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田小勇 《老友》2011,(6):42-42
我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伤了父亲的心。事情的起因是我要买房,父亲一大早从乡下给我送了5000块钱来。父亲把钱递到我手里的时候颇为自得,他昂着头,连皱纹里都是笑意。可是,我怎么能要他的钱呢?我把钱还给父亲,妻子也说:"爸,这钱您留着和妈用吧,我们不能要您二老的钱。"晚上,我给家里挂电话,询问父亲是否平安到家。母亲接的电话,她说父亲回去后就一直闷闷不乐,还说:"你可伤你老爹、老妈的心了。你买房子这么大的事,我们当大人的,啥力也使不上,心里那是啥滋味啊……"  相似文献   

2.
父亲不累     
那天,父亲从地里挑回一担山芋,倒到地上,正要挑起空筐走,我跑过去一屁股坐进一只筐里,要他挑我到地里。父亲捏捏我的小胖脸蛋,从门口搬来两块土坯,放进另一只筐里,挑起来……于是我在颤悠悠的箩筐里,听着父亲哼哼唧唧的小调儿,感觉像小鸟一样,张开翅膀,飞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为虎作伥     
这句成语比喻为恶人服务,帮恶人做坏事。轰{烹蒸蕊 ②然后,对那人的鬼魂说:“再去找个人来给我吃!” ③鬼魂带回一个砍柴人,老虎大吼一声冲上去。叹死了砍柴人,为虎作伥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手     
开始感觉父亲手的温暖,是刚刚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母亲在城里帮人带小孩,回家的日子不多。于是,父亲便担起了既当爹又当妈的双重责任。每天天刚蒙蒙亮,父亲便起床给我做早饭。等我吃饱以后,父亲就端来一个小板凳,让我坐在院坝里,专心致志地给我扎小辫。父亲的手太大、太糙,他扎的小辫太难看。因为这个,我没少被同学们笑话过。终于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对父亲说:“爸,长头发太费事儿,你还是给我剪短吧!”父亲从我的眼神里读出了异样,顿了半晌,对我说:“爹知道自己的手笨,可是小妮子还是留长头发好看,爹会给你扎好小辫的。”自那以后,父亲一有空…  相似文献   

5.
无尽的怀念1979年的夏天,我刚从山上砍柴回来,一个同学跑到我家里,说中学老师通知我们到学校取高考成绩单。我们吃过午饭,顶着烈日,走了两小时的山路,赶到学校。刚到校门口,碰到一个教师笑眯眯地对我说:“祝贺你,你的成绩超过省重点中专录取线。”从那天起,我再也没有到山上砍柴了。接下去是填报志愿,我报的志愿是宁德卫生学校(没有报师范类学校)。8月15日的某一天,中学校长打电话给我爸爸,接县招生办的通知,我已被宁德卫生学校中医士专业录取。可过了三天,中学校长又打电话找我爸爸,说又接到县招生办的通  相似文献   

6.
兄妹如手指     
佚名 《百姓生活》2010,(11):23-23
前几天,父亲又病了,我把父亲送进了县城的人民医院。医生确诊是“轻度脑血栓”,需要较长的住院时间。那时,我刚调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不便请假长时间看护,于是就打电话,叫来了住在乡下的妹妹。  相似文献   

7.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院子里堆满了长短不一的木料,横七竖八地躺在院子里,像一座小山。父亲就像个伐木工人一样整天在小山里忙碌,给树去皮,将粗大的树干锯成若干小段,然后再给这些短小的木料美容加工。  相似文献   

8.
张奉连 《新少年》2012,(Z1):30-31
母亲去世后,父亲为我申请到在美国加州圣荷西中学就读的名额。同时,父亲在电话里委婉地告诉我,他为我找了一位新妈妈。2008年圣诞节前一天,我到了美国。我的新家在一幢别致的公寓楼里,刚进门,就见从厨房里走出一个外国女人。父亲忙说:"她就是丽莎!"我意识到,眼前这位褐色头发、蓝眼睛的女人就是我的洋继母。  相似文献   

9.
纪岚 《北京纪事》2015,(4):84-86
50年代初,从河北老家来到京城挑砖
  父亲很爱聊天,但他的故事总是断断续续,不长就断了头,但跟我讲了几十年。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首都北京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城市建设一下子摆到议事日程上,急需大批的建筑工人。1952年春天,父亲的故乡河北永定河畔一个古老的村庄,被一场洪水洗劫后,父亲跟着几个老乡来到京城,参加到北京的建筑大军中,在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当了一名挑砖工。第二年,只有父亲一个人扛着铺盖卷腰系一根麻绳又回来了。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建设新中国新北京之初的岁月里,每一个劳动者都以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投入到每一天繁重的劳动中。那时候父亲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工地既是家也是他的生活信念,工友们也是朋友,在工地他怀揣着梦想。后来我在电视台介绍老北京的故事里看到,那时建筑工地上虽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却都是人背肩扛,一天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父亲说:“我们当时就是这样工作的。”他年轻时只有1.57米的身高,父亲就是以这样的身体条件参加到了北京的十大建筑工程建设的。已经有一些生活经历的我问父亲累吗?他说:“那会儿年轻,不觉得累。那时候有150斤一副的担子,也有200斤一副的担子。人家大个儿挑200斤,我不服输也挑200斤的。”两年后父亲加入了共青团,三年多以后他又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0.
父亲     
父亲为使哥哥能在城里早些买到一套好住房,竟然把他自己大半生的积蓄也拿出来了。“孝忠!”父亲把整整齐齐的9捆人民币放到哥哥面前,郑重其事地说“:这是我给你的9万块钱,你只要再加上两三万元人民币,就可以在城里买到一套新住房了!”看着父亲那热切期盼的眼神,哥哥激动得几乎要流出眼泪来。他急忙双手拿起桌上的人民币,给父亲递了过去“:这个钱,我不能要!“”为啥不能要?”父亲很吃惊地问。“你和母亲都老了,这钱应该留着让你们自己用呀!”哥哥实事求是地说“,买房子不着急,再过几年,等有了钱,我自己会买的!“”孝忠!”父亲动情地又把那9捆…  相似文献   

