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年,在我国一些地方,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其中尤以邻避类环境冲突事件为主。邻避冲突事件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公众的情绪因素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公众的情绪会受到公众对邻避设施的风险认知、社会信任、从众心理、社交舆论等因素影响,因此,邻避冲突的防治,不仅要重视对公众情绪的引导,还要善于从情绪影响因素入手,对情绪进行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2.
公众对邻避风险的认知受其知识状况、邻避风险特性、伪科学谣言、媒体传播状况、政府信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众对邻避风险的认知与实际风险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及对应的风险行为选择是邻避冲突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基于重构风险认知的途径,从强化科普教育宣传、提升政府公信力、完善邻避决策的公众参与、发挥媒体积极作用等方面综合施策,以消减公众风险认知偏差,有助于更好治理邻避冲突事件。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邻避设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品而不断兴建,但其负外部性和成本效益的不对称性引发了公众抵抗甚至激烈的邻避冲突。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邻避设施的概念、分类,采取文献计量法分析了2007—2015年邻避设施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发现污染型邻避设施更易引起邻避冲突,并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在该类设施中公众参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机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发展方向,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政府积极与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找到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案,方可实现“双赢”。“邻避冲突”的内涵与特征“邻避”(Not In My Backyard,NIMBY)一词起源于西方,是美国学者O’Hare在1977年最先提出的。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害怕核电站、垃圾处理站等产生的环境风险,反对设置这类公共设施,称之为“邻避设施”(李永展《邻避症候群之解析》,《都市与计划》,1997年第1期)。而因这类设施引发的抗争就演变为“邻避冲突”、“邻避  相似文献   

5.
公众邻避设施环境和健康风险感知引发的焦虑和恐慌诱发邻避维权行为的产生;公众对设施风险的揣测与交流加剧负面情绪的衍生和相互感染,相对剥夺感的激化最终导致维权开始;理性维权受挫,挫折感知加深,集体愤怒彻底爆发,引发激烈的非理性抗争行为;可行能力缺失的感知诱发绝望、无力感,诱发怨恨心理,积累更深层次社会风险。规避邻避维权中的负面情绪演化的对策:一是从负面情绪产生的源头入手,科学合理选址,重视设施环境影响评估;二是在设施运行过程中,提升技术手段,加强对设施风险运行监管,降低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三是优化当前的公众诉求沟通机制;四是转变理念,转变当前以GDP为主的官员考核机制;五是健全邻避设施补偿机制,让公众能够理解和认可赔偿方式,避免强化相对剥夺感。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问题的日益严峻,邻避类公共设施在各地非建不可,但政府现有决策模式经常触发邻避风险,造成邻避冲突。以H县拟建垃圾焚烧发电厂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为个案,深入分析邻避风险生成中的政府决策诱因,提出实现邻避风险源头治理的政策建议:再造邻避项目决策程序,推进开放决策,加强风险沟通,建立邻避设施补偿机制,注重舆论造势与引导,创新邻避项目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陈恒  卢巍  杜蕾 《中国管理科学》2020,28(4):131-141
随着中国现代城市管理社区制的推行,由公共设施引发的社区冲突逐步凸显,其中,风险集聚类邻避设施成为引发社区冲突的主要诱因。邻避冲突事件演化过程的复杂性和随机扰动要求现有研究不应局限于确定环境下事件的分析,而应在更加真实的不确定环境下对冲突本身展开探讨。鉴于此,本文以演化博弈论为理论基础,引入高斯白噪声随机干扰项,构建风险集聚类邻避冲突事件中营建企业与周边民众两类群体的随机演化博弈模型,对比分析在无政府监管与政府监管情景下群体策略选择行为的随机演化过程,并利用Matlab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发现:(1)无政府监管情景下,当营建企业采取强硬策略收益小于成本,且周边民众采取抗争策略成本大于收益时,(合作,妥协)是其演化均衡策略组合;营建企业与周边民众策略选择演化速度与初始策略选择概率密切相关。(2)政府监管情景下,当政府监管力度大于营建企业采取强硬策略收益与采取合作策略收益之差,且政府监管力度大于周边民众采取抗争策略收益与采取妥协策略收益之差时,(合作,妥协)是其唯一策略演化均衡点;政府监管力度对营建企业策略选择有显着影响,而对周边民众策略选择无显着影响。(3)随机因素对风险集聚类邻避冲突中营建企业与周边民众策略选择行为产生干扰,但随机模型演化趋势与确定性模型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完善监管机制,赋予公民参与权利,企业建立"柔性"冲突协调机制,民众合法表达利益诉求,推动风险集聚类邻避冲突治理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郭菲 《决策》2014,(5):74-75
茂名PX事件让"邻避"这个词再次引起关注,所谓"邻避",就是在城市化推进和城市建设中,居民反对某些市政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的现象。近年来,由于市政设施建造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趋频繁。纵观国外历史,"邻避"现象几乎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而同时出现的。  相似文献   

