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修头目勃列日涅夫一伙,大肆吹嘘他们建成了一个什么“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而这个所谓“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旗帜,是什么“人道主义的现实体现”。二十年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通过报刊、图书、广播、电影、戏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喋喋不休地鼓吹人道主义。他们胡说什么:“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人道主义的新的最高形式”,人道主义“曾经是许多进步社会学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越位的人道主义:“五四”启蒙残缺性的再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宝明 《文史哲》2002,6(5):12-18
人道主义的博爱信念曾经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但他们又不同程度地将这个舶来的思潮与中国传统的仁道、民本理念相比附 ,于是 2 0世纪尤其是“五四”时期便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故” :从民本主义到人道主义再到社会主义 ,我们的“事故”之所以多发 ,主要原因还在那个糊里糊涂的“爱”上。  相似文献   

3.
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围绕"先觉者的爱","遗传与救救孩子","女性解放与人的解放"这些主题,两位作家在"爱的启蒙"方面皆以思想性著称,他们并非只热衷揭露问题,在寻找真理的道路上都怀有盼望并引领方向,爱的主题都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易卜生剧中的爱多是伦理之爱,男女之爱,要拯救的是个体的人。鲁迅呼唤的则是人道主义的爱,无我的爱,要拯救的是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人道主义还是结构主义 ,历史主义还是科学主义 ,都是对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人为割裂”,而非马克思自身的“认识论断裂”。施密特关于“历史与结构统一”的观点澄清了阿尔都塞等结构主义者提出的“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不足之处 ,从而破除了“经济学语境”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遮蔽 ,并恢复了马克思“人道主义”与“经济学语境”相统一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思想启蒙的最终目的是“立人”,在这一思想共识下,新青年派与学衡派对所“立”之“人”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诉求.将双方的“人”之想象置于各自秉持的思想谱系——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中会发现,在两派思想底蕴的深处有着自由意志与责任意识的紧张.梳理两派因“人”而异的思想对峙,从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中国百年启蒙路径差异的来龙去脉,探讨其中“物质之律”与“人事之律”的真意,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路径也会有全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们正深入讨论并清除关于人道主义的某些错误认识,研究李大钊当年是如何认识人道主义的,尤其对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认识,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 李大钊对人道主义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思想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特点,是把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混为一谈,并认为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与体现。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是从民主主义者转变过来的。李大钊也不例外。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时,就是把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来认识的。被认为是李大钊第一篇具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俄法革命之比较观》(一九一八年七月)一文,说:法国革命具有爱国的精神;“俄人今日,又何尝无俄罗斯人道的精神,内足以唤起其全国之自觉,外足以适应世界之潮流,倘无是者,则赤旗飘飘举国一致之革命不起。具其人道主义精神,人人之心,世无伦比。”在他看来,如果没有人道主义精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简直就不会  相似文献   

7.
后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人道主义在实践中被普遍地描述为“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的反人道主义不是非人道主义和放弃人道主义 ,只是针对“人类中心主义”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弊端所激起的对人道主义反思的一种理论思潮 ;人道主义在肯定人类尊严的同时 ,在实践中使人类步入了发展困境 ,而反人道主义思潮又从另一个极端导致了人类对自身主体地位和价值的否定 ,从而在理论上产生了诸多关于人与自然特别是人类与动物关系认识的混乱 ;高技术伦理问题成为后人道主义的问题。结合人与非人世界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分析 ,挖掘出“后人道主义”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8.
由于孔子主张“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于是,学术界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爱人”,肯定尊重人的价值,因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人道主义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这些观点抹杀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历史属性,混淆了孔子儒家关于人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区别。“人道主义”一词从拉丁文humanist…  相似文献   

