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健 《理论界》2007,(9):159-159
新文化运动与新兴的新闻出版业相结合,产生了中国近代新文艺。鲁迅杂文,作为新文艺的丰硕成果之一,它的特殊地方在于:鲁迅杂文是文艺性与新闻性的完美结合体,鲁迅杂文具有文化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2.
邓文锋 《河北学刊》2001,21(6):93-97
考察中国近世图书特征 ,必须将其放置在近代社会发生深刻变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究整个近代中国图书出版事业史 ,尽管充满了中西、新旧之争 ,但寻求独立富强、挽救民族危亡始终成为其鲜明的时代主题。与此同时 ,伴随着西方机械印刷术的传入、出版机构的多元化、图书结构的新趋向以及一系列出版法令的制定颁行 ,中国图书出版业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大传媒时代编辑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以内容资源为主的出版业,其文化积累和传承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在这个动态的过程和特殊的行业里,每一个环节和要素都离不开编辑出版人员的参与和创造。随着出版大传媒时代的到来。面对方兴未艾的网络出版和数字传播,提高现代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和加强编辑出版人才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中国出版业的重构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出版业经历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但束缚出版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出版生产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大国的地位还很不相称,在国际上还不具备与国际同行抗衡的能力。我国出版业正处于新旧格局的转换、交替时期,出版产品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重构出版新格局,已成为中国出版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重构出版新格局,必须完成五大任务:全面完成所有经营性出版单位的转制任务;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培育一批大型骨干出版传媒企业;深化公益性出版单位改革,真正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单位为主体的出版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快出版传播渠道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完成这五项任务,一是在微观体制上要精心设计分类改革;二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三是推进联合重组,培育一批出版战略投资主体;四是全面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五是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大力支持出版业改革发展。按照改革进程,到2010年底,重构工作的转企改制将基本完成,出版业新格局的基础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5.
刘暖 《理论界》2022,(7):8-15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整体性面相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呈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受近代西学东渐思潮下的外在语境和文本通俗化与大众化的内在属性的双重作用而传入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经历了零星移译的初级阶段、出版传播的高潮阶段和求质规范的确证阶段,生成了其自身在中国出版传播的历史特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一定程度上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完整性,疏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准确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6.
周其厚 《东岳论丛》2004,25(1):141-146
西方传教士因传教之需要而在中国建立出版机构和参与清政府官办出版事业,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印刷机器技术和新的出版理念,并不自觉地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出版家。近代民营出版业因之而兴,标志着中国出版从外在设备到实质内容上的近代化,它在沟通中西文化、推动近代新文化的形成和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晚清翻译出版业是在西方知识的全球化扩展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这使'得对中西方地方性知识全球境遇问题的考察,成为分析中国翻译出版业状况的出发点.本来翻译出版是两种文化对话的通约手段,各方所提供的知识最初都是地方性知识.只是在具体的翻译出版实践中,势必要牵涉到一方的地方性知识普遍化的问题.事实上由于近代中国处于一个西方文化强势与中国文化弱势的关系格局之中,中西方地方性知识的冲突就不可避免,这样翻译出版就从一个文本转化的问题变成了多种要素结合在一起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为两种地方性知识碰撞、汇通和融合提供了一个历史分析、阐释的案例.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评介王守中胡滨教授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995年8月出版的《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一书,是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项新成果,有不少新的创意。一、该书清晰地勾画出了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主体演化的轨迹。该书除肯定了明末清初和19世纪传...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我国出版史上的繁荣时期。在当时中国的整个出版大格局中,中原地区的出版业发展明显滞后。近70万字的长篇小说《歧路灯》,在这个区域内以多种抄本缓慢流播,时间长达两个世纪之久而未付诸真正的出版印刷。从小说《歧路灯》的传播接受情况进行个案分析,对考量清代中原地区出版业发展状况,具有文化地标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尚武思潮发生的原因、理论主张和理论来源,及其传播途径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展开,均与近代日本有着很大关系,留日知识分子是这一文化思潮的主要发动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近代中国尚武思潮的出现与近代日本国内的国民性讨论和抨击中国国民性弊端的言论有密切关系.近代中国留日人士萌发"以武强国"、"铁血救亡"的想法,与他们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特殊体验有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近代市民社会团体在近代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当了官府与广大市民之间的中介。近代城市市政建设及公益事业的扩展,正是在市民社会团体与官方的共同推动下实现的。在此过程中,已具雏形的市民社会团体在城市近代化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整合了自身的集团凝聚力,发展了自身的权限。  相似文献   

12.
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政治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注意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具体而言,应主要围绕国家民族意识的增强、民主法治精神的渗透、公共情怀与公共理性的培养、权利义务观念的强化几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1840年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政治、文化的深层次上,这一转型过程恰好与近代报刊的发展形成了因果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转型为近代报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近代报刊的存在与发展,对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楠 《学术探索》2012,(3):31-33
笔者认为廉政文化必须通过自省自律得到真切的诠释,方能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得以认同;廉政文化必须要回归社会日常生活,方能引导、规范现代社会人们的政治生活;廉政文化必须恰如其分地结合有效的制度支撑,方能达到扶正祛邪惩恶扬善。  相似文献   

15.
新闻权探析     
新闻自由即是新闻权,其性质是权利而非权力。新闻权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项重要权利,具有特殊性、多样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等特征。确立新闻权对我国人性的尊重、民主的弘扬、法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超血亲伦理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无论神学或人文学科均未对此特征作专题充分研究.有关耶稣颠覆家庭的言行被回避并纳入传统伦理解释.基督教超血亲伦理将地域性的古代伦理扩展为普世的平等伦理,从而成为现代性普遍公民身份渊源.现代化转型期中国公民道德建设以及相关的古今中西比较争论,均重大地涉及基督教超血亲伦理.本文以《圣经》文本为依据,围绕《旧约》到《新约》的家庭观念转变,尝试梳理并揭示超血亲伦理的起源及其构成要素,最后对其历史意义作一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17.
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治理的群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社区治理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社区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浙江省XC区通过引导群众参与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事务、创建结构化平台、制定刚性制度、抓好党的领导和政府管理与群众参与之间的衔接以及落实参与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激活、培育、保护、规范和巩固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切实解决了"群众参与积极性从哪里来"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恕  王琰 《新疆社会科学》2012,(4):67-74,143,144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哈萨克斯坦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以后,在全民免费医疗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哈萨克斯坦政府先后实施了强制医疗保险制度和自愿医疗保险制度。然而,这两种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效果远远没有达到政府和民众的预期。目前,哈萨克斯坦又出现了恢复强制医疗保险制度的倾向。纵观哈萨克斯坦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认为,这种改革缺乏持续性的政策和明确的目标。另外,如何妥善解决社会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转变民众的医疗卫生观念,是未来哈萨克斯坦医疗保险改革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19.
渎职侵权犯罪是指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九章规定的由检察机关立案管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对渎职侵权职务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正确认定是对渎职侵权行为归责的重要前提。直至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对违法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基本上采用的是"若无A就无B"的必要条件分析框架,但它因其固有的缺陷确有予以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日本右翼一直是活跃在日本历史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它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对外政策,更影响着中日两国关系的走向。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代日本右翼的分期、流派及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分析,尝试性提出近代日本右翼的"三阶段"发展构想。即:近代日本右翼是经过了"观念右翼"的勃兴"、革新右翼"的发展、直至"法西斯右翼"的蜕变三个阶段,并在这一逻辑前提下认为将近代日本右翼视为法西斯右翼的观点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