13
王韵香是清代嘉道年间江南地区一位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她命运淹蹇,生命短暂,但以出色的诗、书、画才能及迥异于闺秀才媛的佛道身份蜚声吴越,在书画界及文学史中均占有一定的地位。文章首次对王韵香的生平进行考辨,主要包括生卒年的考订、姓名字号的厘清、身份的稽考、卒因的考订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4.
王辉斌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1):41-44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刘文刚《孟浩然年谱》 ,虽然对孟浩然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勾勒 ,但却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与需重新讨论的问题。文章择其要者 ,首次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考辨与订正 相似文献
5.
李彤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33(1)
陶弘景是我国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道学思想家、医药学家、文学家,史载其为“丹阳秣陵”人,然其籍贯故里现今何处,各类著作叙述不一,有研究者提出“石城坞”“陶家渚”“江宁县西北”“江苏镇江附近”等说法.以梁代陶翊《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为依据,结合大量地方志,并进行实地考察后,考明陶弘景的籍贯故里应在今南京市区双桥门北街路南至旭光仪器厂附近. 相似文献
6.
7.
巴盐古道自北宋开始承担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盐货运输,这条隐藏于大山之间的陆上盐道地跨川、渝、湘、鄂四省,以其产生时间、盐运主体、运盐方式和运盐成色的不同而确认出与川盐古道、川鄂古道的不同之处。这条主要依靠土家族盐夫背运锅巴盐的盐道,在长期盐货运输的基础上承担起了汉、土家、苗三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并在后期延伸出政治、军事等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8.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8-65
作为一代文学之胜,汉代赋作常有礼仪方面内容。由汉赋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可知汉赋用礼共有二十四种,包括校猎之礼、衣裳会盟之礼、诸侯之礼、封禅之礼、燕礼、朝贺之礼、祭祖之礼、祀天之礼、瘗地之礼、朝觐之礼、宗庙之制、吊问之礼、巡狩之礼、祓禊之礼、命将出师之礼、大射礼、大飨礼、大傩之礼、藉田之礼、贽见礼、养老礼、大赦之礼、婚礼、饮至策勋之礼等。汉赋用礼有四种倾向:分布特点上,汉赋用礼频度高,范围广,名篇多,以大赋为主;作用对象上,汉赋所用礼仪大都以天子为主导对象;种属特征上,汉赋用礼以吉礼、军礼、嘉礼为主,凶礼、宾礼则少有涉及;时代兴变上,汉赋用礼以继承或损益周礼为主,以新立礼仪为辅。 相似文献
9.
阮堂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02-106
张旭卒年 ,史无确载。由于对相关资料理解、认识上的分歧 ,学界围绕这一问题自来颇多异说。我们认为 ,在纠缠于资料而难以确证的情况下 ,考察张旭之仕履经过 ,就成为确定其卒年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李颀的江东之行可知 ,张旭在开元二十三、二十四年 (735年、736年 )之际结束常熟尉之职而赴京 ,其任左率府长史 ,约在此后不久。约在开元末年 ,而任金吾长史。其天宝五载 (74 6 )退居洛阳时 ,年初逾六旬。由此 ,结合李白《猛虎行》所叙与张旭天宝十五载 (75 6 )三月在溧阳酒楼会晤之事 ,和他《草书歌行》诗中“张颠老死不足数” ,我们认为 ,张旭卒年应以乾元二年 (75 9)为是。张旭《千文》末“乾元二年二月八日”之注 ,应是张旭所书。 相似文献
10.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本文用较为详实的史料考证了北宋名妓李师师与道君皇帝赵佶及周邦彦的关系,认为李与赵的关系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而李与周除一般的男女关系外,还有音乐上的师生之谊。文章还考证了李师师晚年流落浙中的结局。 相似文献
11.
12.
13.
宋业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56-61
本文对涉及张耒诗文的著作权问题进行考辨,举其较为常见的混淆作品,分为重出、误收二类,明确作品的归属,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徐旭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元曲是继宋词之后于元代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常使用一种鼎足对的特殊修辞格。其“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的特点,颇具研究价值。本文从鼎足对的几种基本形式分析入手,对它形成的原因和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作一些探析,以期对这一特殊修辞格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作出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16.
谭甲文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3):103-107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科状元黄观“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的说法在科举史上一直是个谜团,不同的朝代、版本、专家均有争议。文章从黄观的出生历史、科考记录以及明代科举制度的变迁出发,发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重新考辨黄观“连中三元”的史迹。 相似文献
17.
葛仁钧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1):92-95
一些论著论证辽沈决战的时机成熟于1948年8月。本文的新见解是:辽沈决战的时机成熟于1948年5月。该时从兵力对比、敌我态势、后勤保障、交通及外部配合等方面,均已具备了发起战略决战的客观条件。未能于该时发起战略决战,主要是由于“东总”未能及时下定决战的决心。 相似文献
18.
李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83-85
《说文解字》是研究古代农作物词最早的弥足珍贵的资料库,可以结合其他文献古注和考古实物对其所收词语进行考辨。历代古注、字书以及当今学者对"芸"有不同的说解:"芸"被释为"香草"、"芳菜"、"芸蒿"、"芸香"、"芸薹",等等。作者根据《说文》的解释,结合古注、植物命名理据及农学、中药学等的佐证可知,《说文解字》中的"芸"不指芸香、芸薹,而当指伞形科植物"前胡"。 相似文献
19.
金建锋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
对于王庭珪辞官归隐的原因,后人存在错误的认识.文章就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和为什么错误进行考辨,目的在于纠正偏颇,有益于王庭珪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王科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2(2):50-52
周作人儿歌理论体系由民间儿歌与新儿歌两部分构成,其核心要点是“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由于该理论是在新儿歌(创作儿歌)缺席的前提下产生的,所以,笔者认为其中“儿歌者”之“儿歌”当是特指民间儿歌,并非新儿歌。因此,周作人儿歌观之实质乃是“民间儿歌即童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