9.
裴德海 《江淮论坛》2007,3(1):51-58
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是早期工人阶级的思想代表,他们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萌芽。这种早期的社会主义者的人道主义,虽然还明显地呈现出空想成分,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相近处,但它却已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的性质。而其所包含着的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恰恰是早期无产阶级利益和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是人道主义还是“反人道主义”之争为线索,具体分析这位结构主义思想家在人道主义问题上的基本立场。结论主要有两点,一是就反历史主义和反心理主义而言,列氏的结构人类学直接反对了萨特所代表的欧洲人道主义或者说人类中心主义话语传统,并最终将人道主义定位于神话和意识形态之上;二是由于这一反对以结构人类学的神话观为背景,列氏没有否定人道主义作为神话和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和社会意义,其“反人道主义”实际上反对的是“人道主义的僭越”而不是人道主义本身。在文章的结尾,论者为列氏思想是否构成“新人道主义”的问题提供了两条理解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正>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早年受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影响,自称为“人道主义者”、“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在同人道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马克思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在总结人类知识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的基础上,他一方面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抽象性、虚伪性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继承、改造、发展了人道主义思想中的民主性精华,成为马克思主义中的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12.
林光华 《人文杂志》2023,(10):21-29
文章对老子的“自然之仁”与孔子的“自律之仁”这两种“仁爱”思想做了比较,指出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仁”学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但又有多层的含义;论述了“仁”德产生的根基——“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它的自发性、时机性;援引牟宗三的“内在超越”思想,指出“仁”具有从个体到整个社会的扩充而走向普遍之爱的可能。老子之“仁”的核心是“慈爱”,与儒家相通,但老子以“不仁”的反向言说来限制“有为”之仁的危害,保留“仁”的自然特征。老子的“自然之爱”需要通过儒家的“自律原则”实践出来,最终达到“与天合一”的大爱,二者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相补充的,二者的不同只是在推行的方式上一个是“有言之教”,一个是“不言之教”。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50年代起,人道主义、人性论在中国就失去了自身的合法地位,被视为反马克思主义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屡遭批判。60年代初,曾经对巴人(王任叔)的人性论思想进行过有组织的批判,接着又有对“苏联修正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大规模批判。主张人道主义的文学家、哲学家都噤若寒蝉,大部分人则是远离人性、人情、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二年,国外首次全文发表了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一发表,立即轰动世界并引起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重要问题是:《手稿》中关于人、人性的异化和复归等人道主义思想,是不是马克思的成熟的思想?人道主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现沦体系中应占据什么地位?它和现代西方流行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有何区别? 对这一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马克思是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在《手稿》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一贯的光辉思想。我们一定要继承《手稿》中这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恢复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光辉。 然而教条主义者却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性质,他们以《手稿》是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的著作为借口,认为它带有明显的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的痕迹,马克思后来抛弃了《手稿》中的思想,成了一个只讲阶级斗争、不讲人道主义的暴力革命论者,所谓人,人性,人道主义诸范畴,都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与马克思主义无涉。我国十年动乱期间,左倾变为极左,理论界谈人色变,“人道主义”成为禁区,四人邦操纵的舆论工具围剿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报刊上发表了很多讨论人道主义的文章,有的文章抽象地谈论人道主义,认为人道主义是“一种贯穿阶级社会始终的世代相继的进步社会思潮”、“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精神财富”,在实际上把人道主义看成一种超时代、超阶级的全人类共同的思潮。这种观点抹煞了人道主义的阶级本质,歪曲了人道主义的社会作用,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界限,造成了思想理论的混乱。  相似文献   

16.
浅草—沉钟社作家从人道主义伦理观出发,在客观再现现实、改造现实的“为人生”艺术观指导下,真实地描画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破败乡村的人生面影。他们抓住土地与农民的关系,既站在农民之中,在“物质”存在层面上以“爱”的方式表现了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悲哀;又站在农民之上,在“精神”生活层面上以“憎”的方式剖示了土地给农民带来的局限和精神痛苦,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集中揭露了封建等级意识对农民的戕害,从而表达了从物质上关心农民、从思想上解放农民的真诚愿望。浅草—沉钟社的乡土文学创作与同时代的乡土文学表现出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他们对破败乡村人生面影的描绘丰富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画廊。  相似文献   

17.
谭解文 《云梦学刊》2004,25(5):68-71
《晚年周扬》一书的作者以舆论代言人的身份,将八十年代的“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演绎成单纯的“极左”和“反极左”的斗争,不符合历史的原貌。“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从总体上来说,是积极的有意义的。胡乔木和周扬都是有重大贡献的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们也都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晚年周扬》对他们的描述有失真之处。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特别是在十年动乱中,人们不讲人道主义,更不敢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道主义,讲了就有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嫌疑。其实,这是一种缺乏分析的“左”的片面性的表现。邓小平同志告诉我们:“人道主义有各式各样,我们应当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参阅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们讲的人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两者之间不仅有原则的区别,而且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19.
池忠军 《学术论坛》2003,1(5):11-15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不同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而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了科学的人道主义。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或视为反人道主义的都是错误的。当代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之生发。  相似文献   

20.
1928年,高尔基在一次会议上把自己主要从事的工作称为“人学”。于是“文学即人学”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的看法。但百年来,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处境,与“人”相关的一些概念诸如人性、人情、人道主义、人类之爱等等,并不具有正当性或合法性。这是人性的“优雅”和“种”的危机的冲突。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文学艺术规律性的要求,与人相关的诸多概念是无法回避的,于是在1957年前后,关于“文学是人学”的大讨论展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