9.
邻避风险治理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新难题。邻避冲突的根源在于邻避设施所致的风险分配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反映出传统的单向度管制型行政模式的失灵。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面对多元的利益诉求,政府垄断决策、压制抗争的治理方式已呈现应对无力的困局,亟须转变治理模式,革新治理手段,以回应失衡的利益结构。协商民主理论主张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协商和参与,达成共识,实现利益平衡,为邻避冲突治理提供一个理想图景。赋予协商过程以规范性,使平等协商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程序,优化行政决策模式,完善利益平衡机制,由单维管制治理模式迈向多元协商共治模式,是缓解邻避矛盾、缓释邻避冲突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邻避风险治理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新难题。邻避冲突的根源在于邻避设施所致的风险分配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反映出传统的单向度管制型行政模式的失灵。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面对多元的利益诉求,政府垄断决策、压制抗争的治理方式已呈现应对无力的困局,亟须转变治理模式,革新治理手段,以回应失衡的利益结构。协商民主理论主张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协商和参与,达成共识,实现利益平衡,为邻避冲突治理提供一个理想图景。赋予协商过程以规范性,使平等协商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程序,优化行政决策模式,完善利益平衡机制,由单维管制治理模式迈向多元协商共治模式,是缓解邻避矛盾、缓释邻避冲突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公民环保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因"邻避项目"建设而引发的"邻避运动"频频发生,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邻避项目"是指由于产品散溢的不良符号信息,使周边社会群体对其产生排斥心理的大型建设项目,如PX项目、殡仪馆、垃圾处理厂、传染病医院、核电站以及化工企业等。我国建设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兴建邻避设施来解决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等问题。但在大众传媒、知识储备、负外部性、相对剥夺感、认知分歧、参与机会等因素的作用下,经过风险判断、心理失衡、信任缺失三个阶段,毗邻地民众形成了"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认知,最终导致此类设施的选址兴建陷入困境。鉴于此,政府需要重视民众的心理认知,通过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实现公开透明的信息沟通、构建公众参与的决策模式等举措,增进民众与政府的互动交流,消除民众的疑虑与对立心理,促进双方共识的达成。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居民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界定了环境行为的概念,归纳出环境态度、个性和情境因素这3类环境行为的影响变量;探讨了上述变量对我国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环境态度因素中的环境敏感度、个性变量中的环境道德感以及情境因素中的行为约束和公共规范是影响我国城市居民环境行为最为重要的变量。最后提出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行为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邻避设施因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兴建,其选址又因毗邻民众反对抗争事件的发生而受阻.邻避设施选址体现了空间规划属性,因此可在空间理论中探讨.从空间正义视角来看,邻避选址困境是因未平衡和兼顾各主体利益而造成空间分配正义失衡、未保证利益相关者参与而造成空间过程正义失衡所致.所以,空间正义视角下的邻避设施选址要从对相关利益群体进行多样化的补偿来实现空间利益分配正义,从具体规定公众对邻避设施选址决策的参与程度、参与阶段、参与方式等操作性内容来实现空间过程正义这两个层面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5.
<正>一、"邻避"冲突事件及其政策影响公共问题无小事,上升到政策问题的公共问题更是与公民利益息息相关。近几年,环境污染型"邻避"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这些矛盾和冲突基本上表现为化工厂、垃圾处理厂、核电站等项目修建过程中因环境的污染、潜在的风险、规避的困难而引发的群体性对抗事件。"邻避"是台湾学者对英文Not In My Back-yard(直译为"别  相似文献   

16.
绩效工资:一把双刃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绩效工资目前已成为我国薪酬支付的主流方式之一,但有关绩效工资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以574名知识员工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绩效工资对知识员工分配公平感、帮助行为和自我发展的影响,研究同时考察个体层面的价值认同和组织层面的程序公正氛围,对绩效工资与员工态度和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数据分析采用多层次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绩效工资在个体层面有效提高了员工分配公平感和自我发展行为,而在组织层面,绩效工资降低了组织中员工分配公平感和帮助行为的整体水平.在高价值认同和高程序公正氛围中,绩效工资对员工态度和行为有更多的积极作用;在低程序公正氛围中,绩效工资则呈现一定的消极作用.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邻避冲突是民众与政府认知分歧和行为不合作的一种外化表现。主体差异、价值冲突、认知模式、利益分配等因素对民众与政府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分歧—对立—共识"体现了主体认知变化和双重建构的过程。摆脱邻避冲突的困境,推动主体从认知分歧向共识转变,需要推动主体价值观念变化、政府与民众之间双向信息沟通以及决策过程改变。  相似文献   

18.
基于感知价值与信任的移动商务用户接受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涛  鲁耀斌  张金隆 《管理学报》2009,6(10):1407-1412
从收益与成本2个方面,考察了影响用户感知价值与信任的因素.对收集的250份有效样本数据采用SEM分析中的LISREL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普遍连接、感知费用和安全风险显著影响用户感知价值,而情境提供与安全风险显著影响用户信任.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信任"和"组织之间信任"为切入点,探讨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信任关系类型、相互信任影响因素、信任的产生机制和信任关系形成的模型建构。文章同时具体分析了组织声誉、组织能力、交往经验、沟通与协调、价值目标、资源控制性、可选择性、开放性、第三方权威制约、紧迫性压力、制度公正与正义性、制度完备与有效性因素,对关系型信任、计算型信任、制度型信任和被动压力型信任的影响,最后提出增强政府部门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M市P垃圾焚烧项目事件为例,在把握事件发展动态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探讨邻避事件中的风险演化问题。研究发现,邻避事件各风险要素之间并不是环环相扣的链式反应,而是形成了风险叠加效应。在演进前期,主要表现为敏感群体的环境风险放大;在演进中期,主要表现为媒体的风险传播和社会动员;在演进末期,主要表现为风险人群与政府的博弈。其中,演进末期是决定邻避冲突是否爆发的关键。风险人群的组织化程度、行为是否保持理性和克制、政府能否恰当应对,均决定着事件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