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年”在汉文化中作为一种怪兽,因其出现在除夕之夜并伤及人身而被人们用种种方法驱逐之,由此成为汉族过年习俗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无独有偶,在藏文化中。也有一种叫做“(?)”(汉文中译作“年”、“念”或“宁”)的怪物,而且自成系统。它与汉文化中的“年”似乎有相当程度的类同之处,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南阳师专成立“汉文化研究室”王志尧为了进一步宏扬民族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突出地方特色、宜传和提高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经过长久的酝酿和筹备,南阳师专于1995年12月7日正式建立了“汉文化研究室”.徐登林校长对此事十分重视,在百忙中亲自到会.对研究室的宗...  相似文献   

3.
“民考汉”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行走于本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这一处境对其社会化造成重要影响。文章拟就对“民考汉”在社会化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呈现,并对“民考汉”何以在社会化过程中有此遭遇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汉文化与苗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在苗文化中揭开“三”的奥秘是苗族祖先阿濮朴僮,在汉文化中揭开“三”的奥秘是鬻熊。并指出这两种文化都重视“三”,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鬻熊、阿濮朴僮以及建立楚国的熊(北十)本是同一氏族而不同时代的人,即鬻熊是阿濮朴僮的祖先,熊(北十)又是阿濮朴僮的五代孙。从而说明汉文化与苗文化本来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5.
汉代“蚩尤”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今 《南都学坛》2006,26(4):13-18
“蚩尤”神话在汉代得以演绎充实,形成内容丰满的故事。不仅官方祭祀体系中重视“蚩尤”祭祠,民间也有广泛的“蚩尤”信仰。特别是齐鲁地方“蚩尤”崇拜尤为浓重,反映了汉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如果期求全面地说明汉代意识史,似乎不宜用“独尊儒术”做简单化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花儿’饶比兴”,说明比兴是“花儿”中最常用的辞格,是西北人民表达思想、寄托感情,提炼、修饰语言的一种最喜爱的修辞技巧。这些修辞技巧大大增强了“花儿”语言的表现力。它们在自己长期发展过程中,广泛汲取了汉族民歌和诗作的营养,更是自成一格,别具韵味。这说明,“花儿”与汉文化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是中华民族文苑中招人喜爱的一朵鲜花。  相似文献   

7.
有关“年”的由来,在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陕南出身以及他的写作风格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典型陕西作家没有的“南方”气质,所以他更接近沈从文和孙犁这样风格“柔美”的一派,更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贾平凹创作的这种“南方”气质使他对沉实的陕西文学的主流叙述有一种隐隐的挑战性.不过,贾平凹的“南方”不同于“江南”.商洛虽然山清水秀,却是穷乡僻壤,没有“江南”的繁华和奢靡,没有“江南”文化在汉文化圈中的自信和统领地位,也没有江南叙述中落魄豪门式的伤感和怀旧,而有着底层小民的现实感和向上挣扎时的文学想象.贾平凹的特点就源自于他与“南方”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源自于他创作的现实性和抒情性.他的不纯粹的“南方”出身和纯粹“北方”的创作环境反而造就了他无法复制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般的西方文化读者来说,数字“五”的文化意象没有任何联想意义,理解时势必造成文化缺省,因而.在翻译过程中数字意泉“五”的重构就成为译者必须慎之又慎的任务。本文探讨了“五”宇所蕴含的传统汉文化,及其译成英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华 《社区》2008,(10):10-13
“小产权”房为何如此之“热” 在过去10年中,都市地产的发展绝对是空前的,在创造了一个个承载着市民梦想的楼盘后,也将房产价格一路扯高。而在万科老总王石的“拐点论”诞生之前,虽然楼市制造了一个个价格神话,但从媒体到市民对楼市的追捧热度始终不减。在众多的“利好”言论中,唯独有一种声音是相反的,那就是对“小产权”房的斥责与怀疑,但多年的打压并没有让“小产权”房销声匿迹,反而在房市热潮中随波逐流,渐成气候。据悉,2007年下半年,北京440多个在售项目中,有80个是“小产权”房,占项目销售总数的20%左右。而在其他地区,“小产权”房也同样在升温,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  相似文献   

11.
安德烈·马尔罗于1959-1969年担任法国首任文化部长期间推行的文化政策旨在文化的民主化,即艺术的全民共享,他的施政纲要之一就是在全国各地方建立"文化之家",其任务也正是文化部使命所在,即"使最大多数的法国人接触全人类的文化精华,尤其是法国的文化精华;使法国的文化遗产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文化艺术创作,繁荣艺术园地"."文化之家"为法国民众创建了一个直接接触文化的平台,拉开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文化民主化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认识和发挥乡村知识分子和文化能人在乡村文化中的孵育教化作用,是新世纪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和现实问题.来自乡村外部的“送文化”和来自乡村内部农民群众的“种文化”,虽然具有必要性和基础性,但相对于乡村文化的巨大需求和快速发展来说,都有局限性,需要乡村内部文化人才“孵文化”的有力支撑.以“孵文化”为枢纽,“送文化”“种文化”与“孵文化”相互配合,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  相似文献   

13.
文章考察了“文化工业”这一关键词在中国的变迁过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中国还不具备成熟的文化工业时,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引入导致了一场错位的中国文化工业批判.但是当进入21世纪后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工业后,“文化工业”概念却被置换成了“文化产业”,并衍生出如“创意产业”等相关的概念,正面肯定并服务于文化工业.文章借用了布尔迪厄的场域分析方法,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揭示出媒介文化研究场域的自主性正在削弱.  相似文献   

14.
扬州地域文化特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地域文化都因此呈现出农业文明的厚重垒积之状。但是,扬州区域历史文化却是一个例外。扬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形成了奠定在市场基础之上的商业消费城市,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了扬州先民的文化创造。它的城市文化性质与乡土中国的农民文化背景反差如此之大,所以难免被传统社会目为怪异,并迭遭传统文人的指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域构成部分,历史扬州商业性的城市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现代性因素,是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内在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易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即有“易学在蜀”之说;同时,“蜀学”一词也在此时形成。根据各个历史时期蜀易的表现,说明有独创精神和包容特性,足以体现蜀学以易学为旗帜。  相似文献   

16.
“和”与“同”的思想随着先秦天下纷争的局面而出现,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它首先是人们自然观在社会、政治、人生诸方面的伦理展开。“和”“同”思想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当代中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7.
时至近代,满清王朝腐朽没落。中国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落后于世界列强文化发展的近代化步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满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古老的中国被强行拖入近代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中。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成为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不得不面对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在这救亡图存的危急关头,中国的外交、教育、文化传播、文化观念等方面在"被迫近代化"中蜕变。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那么,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如何正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是人们必须思考和弄清楚的问题。本文从文化、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个层面,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仁"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汉字之一,也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出发点,属于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含有明显的首善性质。从字源上分析,"仁"字本来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于春秋时期被儒家提炼为人间最高的道德标准,并由此催生出道德内涵极其丰富的"仁学"思想,而"仁爱"、"仁君"、"仁政"、"仁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仁"这一最高道德标准的具体化。今天,作为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仁"无疑是构建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进程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之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长期以来把中国“龙”译为英文“dragon”。但由于中国“龙”文化和西方的“dragon”文化差异很大,导致了中西文化交往中不必要的误解。文章首先探讨了中国“龙”文化和西方“dragon”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次分析了目前翻译界对中国“龙”及西方“dragon”的翻译状况,最后从翻译过程、翻译的本质和任务及翻译中外域文化的可容性规范等角度指出了目前翻译的缺陷,并提出了合理的翻译方法,旨在为中国龙“正名”和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探索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