11.
那天夜里天空飘着大雪。我回家的心情迫切,下了火车没有住店,打的回家。司机说少150元不去,这个价格有些贵,可想着这大雪天谁也不容易,便没有再去计较那几十块钱,拿出手机告诉家里我两个小时后到家。本以为车会很快到的,但没想到的是,司机在半路上又拉了几个顺道的,然后又把他们送到家,里拐外拐耽搁了近半个小时。而且这几个人每人都收30元,加上我的150元,这一趟他可没少挣。我生气地对司机说到地方后给100元,司机一个劲对我说好话,让我理解。我心里很不高兴,但也不好意思说什么……于我到了家,父亲已在大门口等着我,迎了过来。  相似文献   

12.
申国强 《社区》2012,(10):50
前几天,住在老家县城里的老爸打来电话,说他把原来住的那套130平方米的房子给租出去了,用租金一半的钱又租了一套不足80平方米的房子住。我一听就急了,对老爸说:"别人都想办法住大房子,你和我妈却要过‘蜗居’生活,咱家可不差那几个钱啊。"老爸慢条斯理地对我说:"这可不是钱的问题,我和你妈俩人住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再说你们兄弟几个都在外工作,一年也  相似文献   

13.
一天,父亲给我两只杯子,里面装满了泥土。父亲要我把杯子放在窗台上,每天给它们浇水。两星期后,其中一只杯子的泥土里冒出了两片细细的嫩叶,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问:你同时给两只杯子里的泥土浇水,同时为它们付出了辛劳和汗水,为什么一只杯子里长出了新叶,而另一只杯子  相似文献   

14.
夏菲 《社区》2012,(5):36
刚到社区工作时,居委会给我们这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租了房子,但是没过多久,因房屋拆迁,我们不得不搬进小区内的一个宿舍楼里居住。宿舍楼是一栋旧办公楼,虽然每人一间房,但卫生间在房间外面,进出很不方便。刚搬进宿舍楼,对一切都很陌生,不认识院子里的居民,除了我们这几个年轻人,基本上不跟别人讲话。有天晚上,我吃完饭后,走到小区院子门口,  相似文献   

15.
青春的故事     
陈军 《山西老年》2014,(3):17-17
闻着醋香去插队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父亲回家后突然问我:"爸给你找了个吃老陈醋的机会,你愿意去吗?""愿意!"我笑嘻嘻地回答。真没想到这一个小小的承诺,竟然让中学刚毕业的我,就从东北的冰城哈尔滨开始了到山西插队的生涯。当我转乘北京开往太原的火车进了娘子关时,我就突然觉得"哐当、哐当"的火车行驶声,渐渐地变成"吃醋、喝醋"的歌声,那浓浓的醋香已经扑面而来,顷刻间让我陶醉了。  相似文献   

16.
我是2004年接触到的《山西老年》,原因就是父亲偶然的一次得病,再加上父亲的年纪已越来越大,从日常生活和诸多事情上都需要我的照顾,父亲便和我住到了一起。我的父亲是1945年参加工作的离休干部,现年83岁。他离休后《山西老年》给了他又一次青春活力,成了他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7.
正前些天回去看望父亲,父亲非常高兴,他说我上了一天班累了,让我先休息一会儿,他这就为我做饭。我在父亲的卧室里歇着,感觉有些无聊,于是便看父亲床头的小说,我随手翻了翻,无意中翻出了父亲的鸡年计划书。父亲退休前是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他工作严谨、认真,做项目有计划、有步骤。退休后父亲依然保持着井井有条的生活作风,做许多事都  相似文献   

18.
父亲不是老师,不是官员,只是一个读过初小的农民,而且只读了3年。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对我们的教育。稻子将要登场的时候,要做场,刨土、整平、浇湿,然后用碌碡压平。那次,父亲挑水浇场,只见他身子扭了一下,但没歇担。到夜里才听他说脚板有些疼,也没在意,半个月里一  相似文献   

19.
去年秋天,父亲从工作了30多年的单位里退了下来,一辆汽车把他宿舍里铺的、盖的、穿的、用的全部送回了家。父亲整理着满地的东西,和往常一样有说有笑,他抖着一条新发的毛巾冲我和母亲吆喝“:谁要?火速来取,数量有限,送完为止。”难得他“告老还乡”还有这么好的心情。看来我担心他退下来后会情绪不好是多余的,父亲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他不会和别人较劲,也不会和自己较劲。接下来的日子,父亲仍然延续着早起的习惯,顺着上班的路跑到单位北面的一个十字路口,远远地望望那扇敞开的墨绿色大门,然后再原路返回。一路上,父亲会遇到很多昔日的同事:会…  相似文献   

20.
丁宁 《新天地》2016,(10):50-51
丁老师:您好! 人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家也不例外.我母亲去世多年,75岁的父亲不久前再婚. 继母进门之后,父亲的生活有人管了.我即便连续几天出差,走得也很安心.可是,继母隔三差五总是给我打电话,向我抱怨父亲对钱看得太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